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四导”教学法的探索

B站影视 2025-01-09 16:44 2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优秀传统的光辉呢?在教学实践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优秀传统的光辉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四导”(即导读、导思、导议、导行)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效果不错。

一、导读

“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搞好阅读。

1、指导好课外阅读。在前一节课结束之前,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先简介下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布置、拟定阅读材料,如在学习《无信不立》时,让学生读商鞅变法中的“城门立木”的故事:学习《体谅之心》时,则要学生读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等。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借有关资料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亦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效果较好。

2.指导好课堂阅读。在上课前,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学案”,即导学提纲,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进行教材阅读,主要分两个步骤:①通读:让学生在读每个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和大意,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大意,整体把握本节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②重点读:即重点读本课中的某些名言名句,要求学生读过程中最好能够做到识记、背诵这些名言名句。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疑点,以便在下一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导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1、对教材中的通过对比设定思考的内容,尽量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要有意识地削弱思维的深度,尤其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善于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要规定“死套路”,“死模式”,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

2、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问”“多思”的好习惯。如讲《益者三友》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哪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提倡“君子之交”呢?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得出:“君子淡以亲,小人干以绝”。

三、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讨论,能够起到明辨事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活跃课堂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疑点和热点的问题展开讨论。可采用小组议、全班议,也可采用主题“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各抒已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点评、总结。在整个“导议”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讨论题目的设置。讨论的题目在设置上要紧扣教材,难易适中。若设置的题目过难,学生的知识能力达不到,讨论时学生无话可说,讨论不起来。若设置的题目过于简单,大家都很清楚,又会使讨论流于形式,失去讨论的意义。所以,题目的设置要力求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认识或认识有误区处着力能突破,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形成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2、注意对讨论群体的过程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中的巡回指导工作。讨论开始后,教师不要袖手旁观,应主动走进学生讨论的群体中参与学生讨论并加强指导。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偏离题目的随意性讨论,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为讨论后的小结作准备。

3、注意对目标达成性总结的指导。做好讨论的归纳总结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师还要善于集中。要使讨论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把二者相结合。归纳总结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对题目有哪些不同观点:对不同观点的积极方面的肯定,正确观点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如在学习《和而不同》这节课时,以“老好人好不好”为主题在班内举办辩论赛。学生根据事先上网搜集的资料,展开“舌枪唇剑”,你来我往,挣的是“面红耳赤”。我见“有米可炊,及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和而不同”与无原则的当“老好人”的不同。

四、导行

“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量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深解,运用的过程,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行”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形式要多种多样:可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现场表演,如学习《恭敬待人》时让学生根据去曲阜研学时所学知识,来现场表演“古人行走、见面之礼”,“拜师之礼。”还可以模仿电现台的某些栏目,如 “找找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等来指导学生活动,在学习《敬事而言》这节课时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践行“敬事而言”的精神,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总之,行的形式要不拘一格,要结合每节课的体内容及特点,来选择最恰当的形式。

另外,对于“行”这一环节,教师还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进行有意义的群体活动,如在学习《爱人如己》这节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分小组到社区或者敬老院探望老人,与他们聊天,并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活动中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在学习《和谐共处》这节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大自然开展一次“观察大自然之美”的活动,借以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审美观点。

总之,“四导”教学法的“读”、“思”、“议”、“行”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行,行中生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用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教性,从面使学生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目的。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