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庭上,一位名叫燕冬萍的女子,正哭得梨花带雨,控诉丈夫盛祖宝常年在外打工,对家庭不管不顾。
燕冬萍的8000块“遮羞布”被撕下:当代婚姻,正在被“哭穷式表演”绑架
01
最近,一段关于离婚官司的视频,看得人怒火中烧。
法庭上,一位名叫燕冬萍的女子,正哭得梨花带雨,控诉丈夫盛祖宝常年在外打工,对家庭不管不顾。
“我一个女人,又要带孩子,又要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有多苦,你们知道吗?”
她声泪俱下,将一个“苦情媳妇”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同情,大骂盛祖宝不是男人。
可剧情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面对妻子的控诉,一直沉默的盛祖宝终于开口:“我每个月打给你8000块,五年没断过,这还不够养家?”
好家伙!一个月8000,五年就是近50万!对于一个普通打工者来说,这笔钱足以撑起一个家庭的开支。
盛祖宝辛辛苦苦在外挣钱养家,到头来却被妻子告上法庭,还要被扣上“不顾家”的帽子,任谁也咽不下这口气。
而燕冬萍呢?前一秒还哭得死去活来,后一秒就被8000块的转账记录揭开了“遮羞布”。
这场闹剧,究竟是燕冬萍的“哭穷式表演”,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燕冬萍的“苦情媳妇”人设,算是彻底崩塌了。
02
这起离婚案,也让一个网络热词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哭穷式表演”。
这类人,就像戏台上的演员,将“哭穷”当作武器,将婚姻当作舞台,尽情表演,博取同情。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①“哭穷”成瘾,习惯性卖惨,仿佛全世界都亏欠了她。
比如,明明拿着老公给的高额生活费,却总在朋友圈抱怨生活拮据,仿佛自己是“下嫁”的灰姑娘。
明明家里请了保姆,却总在别人面前诉苦自己带孩子的辛苦,好像自己是24小时连轴转的“超人妈妈”。
②双标严重,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将“哭穷”演绎成一门精准的“利己学”。
比如,劝别人要体谅老公赚钱不易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却从不手软。
嫌弃老公赚钱少的时候,理直气壮;自己不思进取的时候,却心安理得。
③拒绝沟通,将“哭穷”当成控制对方的手段,却从不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
比如,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却从不付出。将对方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将自己的欲望当作天经地义。
将“哭穷”挂在嘴边,将“委屈”写在脸上,却从不思考如何与对方共同经营好这段婚姻。
和这种“表演型人格”的人相处,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不仅要承受对方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还要被对方的“哭穷”绑架,活得无比压抑。
03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婚姻中,最令人窒息的行为是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说出了问题的本质:“哭穷式表演,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和贪婪。”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什么意思呢?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绪(C)不是由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这个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B)引起的。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而那些习惯性“哭穷”的人,往往会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从而逃避自己的责任。
他们沉溺于“哭穷”带来的“好处”:博取同情、获取关注、控制对方……
却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也从不努力去改变现状。
这种“社会性巨婴”,即使拥有成年人的外表,却依然像一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04
可怕的是,沉溺于“哭穷式表演”的人,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抱怨,习惯了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
他们一般有以下几种特征:
①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里,逃避现实;
②永远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不管有没有道理,总能找到“哭穷”的理由;
③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依然不改,将“哭穷”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④沟通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感受,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自怨自艾。
所以,碰到这种“表演型人格”的人,别想着去拯救她,因为她的认知已经固化,很难被改变。
而我们也要警惕,自己是否也有“哭穷式表演”的倾向。
用“哭穷”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虚荣,只会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愿你我,都能远离“哭穷式表演”,在婚姻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来源:三石哥哥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