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孙建亚1000㎡ 大宅:流量过亿,仍“纤尘不染”

B站影视 2025-01-09 11:03 2

摘要:孙建亚,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2001年从台湾迁至上海,2009年创办了上海亚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他擅长现代简约、典雅舒适的设计风格,是圈内公认的“大宅”设计师。

孙建亚,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2001年从台湾迁至上海,2009年创办了上海亚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他擅长现代简约、典雅舒适的设计风格,是圈内公认的“大宅”设计师。

从事室内设计超过30年,孙建亚秉持着“设计源自生活”的理念,致力于“为每一个空间营造独有的品味和可以触摸的舒适”。户外与自然是他的挚爱,也成为独具风格的设计语言。五次参与网红口碑节目《梦想改造家》,他为普通人在极小成本下做出家宅改造,享有极高人气。

在入口处一棵迎客松的“招呼”下,我们慢慢步入引人入胜的园林,抬眼就看见孙建亚正在院子前修剪树枝。他笑着说,自从搬进来,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来院子看看。“院子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要地去坐一坐,雨露均沾,因为每个角都有不一样的景色。马上要迎来我在院子里的第一个冬天,我还不知道有多冷,但是哪怕裹着被子我也想坐到户外去。”

他给宅子取名“枫林松涧”,我们到访的时候,正是观赏枫叶的时节。庭院里十几个品种的枫树渐次改变颜色,用他自己的话说,“缓缓地渲染了一整个深秋”。

在户外坐下,满目皆是自然。闲聊间偶有大鸟低空掠过,大家都很惊喜,孙建亚告诉我们,这正是庭院小生态正在逐步形成的好讯息,“我在树上放了鸟巢,河里有鱼苗、成千蝌蚪,还在培育萤火虫。”他想打造的并非是太过齐整的庭院,而是一个竭力靠近真实自然界的、物竞天择的生态系统。

简餐时间,食物就从面向院子这一边的出餐口递出,这一处贴心的设计,也是自10月下旬的“暖房趴”开始,最被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在吧台边烤点肉,喝杯酒,我们都没想到,这次的做客有那么多时间花在了户外和半户外。

户外雅集一直持续到夜幕低垂,当室内的幽光从大面积的玻璃透出,庭院里点起篝火,火苗声与虫鸣交替,大家都默契地没有说话,仿佛与自然合为一体。很显然,自然,是这个家的支点。

枫叶一红,孙建亚便立刻邀请朋友一起来分享一年中短暂的美景。他对四季交替的循环中所呈现的“出现与消失”有一种独特的感知。

给自己造这样一个家,它的起点又在哪里?

90年代末从台北到上海,他以简约、自然的设计闻名,在设计圈走过30年,经受了大量住宅酒店餐厅。但还没有给自己造过一个的家。

“我一直想要有一个院子,”孙建亚说,“这是我在上海近20年,能够重新接近自然的方式。”

另一个触动他行动的契机是女儿。2017年孙建亚参与的《梦想改造家》播出后,他带女儿去看那个花了短短三个月,从废墟里改出来的小房子,“当时她坐在采光的小天井,身边是一棵树,形成一个小小的花园,她感动地哭了。那一刻我想,我可能给她的、给家人们的还不够吧,只是把设计的热爱更多给了甲方。”

梦想改造家-废墟上的家

从那之后他便开始寻找一处适合改造的家,前后花费了3年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跟中介一起看房。直到看到西郊的这一处,沿河,河对岸还有几株高耸的水杉,一片以森林为背景的庭院景致便在脑海中浮现。他说:“我没有犹豫,当天就下了定金。”

就这样从翻新土壤,到种下一株株树苗开始,开启了长达4年的庭院改造,这一路一走就是7年。

孙建亚与太太、女儿一起在花园里挂灯串,布置欢聚的场景。

在过去的2个月,这个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近一亿的观看量,说它拿下2024家宅的流量桂冠也一点不为过。

最能引发无数网友共鸣的,是节目里主持人的这一句,“看了那么多豪宅大宅,这是我唯一想住进来的”。这无疑是对一个家的设计极高的赞美。

除了让观众赞叹的室外花园,孙建亚家的室内也处处是一道风景。

在接过他亲手泡的咖啡,一大篮风土小零食之后,我们试着向他请教“设计舒适感”的来源,他非常谦逊地表示:所谓的手感来自“30年的经验,专业的积累”。

思考了一会儿,他继续说,“有时候我也想,可能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房子做得这么‘过分’”。他眼中的“过分”,实则是把自己往极致里再推一把。

室内与户外的衔接,是设计中最具挑战的难题之一,充分展现了屋主如何看待“边界与交融”,是一种居住理念,也包含着某种哲学思考。

房子面向院子的一侧,两个端头接近二十几米,但是这么长的距离顶部没有任何的分割缝、伸缩缝,对工艺是很大的挑战。

因为房子沉降了20年,院子地面以下1米多的土壤就全部换掉了,因为新土很松软,就打满了密密麻麻的桩,每隔50公分打一根,就是为了避免五年十年后的地面沉降。

室外的材料延伸到室内,是最难的。“它不仅仅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室内外打通,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觉延伸,更多的是材料的延伸,从内而外,包括我们所有的窗框与顶面、与墙面、与地面的交界处,它的排水、保温、隔音、材料抗紫外线的程度。可能冬天零下,夏天40度,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碰撞,都在于尺度上的精准丈量。”

他说,“我投入一件事情,我会把它做得非常非常专业,如果做得差不多,我会睡不着。”

家里的维护,有着大量隐形的投入,每天清晨都要请扫落叶,每周擦一遍全屋的玻璃,才能看到一尘不染的户外。还有苔藓的维护极其不易,几乎每天都要趴在地上靠人工拔除苔藓旁的杂草,就仿佛修行一样。

一层下沉式围炉区、宴客餐区及沙发区

步入室内空间,踏入温润的哑光地面的那一刻,身体会不由地柔软下来。

环顾室内一层,空间极其通透,沙发、餐桌、下沉式休闲区、茶台,依次展开。空间里仿佛充盈着一股淡淡的气,推动着人四处游走,不知不觉像游园般逛起来。

“而且日久因为用水去拖它,我希望慢慢拖出一层柔柔的包浆,十年二十年后,它会带着幽幽的泛光,很柔和的感觉。”

添可芙万 Art Station 美学空间站洗地机

AI助力丝滑省力,自动加水排污,长达55分钟续航,满足大户型清洁需求。

屋内的整体清洁打扫也是如此。室内一层客厅,他选择了一种纯哑光的水磨石,带有户外气息的延伸感。

水磨石没有经过打蜡,毛细孔是开放的,也就是说空气和水能够自然地与地面进行交换,清洁起来也很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设计师,孙建亚对地面的清洁和质感都要求“极致”;作为屋主,他又非常细心地考虑到了住家阿姨每天的付出。

“我这个房子,让阿姨每天都很辛苦的。”孙建亚扭头看看忙碌的阿姨,压低声音体贴地笑着说,“我呢,也要尽量想办法减少她的工作量。”

为了实现拍摄时的高要求,阿姨开始清洁地面,我们在角落看到一台智能洗地机,阿姨很轻松地拿起来操作,沙发底下的位置,直接将机器180°平躺“往里塞进去”。平时,整个家的地面清洁,大概半小时就能完成。

当然,对于高要求的设计师来说,“美感的协调”和“功能”一样必不可少。仔细观察孙建亚家中的每一件家具、饰品,包括家用电器,全部都呈现统一的美感:简洁、自然、富有现代感的生机。在这个秋冬,她们又集体烘托出一丝侘寂的优雅。

这台添可芙万Art Station美学空间站洗地机呈现出微光泽的高级质感,方圆的几何造型,悄然隐于室内环境中,且与户外的自然质朴元素相融,原本宁静和谐的空间美感,并没有一丝干扰。

听到孙建亚说“我其实很享受野人的状态”,一时间很难将“野人”这个词与眼前温文尔雅的设计师对上号。

直到他翻出自己二十几岁时露营徒步还有钓鱼的照片,眼神里的光芒无法说谎。在采访中,他有许多次从谈论怎么设计家,说回过去在自然中冒险的经历,每一次都难掩激动。

第一次是他回忆起年轻的时候在台北,“半个小时可以到海边、到山上,四五十分钟可以到无人的森林里面”。

他那时候学画画,后来巧合下开始做设计,常跟别人开玩笑,“做设计只是我的副业,只是我糊口的一个方式。我的主业就是露营。”

每到周四,已经在打包,每个周末起床的时候,都已经是呼吸着森林里的空气,拿起钓竿就顺着漂流下来,或是在溪谷里面攀岩。“我不是顺着山徒步,我是顺着溪流爬石头攀岩,然后没有路了就跳到溪谷里面,顺着水冲下来,就是几乎野人;我也不带食物,就是钓的鱼然后烤来吃,没水了就是拿溪水喝。这样的状态是我非常享受的。”

第二次是谈到二楼最吸睛的那个浴缸,他自己亲手设计,就安置在可以完全推开的一整面落地窗前。

我设计了一个可以完全推开的落地窗,然后让最主要的视线的位置放了一个类似可以泡汤的一个浴缸,自己设计的一个浴缸。

“水面满出来到四周的溢水口,我会回忆起在野外温泉泡汤的感觉。以前在山林溪谷里面的状态就是这样,和朋友就躺在溪水里面,躺在温泉里面,没有杯子,就是一人拿一瓶酒。这样看着星星这样喝酒的状态,是完全的放松。”

过去几年,他参加了5次《梦想改造家》,因为设计火上热搜,很多人找他做设计,但他都没有因此扩张规模,还是维持着20多个人的团队,自己则严格的把控设计的每一处细节。

而且在AI可以快速出图的今天,团队里依然有四五个人在做效果图,那是他十分看重的一个环节。改动一处,就重新出一套效果图,哪怕甲方可能看不到这样的深度。

在拍摄现场也是如此,空间背景里的一盆插花,他早上为了布景亲自上阵插配,在开机前依然在反复确认枝桠的角度,剪去多余的不和谐枝叶。

在设计师的当打之年,孙建亚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很满。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有一些坚持,比如不接商业空间,不接样板房、售楼处。因为这些空间的时效性太高。他希望还是能够好好地去研究设计,把工艺工法做出细节来。

走过设计行业30年,他也坦言,当觉得慢慢要放下来的时候,应该会瞬间放下来。“少接几个项目,甚至我就退休了,这对我而言都不会是问题,所以说它是可开可收的一个状态。”

搬进这个家半年多,孙建亚有了更多机会与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松弛,对于未来,他逐渐有了更清晰的“养老”理想图。

“我有想过,退休后要去花莲台东养老,因为那里离自然更近。但当跟朋友们谈论起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家都打趣说,你一个人住在那里,我们都不会来看你,太深山了,你还是要住距离医院近一点。”

五六年前,他又尝试过跟少时一样攀岩,但只是上山爬一爬就觉得好像回不去了,“好像只能坐在溪谷边上喝咖啡。”

尽管人到中年,有时,现实会给他一些些“打击”,但他仍然很肯定,“我还是永远会想回到大自然。”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来源:家居廊ELLEDEC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