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鹏:谈谈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思路

B站影视 2025-01-08 22:55 2

摘要: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对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立足上海市级医院办医主体职责,规划布局、资源投入与项目建设、评价引导等多措并举,优化临床专科发展模式,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市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对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立足上海市级医院办医主体职责,规划布局、资源投入与项目建设、评价引导等多措并举,优化临床专科发展模式,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市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提升成效显著。

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思路

▶临床服务能力提高
2018—2024年,上海市级医院门诊人次与住院人次数之比从30.07%下降至27.86%;四级手术占比和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高,2024年比2018年分别提高6.14个百分点和9.30个百分点。

▶效率和费用不断改善
上海市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从2005年的16.09天降至目前的5.28天,远低于全国三级医院8.3天的平均水平;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保持在合理水平,年均分别增长4.51%、3.22%,接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水平。

▶临床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上海市级医院连续5年“国考”成绩优异。一批国家级专科平台的服务能力引领全市,如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出院量和手术量分别占全部市级医院的26.3%和36.9%。


▶临床创新成果显著
上海市级医院近5年于“医学四大期刊”发表重大临床研究成果46篇,年新增专利授权数量及成果转化金额、年度承担高水平临床药物试验项目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优化规划布局

加大重点专科建设投入

一是优化专科规划布局。指导市级医院加强形势研判、明确专科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专科建设方向以及临床创新战略,并持续加强专科建设投入,支持医院聚焦疑难急危重症诊疗,着力发展优势专科,打造一批尖峰学科,产出一批上海医学原创成果。

二是大力支持高水平学科、专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设和临床优势专科群发展。在基本建设布局中,重点推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和泌尿科等19个集医疗、科研、教学、转化等于一体的临床诊疗中心项目建设。

三是提升专科医疗装备水平。一方面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组织市级医院集中采购大型医用设备。近年来已累计采购大型医用设备近200台,一批国际领先设备如光子CT、7T核磁共振、外科手术机器人等进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国产创新产品、人工智能装备、科研高端装备在临床专科应用的投入支持。引进国内首台质子重离子治疗装备,已累计治疗肿瘤患者7000余例,疗效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联合研制的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装机完成,已获批投入临床使用。

信息互通共享

人工智能赋能专科建设

为破解诊疗信息不能跨院共享带来的就医不便、效率不高等问题,申康中心自2006年起启动建设临床信息交换共享平台项目(医联工程),目前已实现37家市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并建成全国最大的医疗档案信息库和国际上最大样本量的医疗卫生信息库。


依托医联工程,申康中心针对医院运行管理各环节,先后建立了包括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财务运营分析评价与促进平台、后勤运维评价与促进平台、大型医用设备全生命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并建立数字化转型工作机制,注重协同贯通的整体治理和数据质量管理,基于数据中台实现全量数据汇聚治理的可视化应用,为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专科能力综合评价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申康中心于2020年起依托医联工程整体规划构建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建立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专用的高质量、适度规模的病种数据集,用以支持开展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训练试验。初步建成1个基础算力设施平台、24个病种训练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处理工具包,为市级医院提供权威、标准、规范的医疗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和试点应用,开发智慧影像、智慧病理、辅助诊断、治疗决策等实际应用,助力市级医院推进临床诊断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服务运营模式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规范发展日间诊疗模式。申康中心率先在全国推广日间诊疗,先后制定了《医院日间手术管理规范》《上海市级医院日间化疗管理共识》等行业标准及规范,按照标准要求实施规范化的日间诊疗管理模式、精细化的管理路径,保证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市级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超过14%,其中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


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申康中心于2009年起,借鉴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市级医院开展多专科合作的专病整合门诊试点工作,发挥临床科主任和临床专家积极性,与学科发展、学科群建设、临床研究工作相结合,打造“患者不动,医生集中”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2021年,申康中心牵头制定上海市地方标准《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规范》,并推动医院制定与本院管理水平和学科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管理细则和流程,进一步提升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水平。

加强急危重症和恶性肿瘤诊疗能力建设。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我国居民排名前两位的死因。申康中心聚焦胸痛、卒中2个急诊急救病种、24个恶性肿瘤病种和重症病种,不断提升市级急危重症诊疗能力。

一是推广急诊—ICU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建设一批以急救快速抢救通道为主要内容的急诊室项目,改造市级医院急救ICU设施设备等硬件,进一步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实现“上车即入院”,推进市级医院急诊和EICU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设立了航空急救中心,完善救援流程及扩展协作机制,加强航空医疗救援管理人才的培训。

二是推进胸痛和卒中医疗质量规范化建设。聚焦脑卒中、胸痛等急救重点病种,关注关键质量点,组织各医院制定完成结构化电子病历,规范临床诊疗,定期评估各医院核心质量指标,持续促进救治流程优化与质量提升。

三是着力提升重症救治能力。推进重症床位扩容和标准床单元升级改造,至2024年年底,市级医院重症床位达4013张,占总开放核定床位数的9.6%。投入建设重症医学科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实现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重症救治“全流程一体化智慧临床”应用服务。

四是优化升级肿瘤诊疗模式。在涉及肿瘤诊治的市级医院推进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建设,形成覆盖24个瘤种“防、筛、诊、治、康、访”的全疾病周期“一门式”管理方案。同时开展恶性肿瘤等规范化诊疗评价与生存分析,引导市级医院进一步提升肿瘤诊疗水平,抓过程、重结果,持续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诊疗效果。

创新专科运营管理模式。申康中心自2019年起组织市级医院从建立管理体系、深化运营分析、打造运营团队、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支撑等五方面推进专科运营管理,由各医院自主探索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专科运营模式,形成了以财务为依托、多部门协同推进的专科运营团队。各医院定期开展专科综合运营分析,并派驻运营助理下沉到临床科室加强预算、成本、价格等经济管理服务,深化科室层面人财物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为医院整体管理决策、推动部门合作和提升科室运营效率提供支撑。

探索推行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模式。自2013年起,申康中心指导市级医院在全国率先探索SPD(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安全、高效、可靠和零资金占压的药耗管理模式和可持续供应的保障体系。通过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开展临床用耗规范化管理和耗材成本管控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耗监测与点评制度,结合多指标监控体系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临床用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恰当用耗行为,规范临床耗材使用,推动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有力支撑专科发展降本增效。

构建系统权威的医学科普体系。为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就医,自2019年起,申康中心连续6年组织市级医院举办“科普周”和“开放日”活动。提出“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和“365天云端开放”理念,打造“申康科普”矩阵,不断丰富拓展科普形式和内涵。6年来,已通过各大平台对外推送科普视频近4000条、开展专家科普直播845场,全网浏览量累计超6亿人次。同时,引导市级医院将健康科普、友善服务融入医院新文化体系建设,连续三年举办市级医院典型案例选树活动,推动涌现一大批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医院品牌,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打造创新体系

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全力打造临床研究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申康中心组织实施促进“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临床围绕重大临床问题和前沿关键技术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一批“五新”(新药物、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器械)项目向临床转化落地。建立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管理体系,推动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能力建设,形成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医院临床研究活动开展,面向研究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支持临床创新的医院内部生态。布局了33个示范性研究型病房、45个临床专病数据库,打造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推动队列数据开放共享,释放数据要素资源价值。


支持科技创新临床转化落地。随着第一轮、第二轮“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十四五”以来,市级医院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2024年,市级医院30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医学期刊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赵维莅教授领衔的团队围绕血液病的转化医学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开展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多项国际首创技术实现转化落地,开展全球首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功改善了听障患儿听说能力,实现听觉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开展全球首例自体再生、全国首例异体再生胰岛移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脆性1型糖尿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的彻底治愈。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健康人来源的异体通用型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积极推进新技术、新药物在医院的应用。结合临床专科需求,确保国谈新药、列入本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目录内的产品“应配尽配”并快速投入临床应用,让患者第一时间用到创新药械。同时,指导市级医院结合临床诊疗实际,注重创新药械使用监测和日常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以结果为导向

开展多维度专科能力评价

构建全景式临床专科评价指标体系。申康中心组建由医院管理专家与临床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广泛借鉴国内外专科评价方法,经数十轮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包含临床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发展能力4个维度的专科能力评价的框架,细化各维度指标,并最终确定指标权重。2023年首次发布年度评价结果。2024年,对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导向,优化完善评价指标和方法,拓展评价范围,新增9个亚专科和2个平台学科(麻醉、检验)。

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评价体系


创新专科归集方法。为引导医院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壁垒,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保证评价的统一性、可比性,申康中心依托市级医院病种质量与安全研究团队和33个专科联盟力量,全面梳理各专科对应的中国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s)病种组,将每一个DRGs病种组均细分或切分到对应的专科或亚专科。病例归集不再按照各家医院院内科室的设置情况进行,保证了院际间同一专科内涵的一致性和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形成了病例—DRGs病种—专科的统一归集方法。

建立专科核心病种及关键技术目录。依托市级医院病种质量与安全研究中心和各专科联盟,形成各专科核心病种及关键技术。核心病种是指具有本专科代表性、能反映上海市级医院专科诊疗水平、代表专科发展方向和先进性的病种。关键技术是指代表本领域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前沿技术。共遴选出111个核心病种与102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上海市级医院专科核心病种和关键技术目录,并持续优化迭代。

拓展深化医疗质量评价。基于医疗大数据,构建了基于“病种—专科—医院”的区域分层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33个专科的322个病种指标数据,在病种层面重点关注安全、技术、规范;在专科层面重点关注运营、管理、质控、效能;在医院层面重点关注运营、管理。通过对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动态监测和可视化分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

落实临床专科评价导向,以评促建。申康中心充分发挥专科能力评价对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持续发布年度专科能力分析结果,动态掌握各医院专科发展情况,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专科群;推动医院优化院内学科规划,巩固优势、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在医院领导层面,以专科评价结果应用为抓手,加强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积极寻标对标。在中层执行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短板、剖析问题、寻求突破。在专科科室层面,针对核心病种、关键技术、高难度病种等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提升临床专科能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上海市级公立医院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康中心将持续积极推动市级医院对标国际国内高标准,聚焦疑难危重病、聚焦前沿技术、聚焦科技创新建设学科高地。促进学科分层建设,积极推进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优势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同步推进关联专科、基础学科和平台专科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专科特色鲜明、诊疗能力强和学界影响力高的临床学科群。聚焦核心病种,以优势学科和(或)重点扶持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专科群为基础,组建相关重大疾病(领域)临床专科,加强专科、亚专科之间协作与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推进交叉融合,强化临床与基础交叉融合、医学与工程交叉融合等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推动重大引领性技术、新兴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化临床专科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院内大学科管理的有效模式,进一步组织推动市级医院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引领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 王兴鹏

编辑:张昊华 王祎然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1号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