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对于高校而言,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还为培养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提供
作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对于高校而言,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还为培养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亟需深入探索并利用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革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加贴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其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活用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当中的思政元素,拓宽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地域性红色资源的整理和运用,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故事、革命事迹融入思政教学之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背后精神内涵、家国情怀的理论阐释,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提升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可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不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的单向教授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可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在课中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开展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拉近历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再次,要完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对不同思政课程的评比,完善教学活动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思政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汲取红色精神,丰富实践育人活动。高校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通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温度。首先,高校应积极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前往乡村基层、街道社区等地,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直观感受身边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强化青年群体的责任意识,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能动性,让其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红色基地、慰问革命先辈等方式,将学习研究与沉浸体验相结合,在了解革命先辈先进事迹、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脉搏,勇担新时代责任及使命。其次,高校要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高校思政教育要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校园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红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涵养青年学生,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创作和表演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还需要加强宿舍文化教育,善用宣传专栏、宣传墙绘等载体,巧用生活空间“第二课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汲取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坚定红色信念,净化互联网络空间。首先,高校要主动搭建网络红色教学平台。加强与地方媒体部门的合作,通过创建红色云游、网上图书馆等方式,为青年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机会。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其次,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要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坚持政治性和趣味性并重的原则,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确保正确舆论导向,要在网络空间中密切关注学生舆情动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在扩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升马克思主义感召力的同时,培养出具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钱爱文,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霞,单位:宜春学院。基金项目: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湘鄂赣苏区教育建设实践及其经验研究”(编号:MKS22115)〕
《青海日报》(2025年01月08日 第7版:理论特刊)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