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团队获表彰

B站影视 2025-01-09 02:19 2

摘要:2024年1月6日,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公布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其中80项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10项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学技术奖。

2024年1月6日,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公布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其中80项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10项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学技术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三项成果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王建六团队“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器官保留及功能重塑技术创新及推广”项目荣获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刘健团队“谈‘心’:构建大众心脏健康矩阵化科普教育体系”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赵翔宇团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NK 细胞重建监测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学技术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设立的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于2001年设立,旨在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王建六团队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器官保留

及功能重塑技术创新及推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王建六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相文佩团队,北京协和医院向阳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志清、王延洲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科珍等五个团队,十余年来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联合攻关。提出缓解肿瘤、保留器官、重塑功能、完成生育的“4R”理念,建立了“治-护-助-育”诊疗体系并辐射全国。团队研究成果先后列入8项国际指南,发布女性生殖系统保育指南、共识85项,专著19部,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开展妇科肿瘤保育诊疗学习班和研讨班共160余次。提高了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提升了我国在妇科肿瘤生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了肿瘤生殖学新范式。

项目主要完成人

王建六、魏丽惠、相文佩、向阳、梁志清、李科珍、王延洲、周静怡、汪玲娟、王益勤、李星辰、陈晶、赵丽君、程媛、范源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王建六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委会副主委委员。兼任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杂志主编,J Gynecol Oncology等多个国际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等杂志常务编委。

长期从事妇产科医、教、研工作,在妇科肿瘤诊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在国内牵头开展了妇科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前瞻性研究,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针对子宫内膜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开展了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和妊娠率。对晚期复发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盆腔廓清术,延长了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等12项。

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自然重点项目, 北自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译)专著21部。创办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杂志。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2项。曾获霍英东基金会教师奖、吴阶平-杨森医学药学奖(2013)、科学中国人(2016)、国家名医(2018)、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等称号。2019年获得教师宝钢特等奖等。2020年度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十佳住培管理工作者奖,2021年2022年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刘健团队

谈“心”:

构建大众心脏健康矩阵化科普教育体系

为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病的认知,刘健教授及其团队运用多维度融媒体传播方式构建了大众心脏健康立体科普宣传体系——《谈“心”:构建大众心脏健康矩阵化科普教育体系》。该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通过医学专业人员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产出科普内容,保证科普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二是该项目以原创科普短视频、原创科普漫画,创作科普书籍,积极组织和参与线上和线下的大众科普宣传活动等多种传播渠道,构建了以多维度融媒体为传播方式的心脏健康立体科普体系。三是该项目是涵盖全年龄段及健康、亚健康和患者人群、全心脏疾病谱、围绕疾病全过程的科普体系,为大众提供全面、专业的心脏科普内容同时还带动业内同行参与科普创作。项目团队注重推动医学同行践行科普,多次参与线下的科普推广活动,宣教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在心血管科普领域处于头部地位,引领并带动了全国该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的创作,促进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心脏健康科普事业的发展!

项目主要完成人

刘健、郭萌、聂文畅、孙宇彤、王岚、侯昌、刘传芬、吴寸草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刘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工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独立完成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15000余例。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及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首都最美劳动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建“刘健医生说心脏”公益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目前发表了原创科普语音及文章760余篇、原创科普漫画78篇、原创科普短视频150余期。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先后出版了4本心脏科普著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科普节目录制,覆盖超过1.5亿人次。积极推动了心脏科普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同行医生开展科普宣传。

赵翔宇团队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NK 细胞

重建监测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有效免疫重建至关重要。自然杀伤细胞(NK)是HSCT后最早重建免疫细胞,是决定HSCT预后的关键。黄晓军院士、赵翔宇教授团队围绕移植后NK细胞免疫重建的调控机制及监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绩:(一)提出供受者 KIR 配体相合促进移植后 NK 细胞重建的新机制,指导HSCT供者选择;(二)揭示了G-CSF 调控供者NK细胞功能,从而影响NK细胞的重建过程的新机理;(三)建立了NK细胞重建监测体系,有效预测移植后 CMV 和 EBV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研究成果写入欧洲骨髓移植协会、英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学会、法国骨髓移植学会等 14 项国内外指南/共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美国、以及英法等欧洲多国的供者选择指南的制定标准。

项目主要完成人

赵翔宇、黄晓军、裴旭颖、徐郑丽、常英军、张晓辉、许兰平、赵晓甦

项目第一完成人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赵翔宇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第八届国家卫建委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一届白血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白血病及相关疾病比较研究协会会员、美国血液学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华科研管理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常委、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编委等。

长期从事血液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研究细胞治疗转化研究,包括肿瘤和病毒特异性细胞疗法,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翔宇教授的工作重点是研究移植后自然杀伤(NK)细胞和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CTL)重建的调控机制,并设计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开发NK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和CMV-CTL 细胞疗法,促进移植后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重建。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移植免疫学理论,还提高了白血病治疗的疗效,最终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Leukemi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Cell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第二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项,已转化 1 项;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项目在内国自然 7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20 项,主持首批及第二批卫健委体细胞备案项目3项。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