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及“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及“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5月,教育部、中宣部等18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杨浦,如何利用好区域内高校集聚、院士风采馆、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近在咫尺的优质资源,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工作呢?为此,笔者随民进杨浦区委一行,对区域内校家社合力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开展了相关调研,通过与部分学校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对675名中小学教师反馈的问卷调查表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学教师专业对口率待提升
据调研,我区中小学理科类教师中约25.0%的教师不具备理科教育专业背景,约14.3%的教师不具有理科类学科教师资格证。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教师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而我区“教非所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学学科上。一方面由于科学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要涉及多门理科的内容,但大部分科学教师所学的、均为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学科长期被当作副科对待,缺少应有的重视。比如,一般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教授“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而忽略科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可见,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二、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待加强
众所周知,中小学校除了要实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将科学教育作为“双减”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科目,要将学校课程与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但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科学类课程作为“双减”课后服务的基本项目。诚然科学教育的校本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科技节、科普读书、社会参观实践等,而当下部分学校落实“双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却呈现零星、散乱、不系统的特点,缺乏持续性和深入性,学生不易形成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
三、家长对科学学科的认识待提高
调研数据显示,12.6%的教师认为家长参与校家社合力的科学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48.8%的教师认为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知识能力尚欠缺。一方面,学校虽然在“引导家庭开展科学类的活动”及“重视与家庭合力推进科学教育活动”,但对于缺乏科学教育及学科专业能力的部分家长的指导,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众多家长认为,科学素养并不会影响到孩子的中考和高考成绩;大家更关注孩子的语数外学科分数,导致教育内卷的矛盾依然突出。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完善师资配置,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当前,要提升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素养,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科学教师队伍不可或缺。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类课程教师和实验员的配备,相关行政部门应定期督查学校科学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课质量和教师配备情况,根据师资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招聘;应建立科学教育师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的科学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学教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注重建立多组织协同的培训机制,在开设专家研讨和讲座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专业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从而切实提升广大科学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二、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教育系统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当前,应加强以学校为本位的科学类课程与活动的系统性规划,具体落实在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环节,并与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贯通并一体化推进。建议中小学校应配备分管科学教育的副校长,统筹、指导、协调、督查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应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发布《科学教育资源一览表》,梳理列出高校、少科站、科学教育基地等社会专业机构的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有序地与学校对接,并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帮助学校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开设“科学小院士”活动课程等;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科学教育基地课程学习活动,持续合力推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将社会资源有序转化为学校公共教育资源。同时,可联手市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上海市优秀科学教学课程方案”、“课后服务或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以科学规范的课程架构和先进的典型案例,来引领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和不断扩大杨浦教育在上海、乃至长三角的辐射影响力。
三、强化协同合力,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
教育规律揭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和影响到终生。学校应积极引导并协助家长共同推进孩子的科学教育。一方面,学校应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和潜力,引导家长成为孩子科学探索旅程中的坚实后盾与积极伙伴。学校应建立家长志愿者数据库,邀请他们参与科学讲座和线上趣味课程的录制。另一方面,学校应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家长的科学素养。例如,通过举办科普专题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深入理解参与孩子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助力家长成为孩子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此外,学校应设计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比如 “小小科学家”实验挑战赛,鼓励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动手做实验,探索科学奥秘;又如 “科普阅读月”活动,推荐优秀科普书籍,引导家长和孩子共读共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思维;再如 “星空观测夜”,组织家庭到户外观测星空,了解天文知识,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等,进而将科学教育阵地延伸至每一户家庭,让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阳光雨露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挖掘社会协同育人资源潜力。
新时代,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孩子,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助力缺一不可。当前,应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各大商圈、各大公园、各大公交、地铁枢纽站点等受众广和人流多的青少年科普宣传作用。积极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中小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踊跃投入到人人争当“小小科学家”活动。同时,建议有关部门授予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热心支持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国家战略的高校、园区、企业、博物馆、图书馆敬赠铭牌;并在文明单位、优秀企业家等各项创优争先评选活动中,向以上挂铭牌单位和个人倾斜;进而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校家社合力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氛围。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政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