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现在却不行?背后真相扎心

B站影视 2025-01-08 17:59 2

摘要: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忽然就不听话了?孩子性格挺好的,怎么越读书脾气越大?咱小时候挨揍都没事,现在的孩子说两句就不行?如今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可据中科院《全民心理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每5个孩

新书上线

上帆书,听懂好书!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为什么学了很多教育方法,用起来却总是没有效果?不妨听听樊老师的这本新书👇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忽然就不听话了?孩子性格挺好的,怎么越读书脾气越大?咱小时候挨揍都没事,现在的孩子说两句就不行?如今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可据中科院《全民心理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明明大家都很努力,但最后却是家长不省心,孩子不开心。我也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了樊登老师的新书《成长的觉醒》,才终于明白:不是家长们不尽心,而是我们把力用错了地方。

现在的孩子不是脆弱,而是正在经历“疲惫断裂”前几天,和一位教师朋友闲聊,说起她班上一个孩子的事。这女孩从初一就是班长,成绩好,有礼貌,多才多艺。但从初二下学期,也不知为什么,这孩子就变了。先是经常迟到,不交作业,成绩下滑,后是和同学闹矛盾,总是独来独往。朋友一看不对劲,就及时与她家长联系。一番交流后,得知女孩早就和家里闹翻了。她在家,不说话、不表态,就躲在屋里玩手机,妈妈多啰嗦一句,就忍不住发火,根本管不了。朋友就很感慨:孩子原先好好的,怎么就这样了呢?更令她难过的是,她接触的学生里,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书里,樊登老师也说起一个“小5班”的事。在他儿子就读的高中,有个很特别的“小5班”。这个班里的孩子普遍都不学习,成绩徘徊在三四十分。但老师不敢批,家长不敢管,因为孩子们的逆反心理非常大。其实这群孩子,原本都非常优秀,堪称“天才”级别。为了让他们跑赢同龄人,家长就让他们读小学时就为中考做准备,学习高中课程。等通过小学的选拔,小升初之后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坐等上重点高中就行。按照计划,这群孩子应该一直遥遥领先。然而真等进了高中,他们就不配合了。樊登老师分析说,这个现象,是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幂次法则。所谓幂次法则,是一种指数型增长状态,可以表示为一条曲线。其特征是前期增长速度缓慢,但随着时间的积累突破阈值后,迎来拐点,迅猛增长。我们看不到曲线拐弯的那一刻,以为它是突然发生的,但事实上这是长期累积的表现。就像孩子们的状态,忽然厌学了、忽然叛逆了、忽然有心理疾病了。说到底,这种“忽然”是我们的错觉,所有断崖式的变化都是“预谋已久”。只是,在漫长的前期,我们感觉不到罢了。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一考虑到竞争压力,只能忍住心疼逼孩子苦学硬学。但别忘了,凡事有度,欲速则不达,每个人都有他的承受限度。放平心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点击下方图片,听樊登老师解读👇

“过去被父母打骂,也没几个有心理问题”,本就是伪命题经常在后台收到家长们的留言:怎么才能不打不骂教育出好孩子?为什么每次写作业都得又吼又催,为什么沟通一点事就得大费口舌?想当初,咱们小时候隔三岔五挨揍都没事,现在的孩子咋这么矫情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幂次法则的那条曲线。我们70、80这一代,读书时环境相对宽松,没那么多作业,没什么多兴趣班,也没那么多攀比。放了学有小伙伴一起玩,寒暑假就去奶奶家撒欢,每天还可以看会儿电视,玩玩游戏机。所以,偶尔调皮捣蛋被揍一顿,我们很快就能找到纾解情绪的出口。也就是说,我们幂次法则的那条曲线,非常平缓,不存在断崖拐点。但现在,孩子们的处境变了。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社交关系比较单一,学习又竞争激烈。所以,他们的幂次曲线就很陡峭,一点事就能把他们推向拐点。但如果孩子不被外界推着跑,而是自己发力,结果又会不同。席瑞曾在直播间和一个孩子聊天。这孩子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每周都要上很多兴趣班。架子鼓、舞蹈、乒乓球……还会抽出时间做课外阅读。席瑞震惊不已,这么多的事情,你忙得过来吗?这些都是爸妈让你学的吗?本以为孩子会抱怨一通,谁曾想孩子摆摆手说:忙得过来啊,这都是我自己要报的,学着可带劲了。所以你看,“被人安排”和“自己做主”,对孩子而言,感受和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被人安排”是压力,“自己做主”是内驱力。我还研究过一些关于学霸的文章。也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大都家庭和睦,学习氛围松弛。比如,山东高考711分的孟令昊,学累了可以拉2小时大提琴,陶冶一下情操;还有,拿到9所名校全奖直博offer的朱科航,溜冰、滑板、魔方,也是喜欢什么学什么。可见,让孩子从“我该学”变为“我要学”,关键是给他们一点自主权。恰如樊登老师在书里说的:优秀的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要激活孩子的内心力量,他才能主动成长。让孩子持续奔跑的,从来不是外力,而是他自己的意愿和力量。

点击购买👇👇👇

真正的管教,是父母自己的觉醒书里有句话,很扎心:在幂次法则中,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虽然让问题看似得到解决,却会让孩子由心底生出怨恨。某一天,当这种负面情绪达到阈值,他们所面临的人生局面也许很难被扭转。在樊登老师看来,教育出好孩子的关键,是我们先觉醒先改变。第一点,把“发脾气”变成“讲感情”。
一次,樊登老师的儿子嘟嘟放学回来,情绪非常低落。原因是,他在语文考试中写错了一个字。这个字,恰巧是樊登的“登”。但樊登老师一点也不生气,反而逗孩子说:你这个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级的。在古代,这个叫作“为亲者讳”。爸爸的名字儿子不能直接用,一定要写错一点才对,这是忠孝的体现。你明天跟老师说,你这样写是对的,让老师把分数给你加回来。嘟嘟听完后,立马笑了,回了一句:我才不去呢。樊登老师说,面对孩子犯错,不要上来就指责,而是进行“情绪引导”。先纾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再令他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比起用情绪管教孩子,打“感情牌”才能令孩子从内心接纳我们。第二点, 把“嘴上说”变成“帮忙做”。我们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凡事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但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却拿不出一点可操作的办法。樊登老师在书里才反复提醒:一定要对孩子有行为上的“辅导”。先问清楚孩子的情况: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再带孩子找对策找办法。比如,课程跟不上,可以和老师沟通,与学霸交流,报班突击难点;比如,社交打不开局面,可以带孩子学一些人际关系的课程,帮他约朋友们来家聚会。手把手带孩子做事,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第三点,把“催孩子”变成“催自己”。一次亲子活动中,樊登老师认识了一位大姐。大姐一见面,就拜托他,一定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樊登老师没有表态,而是反问说,您是什么时候爱上读书的?大姐先是一愣,随后说,我是去年听您讲书,才爱上的。樊登老师笑笑说,您40岁了才爱上学习,怎么能让孩子一天就爱上呢。所以他的建议一直是:一定不要逼孩子读书,一定想办法逼自己读书,一定意识到终身成长的重要性。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不断地求知、思考,自我更新,孩子才会有样学样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看书时,有个理论,很受启发。支撑孩子成长的三根支柱,分别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不要再纠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难管,也别再焦虑迷茫,更不要自责。只需坚信一点,我们心里有对孩子的爱,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就一定可以找到那条路,抵达我们和孩子都想去的远方。点个「在看」,与家长朋友们共勉。作者 | 瑾山月主编 | 阿医排版 | 余景图片 | 图虫创意

点击购买👇👇👇

来源:樊登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