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中医泰斗王新陆分享:治失眠不是靠药,而是做好这三件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9 03:02 4

摘要:1949年,王新陆出生于山东烟台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夜诊先生”,每当夜深人静,总会划着小船,穿行在渔村之间,救治突发急症。儿时的王新陆记得,父亲的书房总亮着一盏油灯,灯下是摊开的《黄帝内经》,其中“阳气入于阴则寐,阳气出于阴则寤”一行被朱笔反复圈画

1949年,王新陆出生于山东烟台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夜诊先生”,每当夜深人静,总会划着小船,穿行在渔村之间,救治突发急症。儿时的王新陆记得,父亲的书房总亮着一盏油灯,灯下是摊开的《黄帝内经》,其中“阳气入于阴则寐,阳气出于阴则寤”一行被朱笔反复圈画,犹如一把钥匙,揭示着人体昼夜节律的奥秘。

10岁那年,村中一位老秀才因长期失眠投井,被及时救起。王父用酸枣仁、柏子仁配伍成“安神汤”,并辅以针灸调神,令其逐渐恢复睡眠。那天夜里,王新陆满脸疑惑地问:“几味草药,真的能治心病?”父亲摸着他的头说:“失眠非独心病,而是阴阳失衡。医者如更夫,调的不是药,是天人之间的昼夜节律。”这句话,深深刻进了他的记忆,也成了他此后一生探索的方向。

1963年,14岁的王新陆考入山东中医学院预科班。课堂上,他被《伤寒论》中的“虚烦不得眠”所吸引,特别是黄连阿胶汤的构成与证治原则,常让他在熄灯后依旧打着手电翻阅医案。同学们笑王新陆是“夜猫子学夜病”,可他却乐此不疲,仿佛越是深夜,越能理解失眠背后的秘密。

1970年,王新陆被分配至沂蒙山区卫生院工作。那里的物资紧张,设备简陋,但失眠患者却极多。有的因长年战备值班昼夜颠倒,有的因家庭变故忧思过度。一次,他遇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因丧偶后多年睡眠不宁,长期依赖安眠药,精神日渐涣散。

王新陆细查舌脉,发现其舌红少苔、脉细数,断为“阴虚火旺”,以天王补心丹加减,配合艾灸神阙穴,并开导其释放悲伤。一月后,老太太脱离药物依赖,睡眠转稳,送来一篮红枣:“王大夫,你治的是我的‘心病’。”这件事让他深刻体悟:失眠表现在神志,其根多在五脏。

自此,王新陆系统梳理失眠的常见证型:肝郁化火型,多伴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宜用丹栀逍遥散;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倦怠健忘,宜归脾汤;痰热扰神型,伴有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宜温胆汤;肾阴亏虚型,常有腰酸、耳鸣、心烦,宜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

1982年,王新陆发表《失眠证治九法》,首次提出“五脏皆可致不寐”理论,突破了传统“心主神明”导致失眠的单一认知,为中医治疗失眠建立了更系统的理论框架。

80年代末,王新陆调入山东省中医院,接诊一位企业高管,对方因长期熬夜、应酬饮酒,加之工作压力大,逐渐发展为严重失眠。西医诊断为焦虑伴发睡眠障碍,使用镇静药后反而精神恍惚、白日倦怠。

王新陆观察其舌苔黄腻,脉弦滑,笑道:“你这是肝火‘烧’干了魂!”于是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清肝泻火,并配合耳穴压豆法(选神门、肝、皮质下三穴)以调和神志。患者不解:“吃药就行了,为啥还贴豆子?”他答:“肝藏魂,耳通经。治失眠如灭火,既要釜底抽薪,也要扬汤止沸。”三周后,患者一觉到天亮,送来锦旗:“不用安眠药,神清气爽。”

1995年,王新陆正式提出“调肝安魂”理论体系,主张从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养血柔肝到镇肝安魂四步调理。常用方药有柴胡、香附、栀子、白芍、龙骨、牡蛎等。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王氏安眠方”被广泛应用,帮助大量患者脱离对安眠药的依赖,疗效显著,反响极佳。

进入21世纪,王新陆认识到,单纯靠药物还不够,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2005年,他接诊一位高考生,因学习压力大导致彻夜难眠,成绩直线下滑。母亲含泪求助:“孩子吃药没用,一闭眼就是成绩排名。”王新陆并未急于处方,而是耐心交谈两小时,了解其性格、压力源和作息习惯,最后开出一张“三方并用”的特殊方案:

药方: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心方:每日傍晚散步30分钟,睡前抄写《心经》一遍;食方:晚餐后饮龙眼小米粥,佐以百合炖梨一碗。一个月后,考生睡眠改善,最终顺利考入理想大学。其母感激涕零:“您是治‘神’的医生,不是只开药的医生。”

2010年,王新陆带领团队对500例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首次将“药-心-食”三位一体疗法系统化,并发现其综合有效率高达89.2%,显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率仅62.4%),这一成果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就这样,即便年逾八旬,王新陆仍坚持每周出诊、查房、写文章。他说:“失眠不是一个病,是一种全身性失调的信号。只要我脑子还清醒、手还稳,就还得为这些睡不着的人发声。”如今,75岁的王新陆依然活跃在中医睡眠医学的临床与科研一线。他办公室里没有照片屏保,电脑桌面只是一句他亲手书写的箴言:“夜得安眠,日有精力,医者治的不只是夜,也是在点亮人的白天。”

看着这位两鬓斑白却神采奕奕的老中医,不少患者和学生都不禁好奇: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摆脱对安眠药的依赖?面对这一问题,王新陆从不藏私。在一次“中医药与睡眠障碍防治”国际论坛上,他系统讲述了自己近五十年来在不寐调理方面的临床体会与实践成果。

台上灯光明亮,王新陆语气温和却坚定地说道:“治疗失眠,关键不在于让人昏睡过去,而是要让身体重新找回‘会睡’的能力。很多人误以为吃几副药、减少压力、饮食清淡就够了,甚至认为安眠药是终点。其实不然!我这几十年看了太多案例,真正决定睡眠质量的,其实是你每天不以为意的‘三件事’。只要做好这三点,不仅能安然入睡,还能让身体恢复自愈系统,气血畅通、神志自安,才是真正的睡得好!”

他说,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情绪要顺,不要把烦恼压在心头带进夜里。临床上,太多患者白天一肚子委屈、怒火、焦虑没处发,夜里就成了翻来覆去的根。中医讲“肝主疏泄,肝郁则魂不安”,尤其肝气郁结容易“化火扰心”,扰乱神志。现代研究也发现,长期情绪压抑会干扰大脑褪黑素分泌节律,影响入睡深度。

因此,每天睡前如果能做点小事来缓和心绪,就如同为大脑按下“关闭程序”。可以写几句话感恩日记,哪怕只是记下今天吃得不错、看到一朵漂亮的花,也是一种调和情绪的方式。也可以听十分钟舒缓的音乐,慢慢让呼吸变长、节奏变慢。或者和一个信任的人说说话、发发牢骚,把白天积攒的压力宣泄掉。王新陆常说:“失眠不是身体太累,而是心没有落地。心结不解,神就不安。”

第二件事是作息要顺应天时。王新陆特别强调,子时一阳生,是人体阳气潜藏、阴气最盛的修复时段。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如果还在熬夜、刷手机,伤的是肾精、耗的是阳气,扰的是“藏神”的机制。他发现,很多晚睡失眠患者,即便吃了药,依然无法进入深度睡眠,舌尖红、脉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火旺”型失眠。

这类人一闭眼脑子就转个不停,越想越清醒。所以,他常让患者必须在十点半前上床,哪怕睡不着,也要闭灯安静,让气机归藏。他还建议每天清晨六七点自然醒,让阳气随着日出升发,帮身体重新建立节律。如果白天阳气运行太迟缓,到了晚上阳气收不回来,就更容易“入不入、出不出”,造成失眠。此外,下午四五点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练太极,都有助于晚上的入睡。他说:“不是你睡不着,而是你的作息不允许你入睡。”

第三件看似简单但极关键的事,是饮食。王新陆指出,现代人忽视了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医学原理:“胃不和则卧不安”。很多人晚上吃太多、吃太晚,甚至宵夜一碗泡面、一瓶饮料,等于在自己身体里点了一把火。尤其油腻、辛辣、重口味的食物,会生湿生热、聚痰生火,痰火扰神,夜里自然难安。

他提醒患者,晚餐一定要少而清,七分饱为宜,最好避免高蛋白和刺激性食物。比如牛肉、海鲜、辣椒、酒精,晚餐尽量不碰。睡前也不宜吃水果或冷饮,以免脾胃受寒、阳气受损。他推荐晚餐吃点温和的食物,如小米粥加红枣、龙眼肉、百合,不仅养脾胃,还能宁心安神。他甚至为失眠患者设计了一款食疗“晚安粥”:小米、莲子、芡实、百合煮成粥,加少许酸枣仁粉,连吃半个月,大多数人都能安稳入睡。

王新陆认为,情绪平稳、作息有节、饮食得当,这三件小事看起来谁都知道,但真正每天做得好的人寥寥无几。他说:“睡眠的本质不是靠药逼出来的昏沉,而是靠身体系统自己恢复出来的平衡。”所以他倡导“治失眠,不止调神,更是调人”,而这三件事,才是根本所在。只要真正做到了,很多所谓的顽固性失眠,其实根本不需要终身吃药,就可以慢慢改善,最终痊愈。

他说完这段话,会场久久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有人感慨地说:“王教授讲的不是失眠,是人生节律,是怎么活得踏实!”王新陆微微点头,眼中带着不动声色的温柔,像极了那盏年少时陪他读书的油灯,静静照亮夜的尽头。

资料来源:

[1]张梦娜,宋芳莹,刘文晶,等.从三焦论小柴胡汤在失眠中的应用[J].基层中医药,2025,4(05):22-26.

[2]时晶.中成药治疗失眠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8[2025-05-28].

[3]韦冈良,粟胜勇,许智迤,等.针灸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0[2025-05-28].

(《纪实:中医泰斗王新陆分享:治失眠不是靠药,而是做好这三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