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自闭症源于“痰”阻大脑,豁痰开窍让孩子脑袋更灵活!

B站影视 2025-01-08 09:25 2

摘要:老中医常讲:“怪病多是痰作怪,百病根在痰。”简单来说,就是有些病怎么看都看不好,可要是把体内的痰化开了,病就能好。

老中医常讲:“怪病多是痰作怪,百病根在痰。”简单来说,就是有些病怎么看都看不好,可要是把体内的痰化开了,病就能好。

孩子因为天生底子弱,加上脾胃功能不足,常常水湿代谢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生出痰湿。痰湿一多,就可能阻滞身体里的气机运行,甚至“痰蒙心窍”,把心神蒙住了。

中医讲,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如果心窍被痰遮住了,孩子就会显得“呆呆的”,比如神情木讷、行为孤僻、喃喃自语,或者说话含糊不清。这些表现,在自闭症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

要想帮孩子恢复灵气,就得用“豁痰宁心,醒脑开窍”的方法,把痰清了,心窍开了,孩子自然会更通透、更灵动起来。

《自闭症,门诊医案》

门诊见一5岁男童,家长说孩子这一年渐渐变得孤僻,不爱和人说话,语言发展慢,行为呆板,对周围的事物也不怎么感兴趣。

家长回忆,孩子从出生体质就弱,老是感冒、咳嗽,吃饭也费劲,胃口不好。到一岁多,才勉强会发几个简单的单音节,跟同龄孩子比语言明显落后。后来长大了,更加不爱和其他小朋友玩,总是自己待着,比如一玩就是半天同一个玩具,或者反复开关房门,行为很单一。幼儿园里也不听老师指挥,不参与活动,别人叫他,他像没听见一样。

家长开始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后来问题越来越明显,才带到门诊来看。

初诊:孩子目光呆滞,神情木木的,眼神游离,很少和人对视,偶尔自言自语,但声音又轻又含糊。脸色发黄,还带点浮肿,身高体重比同龄孩子偏低,肌肉松软无力。

舌头一看,白苔厚腻,舌体胖大,边上还有齿痕;摸脉,是滑的。

辨证:痰湿阻窍,心脾两虚。

治则:豁痰开窍,养心健脾。

开方:制南星,石菖蒲,远志,茯苓,白术,党参,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益智仁,陈皮,炙甘草。

首诊后:患儿刻板行为减轻,偶尔注视家人,睡眠改善。舌苔稍薄,面色萎黄,继续原方并建议家长进行亲子互动。

二诊:孩子语言进步,能发新词,对指令有反应。调整方剂,增加郁金,建议家长带孩子参加亲子户外活动。

三诊:孩子行为明显改善,能与家人互动,听从指令。舌苔薄白,面色红润,继续服药并加山药补脾养胃,建议定期复诊,增加训练难度。

半年后,孩子逐步融入正常生活和学习环境。

远志

什么道理呢?

孩子体质弱,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导致痰湿积聚,阻碍心窍,影响神志和行为。脾虚气血不足,发育迟缓,面黄肌松,舌苔白厚,脉滑,皆是痰湿和脾虚的表现。

治疗要先化痰开窍,清除心窍中的痰浊,恢复心神。再用养心安神药物,促进语言和精神恢复,同时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杜绝痰湿生源,增强体质。

关键药物:南星化痰祛湿,石菖蒲、远志开窍醒脑,茯苓、白术健脾,党参、黄芪补气,陈皮理气化痰;当归、酸枣仁、益智仁补血安神,助力语言和行为改善,炙甘草调和诸药,确保顺畅疗效。

自闭症在中医看来,与孩子的先天体质和后天的喂养、调养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位小患者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照料不当,导致痰湿内生,心脾受损。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调理,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家长需要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稳定的环境,多和孩子互动,做一些简单的认知和语言训练,按照医嘱调整孩子的饮食,尽量选择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这样全方位的努力,将有助于孩子的康复。

各位家长朋友,我是中医孙勤国。自闭症虽无特效药,但咱中医有法子,能改善孩子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中药还能促进脑发育,配合康复训练,效果更好。只要坚持,不放弃,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是有希望的。

来源:中医李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