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资源化烧结砖初步试验研究

B站影视 2025-01-08 08:48 2

摘要: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其高碱性特点,无害化大宗利用成为难题。根据赤泥原料的特点,开展了铝厂赤泥生产烧结砖的初步试验研究。在小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半工业试验,得出了用赤泥制作烧结砖的工艺技术参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其高碱性特点,无害化大宗利用成为难题。根据赤泥原料的特点,开展了铝厂赤泥生产烧结砖的初步试验研究。在小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半工业试验,得出了用赤泥制作烧结砖的工艺技术参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完善赤泥制砖的整套技术,加快赤泥资源化利用的步伐。

关键词:铝厂赤泥;制砖工艺;试验研究

1 赤泥分析

Science & Technology

1.1 化学成分

氧化铝生产可分为拜尔法、烧结法和联合法三种工艺,不同的氧化铝生产工艺产生的赤泥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区别(见表1),但主要成分为:SiO2、Al2O3、Fe2O3、CaO、TiO2、Na2O。从表1可以看出,SiO2含量变化不大,Al2O3拜尔法赤泥含量较高,其他两种也比较接近,差距较大的是Fe2O3和CaO两种化学成分。拜尔法赤泥Fe2O3含量30%~60%,而烧结法和联合法在10%以下;拜尔法赤泥CaO含量仅为2%~8%,而烧结法和联合法在40%以上。赤泥中SiO2、Al2O3、Fe2O3和CaO含量,对于研制烧结墙材制品砖较为重要,如果考虑以赤泥为原料生产烧结墙材制品,烧结法和联合法生产氧化铝排出的赤泥不可用,综合利用只能另寻新的路径。拜尔法赤泥不经过煅烧,保留了赤泥塑性等制砖所需性能,为研发烧结墙材制品提供了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氧化铝拜尔法生产工艺为国际公认的先进工艺,超过90%的铝业公司目前使用拜尔法生产工艺,也就是说大量的赤泥是拜尔法工艺产生的。因此,研究拜尔法工艺排出的赤泥资源化意义更大。

1.2 矿物成分

赤泥矿物组成主要由赤铁矿、水铝石和少量钙霞石、石英及非晶相矿物组成。其中主要矿物为文石和方解石,含量为60%~65%,其次是蛋白石、三水铝石、铁针矿,含量最少的是钛矿石、菱铁矿、天然碱、水玻璃、铝酸钠和火碱。一般来说文石、方解石和菱铁矿在赤泥中既起骨架作用,又有一定的胶结作用,而针铁矿、三水铝石、蛋白石、水玻璃不仅有填充作用,也起到胶结作用。对于制砖来说,拜尔法赤泥未烧结,多种矿物组成及细小颗粒的大量存在,赋予其较好的塑性指数,有利于砖坯挤出成型。

1.3 物理特性

赤泥是一种不溶性残渣,具有亚黏土特性,不易干燥,脱水周期长。自然蒸发赤泥中的水很慢,人工干燥脱水能耗较高。因此,压滤后的赤泥含水率一般在30%以上,直接挤出成型的砖坯体含水率高而强度低,难以满足码坯要求。赤泥颗粒直径在0.088mm~0.25mm之间,比用黏土、页岩等制砖原料颗料直径要小得多,比表面积则大得多。赤泥密度为2.7t/m3~2.9t/m3,其熔点在1200℃~1250℃之间。

1.4 环境影响

赤泥为碱性物质,pH值高达10以上,对生物、金属和矿质材料具有强烈腐蚀性。一般来讲,公共水源碱含量在30mg/L~400mg/L范围内较为适宜,而赤泥附液的碱度要高出近百倍。因此,赤泥露天大量堆积,会随碱液渗透和雨水的冲淋,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引起土地碱化,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外,赤泥中含有的微量氟化物和放射性元素难以脱除,可能使其无害化利用难以进行。目前,烧结法和联合法生产工艺排出的赤泥,具有高钙低铁的特性,被用于水泥生产,也可掺入到生产加气混凝土的原料中,以减少石灰用量。由于赤泥,特别是拜尔法生产氧化铝产生的赤泥,其复杂特性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减少赤泥对环境的污染已迫在眉睫。

2 赤泥制砖试验研究

2.1 小试验结果

2.1.1 原料概况

原料为赤泥和煤矸石,赤泥原始状态潮湿,呈棕色,成块状;煤矸石干燥,呈黑色,成块状和细颗粒状混在一起。将两种原料分别放入105℃的干燥箱中烘干后,通过破碎机和人工细碎,再过1mm筛,并混合均匀后进行试验。化学成分测试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赤泥中Na2O和Fe2O3含量均偏高,SiO2含量偏低。仅从化学成分单项指标分析看,赤泥不符合制砖要求。煤矸石烧失量偏高,说明发热量高,化学成分基本符合制砖要求。

2.1.2 原料物理性能

现场取湿赤泥原料5.85kg,烘干后4.7kg,相对含水率19.7%。小型试验原料配比为:赤泥:煤矸石=80:20,将两种配好的混合料加水搅拌,再经24h陈化后测试物理性能。从表3数据看,原料塑性指数满足制砖成型要求。干燥敏感系数小于1,仅为0.3,干燥线收缩率也较低,说明赤泥原料适用于快速干燥。对破碎好的原料进行了颗粒组成分析,大于0.5mm颗粒为27%;0.5mm~0.25mm颗粒为27%;0.25mm~0.1mm颗粒为32%;小于0.1mm颗粒为2.8%。按照制砖成型要求,小于0.5mm颗粒含量最好大于55%,而该原料为61.8%,符合制砖要求。煤矸石发热量为1514cal/g,主要作为内燃掺入原料中,同时能改善原料的化学成分。

2.1.3 成型、焙烧性能

陈化24h后的混合原料通过JZK10真空挤出机挤出成型,取样测试其成型含水率22.3%,成型过程顺利,小样表面无裂纹产生。烧成的小试块为不同两地的赤泥原料做成,其尺寸分别为60mm×40mm×25mm和30mm~50mm×50mm×50mm两种空心试块(见图3和图4)。两种试块最高烧成温度为950℃和1130℃,烧成收缩率和吸水率及最佳烧成温度曲线见图5。从山东赤泥烧成曲线可以看出:焙烧温度范围900℃~1010℃,最佳烧成温度920℃。

烧成温度的高低对制品吸水率的影响:从得出的吸水率-温度曲线可以看出,以铝厂赤泥为主烧成的砖样品,在800℃~960℃之间,吸水率有下降的趋势,变化却不大,但烧成收缩由800℃的1%增加到960℃的4%;当焙烧温度由960℃升高至1040℃时,吸水率随温度的升高有较快的降低,降低幅度较大,而烧成收缩率增长较快,由4%增长至8%左右;当温度升高至1100℃后,吸水率急速下降到3%以下,烧成收缩达到14%。很显然这一温度产生的过大收缩,已无法进行正常烧成。同一原料时,吸水率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可以间接反映砖的强度、抗冻抗风化性能。可以借鉴该烧成曲线来控制赤泥砖烧成温度,调整产品吸水率指标。一般情况下,烧成温度高低对样品收缩的影响较大,烧成收缩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但超过830℃收缩变形加快,从1010℃开始急速加快。从得出的烧成收缩—温度曲线图可以看出,烧成温度不宜超过1010℃,否则会导致产品严重收缩变形而成为废品。这一温度变化非常重要,对于赤泥废渣烧结制品来说应严控最高烧成温度。另外,赤泥烧结砖超过1010℃后,烧成收缩对温度比较敏感,这一性能与黏土、页岩和煤矸石等其他原料完全不同。另一组赤泥试样成型绝对含水率24.7%,相对含水率19.8%,950℃时烧成的试块重188g,24h吸水后225g,吸水量37g,吸水率19.68%;在烧成温度850℃时试样吸水前重192g,24h吸水后重232g,吸水量40g,吸水率20.83%。说明烧成温度对制品吸水率和强度有直接影响,这里不再详述。

2.2 半工业性试验结果

2.2.1 原料处理

赤泥从某地氧化铝生产线赤泥堆场装车运送到试验现场(见图6),在试验车间测定含水率为19.8%。原料处理过程:先将煤矸石送入锤式粉碎机破碎过筛,小于2mm以下的筛下料用于半工业性生产试验,并按小试的配合比进行掺配混合。赤泥和煤矸石经体积计量后进入搅拌机混合均化,并人工堆存陈化3d。陈化后的原料再经强力双轴搅拌机搅拌、挤压和切削练泥,最后送入高速细碎对辊机进行挤压、破碎。

2.2.2 成型及码坯

成型选用JKY50/45-4.0双级硬塑真空挤出机(见图7),挤出机参数:工作压力1.7MPa~2.1MPa;真空度85%~90%;成型相对含水率19.6%,绝对含水率23.0%。湿坯体规格尺寸为242mm×113mm×52mm;单块平均重3.2kg。码坯形式:窑车中间两垛为4压10,两边为4压11,码高16层,每窑车码12垛,8064块。

2.2.3 干燥焙烧

干燥采用双层链板式快速干燥器,长108m,内宽2.6m,内高400mm。干燥技术参数为:送风温度<150℃,排潮温度35℃~45℃,排潮湿度90%~98%,干燥周期4h,链板行走速度0.45m/min,链板进出码坯层数3层(见图8和图9),两层每米码660块。干燥后的单块坯体质量2.75kg,单块脱水450g,残余含水率5.5%。在半工业性试验过程中,当干燥后坯体残余含水率过低时,坯体抗折强度偏低,编组、码坯时出现少量砖坯断成两半的现象,应适当调整干燥后坯体含水率。烧成技术参数:烧成周期为32h,生产线实际烧成温度880℃~920℃。从烧成的产品看(见图10和图11):成品砖单块平均重2325g,干燥焙烧质量损失27%,长度尺寸在235mm~238mm之间,干燥烧成收缩1.7%~2.8%,烧成时进车速度为70min,烧成周期28h,烧成温度900℃左右。

3 赤泥制砖主要工艺参数及设备的优化

根据小试和半工业性试验结果,赤泥制砖工艺设计技术参数应从原料处理、成型、码坯、干燥焙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优化,不可完全照搬黏土、页岩、煤矸石等原料制砖工艺。

3.1 原料处理

赤泥压滤及脱水后含水率<20%,煤矸石含水率<10%,煤矸石细碎后最大颗粒粒径<2mm(最好1mm),赤泥和煤矸石混合料小于0.5mm颗粒占比>65%,陈化库原料含水率<18%,陈化库原料堆放陈化时间>7d。

3.2 挤出成型

成型含水率18%~21%,真空挤出机工作压力实心砖>1.6MPa、多孔砖>1.9MPa,真空度>85%。

3.3 干燥焙烧

干燥送风温度120℃~200℃,干燥排潮温度35℃~55℃,干燥排潮湿度85%~95%,干燥残余含水率6%~8%,烧成温度范围920℃~980℃,烧成周期:实心砖>32h、多孔砖>24h。

3.4 设备优化

一是破碎煤矸石的设备应力求颗粒级配合理,经过筛后最大颗粒应控制在1.2mm以下,从而增加细颗粒含量,有利于改善赤泥的成型性能和提高干燥坯体抗折强度;二是陈化库中的赤泥原料表面有较轻的失水干结情况,成型工段的高速细碎对辊机,两辊间隙应控制在2mm以下或更低,提高原料处理效果;三是工艺设备增设圆盘筛式给料机或湿法轮碾机,提高原料均化、挤压和碾练效果,增加赤泥原料密实性,使赤泥和煤矸石原料混合更充分,细颗粒含量更高,更有利于成型、码坯和干燥。

4 赤泥制砖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泛霜

赤泥中化学碱含量高且难以脱除,pH值在10~12之间,因此,以赤泥为主要原料生产烧结砖可能会产生严重泛霜。按照国家标准GB/T2542《砌墙砖试验方法》进行了小样砖块泛霜试验(见图12)。从图12可看出,小样顶端形成一层白色泛霜,按照国家标准GB 5101《烧结普通砖》判定为严重泛霜,产品不合格。半工业试验生产的成品砖,刚出窑(如图10)外观颜色一致,敲击声音比较清脆,但在露天堆放半个月后,成品砖表面与小试样砖一样,出现严重的泛霜(见图13)。说明赤泥不进行除碱处理,做砖不可行,原因是碱性物质能通过砖产品的微孔结构转移到砖瓦表面,可溶盐在水中不断溶解被带出,且随着蒸发沉积下来,形成泛霜。严重泛霜的砖产品,在潮湿环境中或雨淋后,产品表面会脱皮掉落、碎裂,抗冻性能不合格,产品强度下降,失去使用功能,影响建筑质量。某企业联合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对赤泥循环利用,产品的深加工研发和应用进行了大量试验,并针对赤泥固废产品可能产生严重泛霜的特性,研究出了消除产品泛霜的配方成果,开发出的新型赤泥建筑烧结砖,经质检权威部门测试检验,产品泛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另外,据资料介绍,掺入碳酸钡渣等,也能降低或消除制砖原料存在的泛霜问题。

4.2 化学成分

按照测定的赤泥化学成分,SiO2含量只有19.38%,而按照行业常规判断标准,其含量应在50%以上才符合制砖原料化学成分要求。很显然,赤泥SiO2含量不到20%,但也顺利成型、干燥、烧成,没有大的问题。可能是较多的钠长石和少量钾长石的存在,烧成时已溶化,颗粒之间黏接牢固,因而有足够的强度。

5 结语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性固体废弃物,除碱后用于生产烧结砖工艺技术是可行的。在黏土、页岩等生产线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后的工艺技术参数也是可行的。

赤泥脱碱,是确定能否用于制造合格烧结砖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进一步加强低成本脱碱技术研发及现有成果的推广,推动赤泥烧结砖资源化利用。

氧化铝拜尔法、烧结法和联合法三种工艺产生的赤泥,拜尔法赤泥适用于挤出成型,生产烧结墙材制品,而烧结法和联合法产生的赤泥不适用于烧结砖的生产。按照制砖化学成分要求,二氧化硅含量应在50%~70%之间,但赤泥中二氧化硅含量不到20%,其成型、干燥和焙烧没有问题,需要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研究。

赤泥制烧结砖的技术研究和生产还处于初步阶段,建议对原料制砖性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试验研究;对产品强度、抗冻性能、有害物质和放射性等指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全面检测分析,为推动赤泥烧结砖发展打好基础。

用赤泥制作烧结墙体材料,符合国家工业固体废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对于保护当地环境,防止土地碱化十分重要。

来源:固废利用与低碳建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