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1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十),当爱新觉罗·韫欢降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时,距离清王朝的正式终结(1912年2月12日)已过去了近十年。她的父亲是末代摄政王载沣,哥哥是宣统帝溥仪。作为载沣的第七个女儿,也是最小的孩子,她在王府中被称为“七格格”。
紫禁城的朱门早已紧闭,龙旗也化作历史的烟尘。当爱新觉罗·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的人生大幕徐徐落下,世人目光聚焦之处,似乎总离不开这位“最后的皇帝”。
然而,在历史舞台的侧幕,在喧嚣落定后的漫长岁月里,一位与他血脉相连的女性,用她近一个世纪的沉浮与静默,最终道出了一个帝国后裔最深沉的反思。
她不是别人,正是溥仪最小的亲妹妹——爱新觉罗·韫欢,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
她生于清亡之后,逝于新世纪之初,从王府的“格格”到自食其力的教师,从金枝玉叶到平民之妻,她的一生,是清皇室成员融入新社会最彻底的缩影。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她生命的终点,平静地说出了一句话,一句她的皇帝兄长,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此直白道出的历史判词。
一、 生于末世王府:优渥与变革中的童年
1921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十),当爱新觉罗·韫欢降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时,距离清王朝的正式终结(1912年2月12日)已过去了近十年。她的父亲是末代摄政王载沣,哥哥是宣统帝溥仪。作为载沣的第七个女儿,也是最小的孩子,她在王府中被称为“七格格”。
尽管帝制崩塌,但依据民国政府给予清室的《优待条件》,醇亲王府的生活在最初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相当的体面与优渥。韫欢在深宅大院里长大,衣食无忧,并较早地接触到了不同于传统私塾的新式教育。
父亲载沣在经历王朝覆灭后,思想渐趋开明,对子女教育颇为重视,不仅请先生教授国学,也引入西学课程。这使得韫欢与她的兄长姐姐们相比,思想观念上少了许多陈腐的束缚,多了一些接受新事物的可能。
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军阀混战,北伐烽烟,日寇入侵……这些惊涛骇浪,似乎都被醇亲王府那道高高的围墙多少阻隔了些许。韫欢的少女时代,虽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但王府内仍维持着一种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注定是短暂的。随着时代洪流的滚滚向前,即便是曾经的“天潢贵胄”,也必须直面生活的真实。
二、 走向新生:舍弃“格格”身份,投身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内战烽火再起。与此同时,清室优待早已名存实亡,醇亲王府的境况也每况愈下。韫欢,这位曾经的“七格格”,没有沉湎于昔日的荣光,而是选择了一条与祖辈截然不同的道路。她勇敢地走出了王府的高墙,决心自食其力,融入新的社会。
1947年,思想进步的韫欢与好友李淑芬(后改名李洁)共同创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坚志女子职业学校”。她亲自担任教员,教授文化知识。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宗室子弟中,是极其罕见的。她并非出于生活所迫的无奈选择,而是主动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体现。这所小小的学校,成了韫欢新生的起点,也见证了她从“皇妹”向“金老师”转变的关键一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的时代真正到来。韫欢做出了一个更彻底的决断:她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金志坚”。这个名字,既是告别——告别那个象征着封建特权的“爱新觉罗”姓氏和“韫欢”的闺名;也是宣言——宣言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新中国公民,投身祖国建设、意志坚定的决心。这个名字伴随了她余生,也成为了她新身份最鲜明的符号。
三、 融入社会:成为“金老师”,缔结平民婚姻
改名后的金志坚,继续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她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公办小学(后为北京市第227中学)任教,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她工作勤恳认真,对待学生耐心细致,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从王府深闺到人民讲台,韫欢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转身,也成为了醇亲王家族乃至整个清皇室成员中,最早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人之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她的婚姻。1950年,经人介绍,金志坚结识了在中学担任美术老师的乔宏志。乔宏志出身于山东一个普通的汉族平民家庭,与金志坚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两人情投意合,克服了当时尚存的某些社会观念障碍,于同年结为连理。这场婚姻,在清皇室历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金志坚(韫欢)成为了清朝皇室成员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与汉族平民结婚的“格格”。她的婚姻,不仅是个人的幸福选择,更是其彻底摆脱旧身份、拥抱新生活的明证。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抚育子女,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四、 世纪回眸:平静道出家族的历史责任
时光荏苒,金志坚(韫欢)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她目睹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也送别了身边一位又一位亲人,包括她的长兄溥仪(1967年去世)。溥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从皇帝到战犯再到公民,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充满了对旧我的忏悔和对新生的感激。然而,或许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或许是因为对先祖功业的复杂情感,溥仪在公开场合和文字中,从未使用过对家族整体历史责任的严厉定性词。
2004年,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金志坚(韫欢),走到了她人生的终点。在病榻之上,这位饱经世事、内心澄澈的老人,面对家人,平静地说出了那句被后世反复提及的话:
“我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历史的罪人。”
这句话,平静却重若千钧。它并非一时激愤之语,而是一位历经世纪风云、深刻反思历史的老人在生命尽头,对自身血脉所承载的沉重历史包袱所做的总结性陈述。她以“金志坚”的身份,一个新中国普通公民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超越了个人的家族情感,站在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视角,坦承了清王朝后期统治的腐朽、僵化以及对国家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这份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坦荡,这份超越个人身份的历史责任感,恰恰是她的兄长溥仪,囿于其极其特殊的经历和复杂心境,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此直白、如此彻底地宣之于口的。
2004年8月9日(一说8月13日),爱新觉罗·韫欢(金志坚)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她的葬礼,没有皇室的排场,却充满了温情与敬意。数百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闻讯而来的各界人士自发前来为她送行,为这位清王朝最后出生的一位成员、也是真正意义上告别旧时代走向新生的“末代皇妹”,献上最后的告别。人们悼念的,不仅是醇亲王府的七格格,更是那位敬业奉献的金老师,那位勇敢追求新生活的金志坚女士。
结语
爱新觉罗·韫欢(金志坚)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她生于封建王族的末世余晖里,却主动挣脱了身份的枷锁,通过教育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婚姻融入普通民众,最终以一名新中国劳动者的身份走完了漫长而充实的人生。
她临终前那句关于家族历史责任的平静剖白,是她个人觉醒与反思的结晶,也为清王朝的历史评价提供了一个来自其家族内部、具有特殊分量的视角。
她的故事,超越了宫闱秘闻的猎奇,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挣扎与新生,其勇于自我革新、真诚面对历史的态度,至今仍令人深思。
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而韫欢,这位最后的格格,用她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为那个逝去的时代,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点。
【参考资料】:
贾英华著:《末代皇妹韫欢》,人民文学出版社
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
金毓岚(韫欢之子)口述回忆资料(见于相关新闻报道及纪念文章)
北京市崇文区志(现东城区)相关教育史料
《醇亲王载沣日记》相关片段(散见于研究著作)
《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史稿·诸王传》相关背景记载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