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都知道,我的专业属于社科类,也是文科,看到这种标题自然会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
最近,在《南风窗》上看到一篇报道,标题很吸睛——“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同学们都知道,我的专业属于社科类,也是文科,看到这种标题自然会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
继“文科无用论”之后,“文科消亡论”又出来了,到底有几分可信度?
意料之外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加入太多写作者的观点,反而罗列了很多事实——文科正在全球范围内经历危机,面临着削减课程、停招专业,甚至直接取消项目的困境。
全球众多高校对文科“下手”的事实,这几天在网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以某乎为例,报道没发出几天,就有了不少干货含量较高的回答。
写文章的上午,我看到922个回答
中午,这个数字就变成了970个
图源:知乎
其实,文科衰落这件事,我们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到读大学或者就业的年龄,我们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些感受,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想,结合着南风窗介绍的“全球危机”,反观我们身边的情况,就会清晰地发现,无论东方西方,文科都处于不容乐观的境地。
国际:“哈佛削减文科”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南风窗用哈佛削减文科课程引出话题,但我要说,哈佛大学的做法绝对不是孤例,放眼全球,这只能被称为“冰山一角”。
“哈佛大学宣布取消30多门课程(涉及本科20多个系),大多都是文史类。
美国玛丽蒙特大学投票取消10个专业,其中大部分依然是人文类专业,还取消了英语与人文科学的硕士项目。”
如果说哈佛的做法属于“适当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那玛丽蒙特大学的做法可不好解释——它本身是一所以文科教育为基础的天主教大学,那些被砍掉的专业,很可能曾经是它的“核心”。
再看波士顿唯一的女子大学,西蒙斯大学,2023年6月,该校考虑取消许多文科的本科专业,甚至包括哲学和社会学,打算直接拆除人文学科的“传统支柱”。
图源:https://su-innovationtimes.com/
还有2023年9月,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宣布到 2029-2030年,将把每年资助的博士生人数从425人减少到300 人。
至于澳大利亚,则通过经济杠杆明晃晃“劝退”文科生:提高人文学科的学费,降低理工科专业的学费。这一政策让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文学与历史,转而选择更“实际”的方向。
荷兰的莱顿大学则计划取消36个人文学科项目,并削减约300门课程和60多个教职岗位。
还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世界排名前50的考古系也将在今年“关门大吉”。
图源:网络
因此我才会说,哈佛大学这次的“行动”并不是开始。甚至于,早在七八年前,全球高校文科专业的窘迫就遮掩不住了。
根据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数据统计,2017年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1100人,而美国历史学会公开招聘的教职岗位只有500个左右……从2013年到2016年,美国的大学已经削减了651个外语课程项目。
——新京报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全球高校多年来普遍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迫使教育资源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倾斜;
另一方面,人文学科因难以带来直接经济回报,被视为一种“奢侈”。
知乎网友直接把文科专业比喻为“奢侈品”
图源:知乎
对于身处国内的我们来说,这些新闻听起来或许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距离很远,但在欧美“版本领先”优势不再明显的今天,国内文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国内:文科招生缩减研究经费不足
这几年,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都在减少文史类专业的招生计划,转而支持理工类。
2025年的本科招生计划还没有公布,我们可以先看研究生招生计划——
以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2025年的招生人数从2024年的40人减少到了35人,哲学专业也从35人缩减到30人。
还有去年很火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裁撤文科”的消息,直接撤销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三个人文学科,虽然还有通信工程等三个理工学科,但中科大作为理工类强校,对理工科下手属于“专业调整”,对与科技联系相对不紧密的人文类下手,则很明显属于“裁撤”。
图源:网络
还有数据表明,很多高校调整了专业招生要求,导致文科招生受限(要求必须选考物理)。
图源:头条@优志愿
因此可以说,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文科,那他进入心仪文科专业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
图源:网络
还有一个观点,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看得还算清楚——人文学科在研究经费方面,一直存在严重劣势。
在如今这个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价值的时代,文科很难与理工科竞争资源。
先说经费方面,不同学科之间,在科研课题经费方面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距。
比如自然科学学科,开展一项科研课题时,总需要斥巨资购买专业且昂贵的实验设备,像高精度的显微镜、大型的反应装置等,还有持续消耗的各类实验材料,从稀有金属到特制试剂,无一不是烧钱的“大头”。
图源:unsplash
这一系列高额投入使得自然科学的课题经费常常居高不下。
相较而言,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大多是基于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或者理论研究,不需要动辄花重金购置设备、材料,所以其课题经费额度通常远低于前者。
因为经费方面需求不同,在高校和高校之间比较,往往是理科类高校的预算高于文科类高校;高校内部也会产生倾向,把资源集中给理工科专业。
这样,缺乏资金也缺乏产出的人文学科更难吸引优质师资和生源,慢慢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很多学校就干脆裁掉招不到学生的文科专业了事。
就业与薪资差距
同学们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身边越来越多家长讨论孩子路线规划时,特别关心 STEM 学科,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竞赛、数理培优班。
我们之前总会提到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大方向”,这里不再多说,说两个比较实际原因——
其一,因为现在五花八门的升学路径逐渐消失,只剩下了“科创”等硬核路径,直指数理化等“有回报”的学科。
其二,就是就业市场对理工科专业的“青睐”。
我们可以看看麦可思研究院根据2024年版《就业蓝皮书》发布的本科“绿牌”专业榜单。
其中,包括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全都是理工科专业。
图源:麦可思研究院
想必同学们身边也都有这样的“对照组”:
学理工科的毕业生,被知名互联网企业内招;学文科,四处投递简历,最后在一家小公司落脚,做“互联网运营”,起薪即终点。
近两年,尽管工作都不好找,但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稳稳高于文科。
尤其是很多技术密集型的热门行业,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领域,文科生简直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2023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本科专业是信息安全(7756元),其次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7151元),接着是软件工程(7061元)、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14元)和电子科学与技术(7011元)。
图源:麦可思研究院,可以看到,前20位里都没有文科专业
我之前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孩子,硕士研究生学历,个人能力很强,去应聘某科技企业的策划岗,面试了好几轮。
最后面试官告诉他,还是更倾向有理工科背景的,能懂点技术原理,方便和研发团队沟通,他只能遗憾落选。
图源:unsplash
不过话说回来,我国对理工科其实一直都非常重视,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样来的。
早些年,国家处于快速发展建设阶段,大量需要理工科人才投身基础设施、工业制造等领域,理科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对口工作,薪资待遇也很不错,那时候文科相对受冷落(但无论如何,大学生的身份还是吃香的)。
图源:unsplash
后来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产业兴起,文科才渐渐受了些重视。
可如今呢,经济增速放缓,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转型升级,又急需理工科人才来破局了。
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像芯片研发、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领域,无一不是理工科的主战场,大把的高薪岗位向他们敞开,企业不惜重金招揽。
千万年薪的95后AI“天才少女”
图源:网络
反观文科,岗位不但没增加,还在缩减。之前红火一时的新媒体行业,如今裁员不断,很多文科毕业生只能去抢一些行政、客服类的基层岗位,薪资低、发展空间小。
图源:猎聘
这种现状让许多家庭在给孩子做选择时,本能地就避开文科,长此以往,文科生源可不就越来越萎缩了嘛。
我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担忧声:“我家娃刚上小学就说自己喜欢语文英语。不是说不让他喜欢文科,可就业市场就摆在那,这以后可怎么办啊?”
我们都明白,要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擅长。可面对现实,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惊人地一致:
家庭教育投资方向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花的钱也不少,谁不想选风险低、回报稳定的路呢?万一孩子选了文科,将来就业困难,十几年的心血不就白费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又卷、又谨慎,表现出来,就是格外纠结。
社会现实正在变化
文科衰落的背后,还有社会风气的影响。
从科技崇拜到实用主义,这股浪潮现在看来,不可逆转。
一开始是文学、哲学、历史无用,后来是新闻、社会、经济无用,文科一步步边缘化。
在 AI 已然成为潮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可以量化”的成果,总结出来的“即将被 AI 替代的职业”,文科相关的职业也是首当其冲。
至于人文学科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既然不能当饭吃,那就不提也罢。
图源:网络
此外,还有社会对文科的刻板印象,也是让文科一步步滑向消亡的“帮手”。
许多人,认为学文科无非就是“读书、写论文”,好像没啥实际用处。
上个月底,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在X平台上分享她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却意外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也有人直接嘲讽道:“姐们儿真的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解释为什么讨厌别人有体味是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耶。”
图源:unsplash
我觉得,剑桥大学博士的论文之所以遭到众人嘲讽,是因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大家觉得她的技能毫无竞争力,“我上我也行”。
但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文科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文化认同和个体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然,我不是要否认文科专业不吃香的事实(我甚至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文科还会更加不吃香)。
我只是觉得,不吃香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的价值,可以被简单地归为“无用”,它们起码承载着下面四个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任何理工科的进步都无法替代的。
图源:unsplash
其一,文科能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打破刻板认知、深入分析复杂问题的底层素质。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理科思维”,其实不然。在研读文学作品、研究历史、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这恰恰是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不只是了解故事情节,还要剖析人物动机、社会背景,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立场;
我们不仅关注事件的表面因果,更需要挖掘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还有面对社会学相关的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辨别不同声音背后的逻辑漏洞和利益驱动。
这些过程锻炼的,正是打破固有观念、发现深层规律的能力。而在充满信息噪音的今天,这种能力尤为重要。
图源:unsplash
其二,人之所以为人,需要文化道德,这离不开文科的滋养。
从文学到哲学,这些领域在探讨人类经验、塑造伦理规范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一个不断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社会里,谁来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坚持的?
文科正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那一条纽带,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守护人性中的美德。
其三,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文科的作用不可替代。
比如同理心,作为理解他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品格,恰恰是文科所擅长培养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理解历史事件,我们能感受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类共鸣。
最后,不得不提到AI时代的创造力问题。
没错,人工智能是可以绘画、写作、编程,甚至可以当老师教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但它无法替代的,是人性化的视角(不敢说永远,因为最近看大牛说,AI可以具有人类意识)。
技术越发达,人类越需要强调属于人类的创造力,文学和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表达情感、构建意义,这些看似无形的能力,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
再说得简单点,就是我们要用“人味儿”冲淡“ AI 味儿”,这样未来才能依然属于人类,最起码一段时间内……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南风窗: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2.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
3.央广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
4.江苏招生考试网:20多所大学停招部分文科硕士!真实的天坑,人文社科……
5.麦可思研究: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 信息安全专业薪资最高
6.红星新闻: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4就业绿牌专业榜”
7.新京报:全球观察丨改革通识教育能挽回美国人文学科的颓势吗?
mom看世界,赞183
川妈说说
歪一个和今天主题有一点关联的楼。
以前都说,男生适合学习理工科、女生适合学习文科。但现在,形势真的变了。大面上,越来越多的顶尖女科学家、女工程师,层出不穷。即便从二宝上的科学课班级,也能嗅出一些变化。刚开始班上只有5个孩子,四女一男,现在8个孩子,六女二男。
而且这些女孩真的好喜欢科学,上课专注投入,一个小时的课没人喝水、上厕所,下课了一个个都在喊,“我不想下课”。二宝年纪比较小、知识面有限,大一点的女孩,聊起很多科学问题头头是道,真的好赞
。
说是比二宝年纪大,其实最大也不过7、8岁。这么小的年龄就开始上系统的科学课、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面,足见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科学启蒙、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眼下理工科的相对崛起。
来源:该名字又是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