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次盛会上,吴一龙教授与国内多位肺癌领域的领军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2024年肺癌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最新进展。【医悦汇】特别整理了吴一龙教授在《2024肺癌大事件》报告中“年度突破性概念”的部分,以飨读者!
编者按:近期,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精心筹备的一年一度的肺癌领域年终盛会在河南郑州圆满落幕。
在此次盛会上,吴一龙教授与国内多位肺癌领域的领军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2024年肺癌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最新进展。【医悦汇】特别整理了吴一龙教授在《2024肺癌大事件》报告中“年度突破性概念”的部分,以飨读者!
吴一龙
▶ 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肿瘤学专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不可切除 NSCLC」
Beamion Lung-1 研究
2024年6月20日,吴一龙教授牵头开展TRAILBLAZER研究(“开拓者”研究)的结果正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癌症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这是一项探索免疫诱导治疗在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设计
研究纳入经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评估确认的Ⅲ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入组前,中心实验室检测肿瘤的PD-L1 TPS表达,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诱导队列。PD-L1 TPS
诱导治疗后,所有患者再次接受MDT会诊,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可手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不可手术者则进行根治性化放疗。局部治疗完成后,患者接受16个周期的SHR-1701巩固治疗,随后进入随访阶段。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诱导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
研究结果
从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共107例患者入组,分为队列A(88例)、队列B(9例)和队列C(10例)。截至2023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达22.2个月。93%的患者完成3周期诱导治疗,86例患者接受了后续的局部治疗(手术27例,放疗59例)。
客观缓解率(ORR):
SHR-1701+化疗(A组+B组)诱导治疗后的ORR为58%(95% CI 47~68)。
SHR-1701单药(C组)诱导治疗后的ORR为40%(95% CI 12~74)。
放疗患者治疗全程ORR和疾病控制率(DCR):
SHR-1701+化疗(A组+B组)的治疗全程ORR达到71%(95% CI 61~80),DCR为93%(95% CI 86~97)。
SHR-1701单药(C组)患者治疗全程ORR为60%(95% CI 26~88),DCR为90%(95% CI 56~100)。
无事件生存期(EFS):总体人群的中位EFS期达24.2个月。
总生存期(OS):总体人群12个月和24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7.9%和79.9%。
手术结局:
27例(25%)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所有患者均达到R0切除。
12例(44%)患者达到主要病理学缓解(MPR),7例(26%)患者达到完全病理学缓解(pCR)。
在接受手术患者中,18个月的EFS率达74.1%(95% CI:43.0~69.3);而在接受放疗的患者中,18个月的EFS率为57.3%(95% CI:43.0~69.3)
安全性:总体不良反应安全可耐受。
吴一龙教授
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处于“可切除”与“不可切除”的临界状态,如何使患者尽可能获得手术根治,从而改善长期预后,一直是研究学者追求的目标。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正在重新定义III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策略。如TRAILBLAZER研究显示,通过新辅助治疗,约25%的III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可转化为可切除状态,且积极手术能带来显著的预后获益。这为III期不可切除N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有望打破现有的“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概念。未来,放疗科医生的角色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认识III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策略。
适应性治疗
吴一龙教授
2024年3月的“第21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以“适应性治疗”为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适应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随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提出根据微小残留病灶(MRD)结果来为患者进行升阶或降阶治疗。
适应性治疗(adaptive treatment)是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策略(包括升阶和降阶),在毒性可耐受的前提下,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最终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这一理念已深入到早期肺癌、局部晚期肺癌、晚期肺癌的各个领域,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如肿瘤组织基因图谱、血液ctDNA动态变化、MRD、PD-L1、肿瘤突变负荷等),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共识强调,适应性治疗所依据的标志物必须经过临床验证,能够稳定地、动态地预测无复发或无进展,或预测疗效。目前,循环肿瘤DNA-微小残留病灶(ctDNA-MRD)是唯一被中国肺癌适应性治疗专家共识推荐的分子标志物,其在肺癌全病程中各个场景下区分不同预后亚组的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现。
药物假期
2024年6月12日,JAMA Oncology在线发表了吴一龙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这项前瞻性临床研究首次证实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适应性降阶治疗的可行性,证实了“药物假期”的潜在价值。
CTONG1602研究
CTONG-1602研究(也被称为“药物假期”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其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携带EGFR/ALK/ROS1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并辅以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后,达到了CR(即影像学上无显著病灶)状态。
研究设计
研究人员通过对73例患者进行筛选,最终有60例患者入组。纳入标准为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局部巩固治疗(LCT)治疗后未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肺腺癌且具有驱动基因敏感突变。性别比例均衡,中位年龄58岁(范围:21-75岁)。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一线TKI治疗,10例患者接受了二线TKI治疗。既往TKI治疗时间中位为12.0个月(范围:3-65.9个月),治疗停止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9.2个月(范围:3.8-29.7个月)。将患者分为3组:
Group A(14例):患者持续监测无异常,一直停药。
Group B(31例):患者在严密监测下出现血液标志物CEA/ctDNA异常,重新用药后仍未出现疾病进展。
Group C(15例):患者在停药阶段出现疾病进展,重新用药。
研究人员对60例TKI和LCT治疗期间患者外周血样本进行ctDNA检测,分析EGFR、ALK、ROS1和c-MET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放疗/手术)的效果。研究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为ORR、至下次治疗时间(TTNT)和OS。
研究结果
根据第一次再治疗的触发因素,患者分为三组:
Group A:仍处于治疗中断中,中位治疗中断时间为20.3个月。
Group B:因微小残留病灶(MRD)阳性或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而开始重新治疗,中位PFS为20.2个月,治疗中断次数中位为2次,中位治疗中断时间为8.8个月。
Group C:因疾病进展(PD)开始重新治疗,中位PFS为5.5个月。
总体PFS:总体患者中位PFS为18.4个月,1年和2年PFS率分别为67.7%和40.2%。
再治疗疗效:TKI再治疗有效率为96%,至下一次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3个月。
不良事件:对于接受了TKI再治疗的患者,未发生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
该研究首次证实,基于ctDNA的适应性降阶TKI治疗策略,在部分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表明,对于晚期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原本的连续用药模式可以转变为密切监测下的间断用药模式。
吴一龙教授
药物假期是指在孤立性进展或孤立性转移被切除后,影像学检查无可见病灶且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时,可以考虑进行降阶治疗。CTONG1602研究首次证实,在晚期NSCLC患者中,通过循环肿瘤DNA(ctDNA)配合其他检测手段,指导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适应性地“降阶使用靶向药”,不仅能确保患者的生存获益,还能通过“药物假期”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在当前主流强调联合治疗模式下,该研究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对其他长期用药的肿瘤治疗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整理:本文由医悦汇整理发布
来源:医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