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胞做机器人,还算是“机器”人吗?

B站影视 2025-01-07 14:04 2

摘要: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科学家在从事违反伦理之事,打着创造机器人的名义,造出了更像人的生物。这一切需从2014年的一项发明说起,当时的发明是由塑料骨架外包小鼠心肌组织构成的小东西,它会像心脏跳动般颤动。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科学家在从事违反伦理之事,打着创造机器人的名义,造出了更像人的生物。这一切需从2014年的一项发明说起,当时的发明是由塑料骨架外包小鼠心肌组织构成的小东西,它会像心脏跳动般颤动。

乍看之下虽不起眼,但通入不同频率脉冲电流后,肌肉细胞受刺激收缩,因其巧妙设计,它可缓慢移动,这一移动意义重大。

01

生物机器人

此后,科学家对该发明持续精进。他们采用海蛞蝓的肌肉细胞,将其改造成3毫米形似海龟的构造,这一造型使其在液体环境中移动愈发自如。

此成果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机器人领域的大佬们纷纷将目光从传统的碳纤维、记忆金属转向神奇的生物组织。一时间,市面上涌现出诸多奇异机器人。

如外观似水母的透明手套状物体,它由人工骨架与心肌组织构成,心肌收缩时,其移动姿态与真水母几近相同,不过,它有个致命缺陷——难以受人控制,操控其移动方向和行为困难重重。

但这难题很快被另一批科学家攻克。他们运用人工骨架与老鼠心肌组织,打造出酷似黄貂鱼的机器人,并对其进行特殊 DNA 处理,使其从对电流响应转变为对激光敏感,仅被激光激活。如此一来,人们便能借助激光精准掌控黄貂鱼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不过,有人提出质疑:只会移动的机器人有何实用价值?

很快,有科研团队给出答案。他们研制的装置,深色部分为塑料人工骨架,浅色或透明部分是肌肉组织,通过调节两边肌肉电压,一边收缩、一边舒张,下方杆子就能转动,两个如此构造组合,便能实现重物提起操作。

将类似机械臂的装置装配到那些只会游走的机器人身上,其潜能不可限量。

02

细胞机器人

人类一直怀揣着派遣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修复机体的梦想,最大阻碍来自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本能排斥一切外来异物,向体内注入外来机器人无疑是险举,极易引发免疫反应,危及生命。

但如果机器人由自身身体组织构建,问题便迎刃而解。至此,那些看似只会游走的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已然清晰可见。

当然,当前这些机器人存在两大棘手问题:

一,需外界电信号或激光信号刺激才能行动;

二,塑料骨架及部件一旦损耗,几乎无法修复。

为化解难题,有科学家脑洞大开:摒弃塑料骨架与肌肉组织,完全以细胞打造机器人,或许能根除上述弊端。这想法类型神话中伏羲女娲造人前的构思,细想之下,各地神话传说人类由神创造,似乎也有了现实映照。

完全由细胞构成的机器人引发诸多疑问,既然全由细胞组成,为何还称机器人?

起初,科学家构想借助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通过精巧设计来达成整体移动。如果此设想可行,便能够利用细胞打造出能够清理血栓和血脂的生物细胞机器人。此想法固然良好,能否付诸实践呢?

科学家将问题抛给人工智能,以小方块模拟细胞,红色代表心肌细胞,蓝色代表普通细胞。起初训练,机器人仅轻微摆动,历经数千代迭代优化,最终诞生的机器人已能自由移动、搬运物品,且第一代被设计成身后带两个小短腿模样,以便更敏捷移动。

科学家对胚胎细胞精细剪裁、拼接,现实中的生物机器人应运而生,放入溶液,它们不负众望地游动起来,更惊人的是,其运动轨迹可被精准预测,计算机模拟轨迹与实际运动线路高度吻合。

不仅如此,当众多生物机器人共处作业,它们竟自发协同,收集、整理物品,这一现象令科学家目瞪口呆,因为并未对其编程赋予交流能力,它们也无大脑,理论上不该有意识。

03

大脑只是意识的载体?

无独有偶,有位大脑组织厚度仅约一毫米、近乎全是脑脊液的学生,却在谢菲尔德大学斩获数学一等学位,智商高达126,社交生活正常。

其导师约翰・洛德尔教授偶然 CT 扫描发现这一奇景后,开始反思大脑或许只是意识载体,真正意识可能如同电流,是一种信息流,大脑恰似电线,意识需依附大脑传播,其源头或许是某特殊脑部区域、高维投影源,又或是脑部神经元信号传递规则涌现之物。

回顾1999年机器人推碟子实验,众多无法交流、不知碟子为何物的机器人,在空间内仅凭各自能推动1-2个碟子、推不动就转向的简单规则,最终将碟子归拢成堆,看似协同合作。

生物机器人与之类似,在无交流能力下自发协作,这不禁让人深思:人类社会发展是源于自身意志,还是初始设计规则?

人类起心动念是自我意识驱动,还是神经细胞信号传递规则使然?

或许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规则,只是当下人类科学尚未完全读懂,远古时期所谓的魔力、神力,说不定就是对其的一种阐释。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