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3年秋天的某个清晨,湖北武汉的一所重点中学,17岁的林晴正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她下意识地又咽了一下口水,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那个卡在喉咙里的感觉,像有根头发丝黏在那里,怎么咽都咽不下去,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
一开始,她以为是咽喉炎,因为那年春天她确实感冒过,喉咙痛、干咳,吃了几天药就好了。但那种“卡住”的感觉没消失,反而越来越明显。
她开始变得焦虑,总怀疑是不是吃东西卡了什么,甚至还偷偷用过棉签想掏出来,结果当然什么也找不到。
她妈妈也开始注意到了她的异常——吃饭总是慢吞吞的,不时摸喉咙,晚上睡前也总要清清嗓子。于是带她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看了一眼说:“可能是慢性咽炎,回去多喝水,少吃辣。”林晴照做了,但一个月过去,她的症状没改善,还多了头晕、疲劳、甚至轻微的胸闷。
这才引起了家人的警觉,带她去市中心的大医院做了更全面的检查。
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不是咽炎,也不是感冒留下的后遗症,而是一个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的词——咽喉异物感症候群。
这个病名听起来像是心理作用,但医生说,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近几年在青少年里越来越常见。
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状况:喉咙里好像总有什么东西堵着,说不清是痰、是毛发、是食物残渣,但无论怎么咽、怎么喝水、怎么清嗓子,它都在那里。你去看医生,医生却说你没事。
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想多了,甚至有点怀疑人生。
林晴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医学上把这种长期存在但找不到结构性病变的咽部异物感称为咽喉异物感症候群,也叫咽球感。
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它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的青少年和职场人群中。
它的典型表现就是:患者觉得喉咙里有异物感,像有东西卡在喉咙深处,但并没有疼痛、吞咽困难,也没有真正的肿块或炎症。你去做喉镜、查血、拍片,都显示一切正常。
这种“查不出问题”的症状,很容易被误判为“装病”或者“心理问题”。
但它既不是幻觉,也不是“矫情”。
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交叉机制,涉及神经反射、咽部肌肉功能紊乱和情绪状态三方面的互动。
医生解释说,咽喉处的肌肉和神经是非常敏感的区域,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当一个人长期焦虑、紧张,或者精神压力大时,交感神经就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致喉咙肌肉微妙地收缩、紧张,进而产生异物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考试前、演讲前、或者家庭矛盾高发期,会感觉喉咙发紧、说话困难、老想清嗓子。
它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的身体在用症状表达情绪。
林晴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机制。
她是学校重点班的学生,成绩优秀,但也异常焦虑。她一边担心高考,一边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几乎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医生在详细了解她的生活状态后发现,她的咽喉异物感在周一到周五最严重,放假或长假期间反而缓解不少。
这说明,她的症状和情绪紧张有着直接关系。
很多人一听说“心理因素”,就觉得是“没病找病”,但你要知道,心理机制是生理机制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常说的“气得胃疼”,其实就是情绪引发的内脏反应;而“喉咙卡住”这种感受,也正是大脑和身体互动的真实产物。
长期忽略这种症状,可能让你陷入无休止的检查和治疗,还可能误导诊断方向,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医生没有给林晴开很多药,而是建议她从生活方式入手,重点调整作息、饮食习惯、情绪管理,并辅以简单的呼吸训练。
尤其是教她用一种腹式呼吸法,通过调节呼吸深度,让交感神经“松一口气”,缓解喉咙的紧张感。
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林晴一开始也很排斥,觉得“怎么可能靠呼吸就好”。
但在家人和医生的鼓励下,她尝试了两周,慢慢发现,症状确实有了减轻。
她开始每天晚上睡前做10分钟呼吸练习,学会在情绪紧张时主动放松,而且减少了高糖高油的饮食,改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她还开始写日记,把每天的压力和情绪写下来,不再压抑自己。
三个月后,她的咽喉异物感几乎完全消失了。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身体的症状并不总是来自器质性病变,有时候,它是在提醒你——你的生活节奏太紧了,你的情绪太压抑了,你需要停下来照顾自己。
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类看似“无形”的症状。有研究指出,咽喉异物感在女性中发病率更高,尤其是青春期和更年期阶段,可能与激素波动有关。
而在学生群体中,考试季节是症状高发期,甚至与睡眠质量也密切相关。
这让我们意识到,健康是“没有病”,而是身心的平衡状态。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身体就会用各种方式“报警”,而这些信号,常常被我们误解、忽略,甚至对抗。
如果你也正经历类似的症状,首先请不要焦虑。你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心理有问题”。
你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检查,而是一次真正的生活方式大扫除。
试着从今天开始,拨一点时间给自己,深呼吸、放松、规律作息。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条、冰饮、烧烤,也别老想着靠含片或喉糖“压一压”。
真正的改善,来自对身体节奏的尊重,以及对情绪的正视。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忽略那些“看不见的病”。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是为了解决一个症状,更是为了重新找回那个被焦虑裹挟过的自己。
[1]李玉梅, 王晓兰. 青少年咽球感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2, 31(3): 265-269.
[2]王娟. 咽球感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8): 596-60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咽喉疾病诊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来源:草本健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