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天生不容易得“老年痴呆”?听听医生看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9 12:31 4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46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别人越老越糊涂,他却越老越机灵?”

看到身边有人七八十岁了,还能下象棋、记电话、讲段子,有没有让你怀疑:这大脑,是不是装了防老年痴呆的芯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真的有一种人,天生不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吗?这不是神话,也不是玄学,而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但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年痴呆”到底是怎么来的?

“老年痴呆”这个词,其实并不准确,它是公众对一类认知障碍疾病的俗称。医学上最常见的类型叫“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它不是突然记不住事儿了那么简单。

而是大脑神经细胞逐渐死亡,记忆、语言、判断力、甚至情绪都受到影响。最终,患者可能连最亲的人都不认识了。

根据《2023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约有1000万人患有AD,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说到底,它不是“老了自然糊涂”,而是有明确的病理过程。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机制有两个:

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些蛋白像垃圾一样,在大脑细胞之间堆积,形成“斑块”,干扰神经传导。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这些异常蛋白像“绳结”一样缠绕在神经细胞内,导致细胞死亡。

这两个“罪魁祸首”一起捣乱,大脑的通信系统就会慢慢瘫痪。

但问题来了:既然机制一样,为什么有些人到了90岁,脑袋还比年轻人清楚?

这并不是传说。科学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

这不是银行账户,是你大脑的“备用电池”。

什么是认知储备?

简单来说,认知储备是指大脑在面对损伤时,能动用备用的神经网络来“绕路”运行

就像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如果主干道堵了,还有支路可以走。

而这个“备用系统”的强大程度,决定了你在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时,是轻伤不下火线,还是一击即溃。

研究发现,认知储备高的人,即使大脑中也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但临床表现却可能非常轻微,甚至完全没有症状。

这些人,认知储备更强?

科学家发现,以下一些人群,大脑的“抗老能力”确实更强:

1.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一项发表于《Neurology》杂志的研究指出,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患AD的风险就降低约11%。

这并不是说学历越高越聪明,而是长期用脑,有助于构建复杂的神经连接网络。

2. 终身爱学习、爱动脑的人

你可能见过一些老人,退休后还在学英语、练书法、研究古诗。他们不是“闲得慌”,而是在不断“充电”。

频繁使用大脑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锻炼认知储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显示,经常阅读、下棋、打桥牌的人,认知功能退化的速度显著慢于同龄人。

3. 有社交生活的人

别小看“唠嗑”的力量。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社交活跃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近30%。

人际交往是大脑的全方位训练,你要听、要想、要应对,还要记住谁是谁,这比做填字游戏还费脑子。

4.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人

规律作息、控制血压、饮食多样、适当运动,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对大脑最基础的保护。

《柳叶刀》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多达40%的AD病例,可能与可控的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抽烟、肥胖、听力受损、抑郁、社交隔离等,都是高风险因素。

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有的人确实是“天生”的。

目前已知,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携带APOE ε4等易感基因的人。

不过,基因不是命运。

即使携带高风险基因,后天的认知储备足够强,也可以显著延缓甚至避免症状出现。

这就像你出生时手上拿了一把牌,虽然有好有坏,但怎么出牌,还是掌握在你手里。

很多人会问:“如果最终还是可能得病,那我现在做这些还有用吗?”

答案是:非常有用。

因为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即使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完全预防,但通过主动干预,可以显著延缓发病时间、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就像我们控制高血压,不是为了不让它出现,而是防止它引发中风、心衰。预防认知障碍,也是一项值得长期投资的健康策略。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金脑袋”,但我们都能后天“补脑”。

1. 给大脑“找事做”

学习一门新技能,比如学乐器、学语言。

神经影像研究显示,成年后学习新知识,依然能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

2. 动起来,但别太猛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每周150分钟,被证实能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神经再生。

3. 睡个好觉,比什么都重要

慢波睡眠是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关键时段。

熬夜和睡眠障碍,正在悄悄“偷走”你的认知功能。

4. 控好“三高”,别让血管添乱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认知功能退化的“幕后黑手”。

要知道,脑血管一出问题,大脑就会像断了电的灯。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命运的锁链,而是一个可以延缓、可以干预的过程。

你的大脑未来什么样,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很关键。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天生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的人,你现在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锻炼,都是在默默为自己建造一个更强大的认知储备金库。

记住——不是我们变老了才会痴呆,而是我们放弃思考的那一刻,才真正“老”了。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3》[R]. 国家老龄办, 2023.

②. 王思扬, 李孟. 认知储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2): 345-348.

③. 刘晓红, 陈立群.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 19(4): 410-415.

④. 张笑天, 李清泉. 教育年限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9, 40(1): 61-64.

⑤.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10): 721-73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