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极 - 电解质界面纳米工程进展

B站影视 2025-01-06 14:12 2

摘要: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堪称电池性能的关键操控者,直接关联到电池能否达成高度稳定的电化学性能。电池充放电时,离子需在电极与电解质间快速、顺畅穿梭,而适宜的界面就是保障此过程的关键桥梁。近期,科研人员围绕构建稳定界面展开诸多深入且富有创意的研究,本

电极 - 电解质界面纳米工程助力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

摘要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堪称电池性能的关键操控者,直接关联到电池能否达成高度稳定的电化学性能。电池充放电时,离子需在电极与电解质间快速、顺畅穿梭,而适宜的界面就是保障此过程的关键桥梁。近期,科研人员围绕构建稳定界面展开诸多深入且富有创意的研究,本综述将引领读者了解前沿动态,详述并总结运用纳米工程技术雕琢电极 - 电解质界面的最新成果,客观评判各方法在科研中的影响力,展望其未来应用的可行性,为高性能、热稳定锂离子电池的电极 - 电解质纳米工程界面设计规划可持续路径。

一、引言

上世纪 90 年代,索尼公司率先将锂离子电池(LIBs)商业化,此后,LIBs 如璀璨星辰在能源领域大放异彩,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与电动汽车,还荣获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成功的技术范例之一。

在 LIBs 内部微观世界,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和界面相是决定电池性能优劣的幕后英雄,如同精密仪器的关键零部件,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倍率性能。想象锂离子是忙碌的 “快递小哥”,在阳极和阴极间往返传递电荷,若电极 / 电解质界面不稳定,就像运输道路坑洼不平,会致电池容量衰减、充放电效率降低等问题。

深入探究可知,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界面和界面相质量。电解质中的添加剂用量虽微,却能像神奇调味剂改变界面相特性,液态与凝胶 / 固态电解质的差异,也使界面呈现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剖析电极 - 电解质界面组成,会发现其似多元交织的画卷,取决于电解质与阴极、锂金属的化学混合及还原稳定性,电解质在其中扮演 “导演” 角色,决定界面契合度,保障电池性能。

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参数同样关键,化成循环条件如同神奇画笔,勾勒界面相形貌与组成,电流密度更是影响显著。近期研究表明,液态和凝胶状电解质中,粒径小的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更佳,电解质降解副产物影响小,暗示电极材料粒径是关键因素。但电极 - 电解质界面复杂,涉及诸多因素,控制变量是优化界面、解锁高性能电池的关键。目前多数科研人员调节电极或电解质表面特性的方法有待梳理完善,本综述将聚焦液态和固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 “现有” 及 “应有” 界面,揭开其神秘面纱,指引电池技术发展方向(图 1)。

二、电极材料界面的纳米尺度表面改性

(一)阴极

现代社会对能源需求攀升,对可充电电池系统性能期望渐高,追求更快充电速度与更长使用寿命,这对阴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保持能力提出严苛挑战。阴极的纳米工程表面改性应运而生,成为科研热门策略,广泛深入研究与应用,犹如给阴极披上神奇铠甲,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科研人员采用有机和无机纳米工程表面层,在提高阴极容量之路上不断探索,取得诸多重大进展。如 Song 等人在 Li₁.₁₅Ni₀.₁₇Co₀.₁₁Mn₀.₅₇O₂上采用纳米 AlPO₄涂层,此创新性举措如精细烹饪,经原位分散、过滤、干燥和热处理等步骤,其中热处理条件是调节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借助先进检测技术,从不同热处理条件下 AlPO₄涂层阴极的 X 射线衍射图(图 2a)可见整体结晶度稳定,元素映射图(图 2b)显示 AlPO₄稳稳驻扎阴极表面。循环保持率(图 2c)和倍率性能(图 2d)凸显热处理温度的重要性:Li₁.₁₅Ni₀.₁₇Co₀.₁₁Mn₀.₅₇O₂的纳米 AlPO₄涂层(400°C 时)展现最佳电化学性能,加热温度显著影响初始库仑效率、每循环容量衰减及不同倍率下的循环保持率。AlPO₄涂层有效减少充放电 50 次后反应副产物(LiF 和 LiPOyFz)形成,让电池免受杂质干扰,高效稳定运行。

基于类似理念,科研人员在 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阴极上采用 Li₃PO₄和碳纳米管(CNT)混合表面涂层,二者协同合作,如同交响乐乐器共同奏响,提高离子和电子导电性,显著提升整体电化学性能。在 NCM 上沉积 4nm 厚 Li₃PO₄涂层,便于离子和电子快速传输,且在空气中具稳定化学稳定性,为电池长期使用提供保障。HF 腐蚀下,带有 Li₃PO₄和 CNT 涂层的 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阴极(CNT - LPO - NCM)结构完整性良好,原始阴极晶体结构却遭破坏(图 2e、f),这表明 CNT - LPO - NCM 电解质稳定性更优。

Li₃PO₄在 NMC811 阴极同样功效显著,能抑制电解质副反应,减轻多次循环后裂纹形成。科研人员比较三种典型离子导体(Li₃PO₄、Li₂ZrO₃、Li₄Ti₅O₁₂)对 NCM 阴极(NMC811)影响,发现涂覆 Li₃PO₄时,电子和离子导电性改善,电池倍率性能优异。

除上述金属氧化物,金属涂层在循环保持率和倍率性能方面表现突出。如引入钼(Mo),实现高度稳定的 LiNi₀.₈₁₅Co₀.₁₅Al₀.₀₃₅O₂二次颗粒,外部形成 Li₂MoO₄层并外延生长类似 NiO 的表面,此涂层抑制阴极 - 电解质副反应、防止结构退化、减少晶间裂纹。仅用 1mol% 表面 Mo 涂层,电池 10C 下倍率性能为 140mAh g⁻¹,5C 下 250 次循环后保持率达 95.7%。

Zr、MoS₂、LiAlF₄和 S 等金属 / 金属卤化物和金属硫化物也加入阴极表面掺杂大军,还有金属和 / 或金属硫化物 / 卤化物共掺杂、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表面改性等创新组合,提升电化学性能。如将 Li₂SiO₃涂层和阳离子混合层结合,涂覆在 NCM811 表面,形成双层防护铠甲,Li₂SiO₃涂层(<10nm)引入使阳离子混合层增厚,提高界面稳定性与结构完整性,用于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碳 @尖晶石 @层状 @尖晶石 @碳壳结构,在 1C 和 5C 下经 200 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分别保持 228mAh g⁻¹ 和 196mAh g⁻¹。

聚合物涂层为克服无机涂层短板登场,如在 LiNi₀.₆Mn₀.₂Co₀.₂O₂阴极构建聚(丙烯腈 - 共 - 丁二烯)表面层,循环过程中将固体电极 / 固体电解质界面物理接触由点扩大为面,抑制副反应、降低界面电阻,使电池循环保持率(400 次循环后为 75%)和倍率性能(3C 倍率下为 99mAh g⁻¹)提升。类似地,聚(3,4 - 乙烯二氧噻吩)用于涂覆富镍阴极,促进离子和电子转移,抑制层状到尖晶石 / 岩盐相转变,减轻晶间 / 晶内机械裂纹;聚苯胺(PANI)用作涂层,在阴极和电解质间形成物理屏障,5 - 7nm 厚 PANI 层均匀涂覆在富镍 NCM811 上,阻碍副反应,改善界面,PANI 与离子导电聚(乙二醇)共聚,生成均匀涂层,确保高离子导电性与结构完整性。

总之,无机和有机纳米尺度涂层在阴极各显神通,混合无机 / 有机表面涂层也应运而生,纳米工程层厚度多在 10nm 以下,能防副反应、助离子传输,增强界面稳定性,诸多研究暗示阴极纳米尺度界面工程对改善电化学性能意义重大。

(二)阳极

从实际应用看,微米尺寸阳极颗粒因振实密度优势在生产中受青睐,但其表面特性需优化。表面改性技术成为提升阳极性能关键,如 Wang 等人在硅微颗粒(Mp - Si@Si@G)上施展 “涂层魔法”,先沉积约 100nm 薄硅涂层,再覆约 7nm 石墨烯笼涂层,构成独特双层结构,有效缓解硅充放电体积变化问题。制备流程如精细化学 “芭蕾舞”(图 3a),经退火、蚀刻、硅涂层和石墨烯涂层等步骤。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硅微颗粒充放电有裂纹蔓延,界面不稳定,Mp - Si@Si@G 则界面和结构良好(图 3b - e),硅表层降低不利接触面积,最小化 SEI 层形成,使其循环保持率优异(图 3f)。

尽管硅理论容量高受瞩目,石墨等传统阳极材料仍活跃。Tallman 等人在石墨上溅射铜和镍纳米尺度层,增加锂沉积过电位,抑制高倍率充电下锂镀覆现象,避免锂枝晶生长;Heng 等人在天然石墨构建纳米 2,2 - 二甲基乙烯基硼酸功能性薄膜,厚度约 20nm,通过分子原位自聚合构建稳定 SEI 层,提高石墨在全电池(以 LiNi₀.₅Co₀.₂Mn₀.₃O₂为阴极)中的循环稳定性。这些表明纳米尺度表面保护层对构建稳定电极 - 电解质界面、提升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锂金属理论容量高、密度低、电位低,极具潜力却面临锂枝晶生长、SEI 层破裂和死锂形成等挑战,致电化学性能快速衰减。科研人员致力于调节其表面特性,如用溅射涂层法在锂金属上涂覆 20nm 厚 Al₂O₃层,提供表面化学稳定性,抑制枝晶生长;Chen 等人采用原子层沉积在锂金属上涂覆 8nm 厚 LiF,结晶 LiF 薄膜剪切模量高,为锂金属超强防护,使其 170 次循环内保持 99.5% 稳定库仑效率。

除单层保护,还有双层膜,顶部有机成分(约 25nm)缓冲压力、防腐蚀,底部无机成分(约 50nm)支撑、调节锂均匀沉积,让锂金属无枝晶沉积,循环稳定性长,电流密度 5.0mA cm⁻² 时,界面极化小。

与阴极纳米尺度表面层相比,阳极表面层厚度常为亚微米尺度(有时 100nm;表 1),因阳极材料(如硅)充放电体积变化大(>300%),易形成锂枝晶,需较厚纳米尺度界面相应对,保障电池稳定运行。

(三)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演进中崭露头角,近期研究通过巧妙改性优化电极 - 电解质界面,为电池性能提升开辟新径。

Li₇La₃Zr₂O₁₂(LLZO)是最有前景的金属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之一,人们全力改善其表面性能。一项研究采用铝取代的 LLZO 与双层结构阴极结合,致密 LLZO 膜和多孔 LLZO 支架配合,以 LiNi₀.₆Mn₀.₂Co₀.₂O₂为活性材料渗透,以 Li 为对电极构成电池体系。制备过程精细,流延成型后烧结得致密 LLZO 膜,从微观形貌图(图 4a - c)可见其结构,X 射线衍射(图 4d)揭示晶体结构变化,烧结后材料更有序。电化学阻抗谱(图 4e)和电化学循环(图 4f)测试表明,LLZO 整体电池阻抗 35Ω cm²,界面阻抗 12Ω cm²,性能显著提升,能在 50 和 100μA cm⁻² 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放电容量 125 - 136mAh g⁻¹。

混合聚合物 - 无机电解质也是新兴力量,能在电极与电解质间诱导合适界面,如 Wu 等人报道的具有咪唑修饰的 SiO₂纳米颗粒(300nm)的功能复合聚合物电解质,SiO₂和聚偏氟乙烯(PVDF)/ 聚乙烯(PE)协同,形成更致密、均匀的阴极电解质界面相(7.5nm),降低界面电阻、提高循环保持率,SiO₂还起水 / 酸清除剂和电解质填充剂作用,使充电截止电压提至 4.5V。

另一种三层策略如 Zhang 等人采用模板法制备三维 Li₁・₅Al₀.₅Ge₁.₅(PO₄)₃(LAGP)层,形成多孔结构容纳阴极材料,离子导电薄而致密层阻挡枝晶生长,加入聚乙二醇双(胺) - 三缩水甘油基异氰脲酸酯填充间隙,使阴极负载量最大化(13mg cm⁻²),0.1C 倍率下提供 2mAh cm⁻² 面积容量,5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70%。

近期还开发多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如 Li₃BO₃ - Li₆.₄La₃Zr₁.₄Ta₀.₆O₁₂、PEO₂₀ - LiTFSI - Li₆PS₅Cl 等,虽固态电解质非纳米尺度,但合适的能增强电极 - 电解质界面,在纳米尺度界面相提高界面稳定性,保障电池稳定运行。

三、通过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层来调控界面

(一)引入人工界面相

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探索中,形成人工固体界面相是调控电极 - 电解质界面、提升电池性能的新思路,如同为电极打造专属 “护盾”—— 电解质界面层,缓解传统锂离子电池配置问题。

在富镍 NCM 阴极构建人工界面相受关注,科研人员设法引入含甲硅烷基醚官能团的人工界面相,用基于湿涂覆的热处理方法,以二甲氧基二甲基硅烷为有机溶剂,让官能团附着阴极表面。Si - O 官能团能精准捕捉 F⁻,减少副反应,形成的电极 - 电解质界面层提高富镍 NCM 阴极界面稳定性,显著提升电池循环保持率。

Jang 等人用四(三甲基硅基)硼酸锂作功能前体,在电极表面形成 5 - 8nm 化学诱导界面层,提高界面稳定性,清除氟化物,甲硅烷基硼酸官能团减少电解质分解与副反应,模拟数据表明其与氟化物结合热力学有利,采用该人工界面相层的电池在 55°C 高温下 100 次循环后稳定循环,耐热和循环稳定性优,对电动汽车等复杂工况应用意义重大。

人工界面相层策略在阳极领域广泛应用,如 Li 等人在铜集流体上构建基于石榴石型 Li₆.₄La₃Zr₁.₄Ta₀.₆O₁₂(LLZTO)的人工界面相层,减少锂与电解质直接接触,降低不良反应概率。LLZTO 与铜集流体烧结时,Cu 和 Ta₂O₅相互扩散,固定 LLZTO 层。此人工界面相层使锂电镀 / 剥离性能大增,寿命达 2400h(100 天),高倍率性能下最大电流密度 20mA cm⁻²,100 次循环内有 8mAh cm⁻² 高面积容量。

探索适合锂金属的人工界面相层材料时,诸多材料涌现,如共价有机框架精准调控离子传输路径、[LiNBH] n 链抑制锂枝晶生长并促离子均匀分布、PIM - 1 提供离子穿梭便利等,它们各具独特化学稳定性、阻隔特性或结构优势,为锂金属提供保护。

人工界面相层在硅等阳极材料也潜力巨大,能缓解体积变化负面影响,如用共价有机框架(COF)作硅电极人工界面相层,约束硅体积膨胀,促离子均匀传输,提升电极性能,LiAlO₂等材料同理。

已建立的人工界面相多厚度小于 10nm 且均匀(表 2),薄界面相防副反应、助离子传输,均匀特性保电极表面性能一致,但实际研究中也有微米尺寸人工界面相层用于阳极,依应用需求和材料特性灵活调整,为电池性能提升提供全方位方案。

(二)引入添加剂

在锂离子电池研发中,调节电极 / 电解质界面相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 “战役”,引入添加剂是核心 “武器”,通过调配电解质成分塑造理想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

从化学原理看,在典型电解质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 - 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图中,阳极是 “还原剂”、阴极是 “氧化剂”,LUMO 和 HOMO 能级差决定电解质工作窗口与电池电位窗口,SEI 层在阳极电化学电位高于 LUMO 能级时于阳极表面形成,阴极 - 电解质界面相(CEI)在阴极电位低于 HOMO 能级时形成,二者拓宽稳定电位窗口,保障电池运行。

Cheng 等人创新提出原位电化学氧化痕量双添加剂法,用双草酸硼酸锂(LiBOB)和多巴胺(DA)作双添加剂,显著改善电池循环保持特性和倍率性能。从不含和含 LiBOB + DA 的阴极形成 CEI 层及不同相示意图(图 5c、d)可知,传统情况阴极 CEI 不均匀,含添加剂时形成均匀层状相 CEI,离子传输顺畅,微观观测显示传统电解质循环颗粒外层厚 20nm 阻碍离子传输,改性电解质仅 2nm,新型 CEI 还保护阴极、阻止相变,为 Li⁺离子扩散开辟绿色通道。

Kim 等人选用 3 -(三甲基硅基) - 2 -恶唑烷酮(TMS - ON)作电解质添加剂,它是提升电池性能的 “神秘钥匙”。TMS - ON 在电解质中作用多重,像 “消防员” 扑灭 LiPF₆水解引发的 “化学火灾”,阻止有害副产物生成,又似 “清洁工” 清除 HF,净化电池内部环境。

科研人员结合实验与理论研究揭示其原理,图 6a 描绘了 LiPF₆水解及活性物种形成问题,LiPF₆水解形成 LiF 和 PF₅,PF₅破坏 SEI 层,PF₆⁻与水反应生成 HF,HF 浸出阴极过渡金属,严重影响电池性能。而 TMS - ON 登场扭转局势,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它在多种溶剂中 PF₅结合能最高,结合距离短(1.95Å),二者紧密 “相拥”。含 TMS - ON 的电解质在室温(图 6c)和 45°C(图 6d)下循环保持率优异,为电池不同温度运行护航。

除上述添加剂,科研 “百宝箱” 里还有 Al₂O₃纳米纤维、二氟磷酸锂(LiDFP)、双(三甲基硅基)碳二亚胺等诸多材料用作添加剂发光发热。Al₂O₃纳米纤维如 “纳米滤网”,凭高比表面积和化学稳定性吸附杂质、调节离子传输;LiDFP 像 “氧化剂战士”,与电极活性物质反应形成稳定保护膜,抗腐蚀;双(三甲基硅基)碳二亚胺似 “化学魔方”,优化 SEI 层组成,提电池循环寿命。

这些添加剂多助于在电极形成超薄纳米尺度界面层(表 3),像给电池披 “隐形超级战衣”,既为离子和电子开辟传输 “绿色通道”,又设副反应 “防火墙”,保障电池高效稳定运行。

四、结论与展望

当今电池技术蓬勃发展,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和界面相是电池研究核心,如同隐藏关键密码,确保离子和电子灵动传输,维持电池 “健康活力”。当下科研方向瞄准用固态锂电池取代锂离子电池,使得调控相关界面的研究愈发关键炽热。

从锂离子迈向固态锂电池进程中,界面和界面相作用将更为突出。固态锂电池对界面稳定性、离子传输效率等要求严苛,电极与电解质紧密、稳定的相互作用,是其在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实现突破的关键,将成未来能源存储中流砥柱。

对电极或电解质改性是增强界面的常用有效 “战术”。纳米尺度涂层似精心设计的 “防护服”,电解质添加剂如 “能量药水”,都能精准优化电池性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但追求电池高性能不能依赖单一方法,需 “联合战队” 协同作战。如电极表面涂层结合电解质添加剂,能实现 “1 + 1 > 2” 协同效应,全方位提升电池性能,适应复杂多变应用环境。

回顾研究历程,文献似科研宝库,修饰电极材料表面方法众多,各有利弊。共沉淀法精细却易产有毒废物、条件苛刻;溶剂热 / 水热合成法创特殊材料但装备复杂、成本高;溶胶 - 凝胶法简便却难保证涂层均匀;球磨法强力有效但颗粒涂层难控;原子层沉积精准但成本高昂;紫外光聚合潜力待挖;化学气相沉积沉积特定材料有优势,同样成本受限。

原子层沉积虽成本与可扩展性受限,但在实现最佳界面厚度与精准控制涂层上极具可行性,科研人员需勇探替代方法,平衡成本与性能。电解质添加剂在构建最佳界面上潜力巨大,调节用量可形成不同化学成分界面相,目标是以经济高效、可扩展之法打造高电导率、化学稳定超薄界面(<10nm)。

电极 - 电解质界面纳米工程受多因素交织影响,如电流、化成循环、温度、压力等,它们相互作用塑造界面相。协同技术对探究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如 “侦探”,原位检测气态物种,助科研人员优化电池性能。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如 ChatGPT)发展,有望成智慧 “领航员”,依海量数据评估不同电池系统、充放电条件下最优纳米工程方法,为先进储能系统开门,满足能源增长需求,助力人类能源利用大步迈进光明未来。

来源:赛诺氧化锆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