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作的十二首菊花诗有何深意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8 04:37 3

摘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中探春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要起一个诗社,大观园中众姐妹纷纷响应,并命名为海棠诗社。至晚,在蘅芜院中拟定以菊花为题,并拟定了十二首菊花诗,分别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中探春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要起一个诗社,大观园中众姐妹纷纷响应,并命名为海棠诗社。至晚,在蘅芜院中拟定以菊花为题,并拟定了十二首菊花诗,分别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笔者不禁有个疑问,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单单要以菊花为题而赋诗呢?这其中是否有何深意吗?

自古以来,菊花一般出现在诗中时,作者往往是要表达一种品性高洁、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性情。

首先,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东晋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出仕与世俗同流合污,情愿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

还有,最著名的一首菊花诗就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白了,黄巢的这首菊花诗就是一首反诗,黄巢因不满唐朝当权者的统治,写出了这首与之彻底决裂的诗,透出了与之不共戴天的气势。这正如《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那首反诗中称赞的,“敢笑黄巢不丈夫”。

再有,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有过一首《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诗其实与黄巢的那首《不第后赋菊》极为相似。

从这些诗当中,大家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出身于清代显赫的世家,曹家在康熙朝备受恩宠,担任江宁织造等要职,盛极一时。但雍正时期,曹家因政治斗争、经济亏空等原因被抄家,家族迅速衰落,曹雪芹也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文人。这种家世变迁使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他以菊花诗十二首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有力批判,是对大清朝统治者的强有力的反击。以下从多方面阐述。

《问菊》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以菊花的孤高自许,映射出黛玉(也可视为作者)对封建礼教下压抑人性的不满。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限制,如同菊花在百花之后独自开放,与众不同却又备受孤独。作者借菊花之口,表达了对自由、真实人性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忆菊》或许蕴含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正如曹家昔日的繁华。“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写出了对往昔的眷恋和如今的寂寥。当家族衰落,昔日的亲朋好友纷纷离去,世态的炎凉让作者深刻体会到人性的丑恶。菊花诗中对这种情感的抒发,是对现实中人情冷暖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利性和虚伪性。

《残菊》中“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描绘出残菊的凄凉景象,暗示着贾家等封建家族的衰败。曹家的兴衰与书中贾家的命运有相似之处,作者通过描写菊花从盛开到残败的过程,影射封建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起伏不定。这种兴衰无常,既有家族内部腐朽的原因,也有外部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封建统治的腐朽。

《咏菊》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借诗人咏菊表达自己的哀怨,却无人理解,这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遭遇。曹雪芹才华横溢,却因家族变故陷入困境,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中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视。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批判。

《画菊》中“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描绘出画菊时的精心,然而“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现实却并非如画中美好。菊花象征着高洁,但现实社会中却充满了污浊和丑恶。作者借菊花诗,批判了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如官场的腐败、贵族的荒淫等,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对现实污浊的厌恶。

这才是作者写作菊花诗想要表现的深层意蕴。

来源:一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