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的发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其中,《规定》提出的“六个禁止”引发广泛
5分钟生成一篇结课论文
10分钟做完一个PPT报告
上交的作业充满AI味儿
老师头疼不已……
面对这种问题,很多高校都在
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办法
规范大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
有高校甚至明确发出“AI禁令”
国内首个“AI禁令”发布
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的发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其中,《规定》提出的“六个禁止”引发广泛关注——
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研究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
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
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
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禁止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使用AI工具进行评审;
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毕业论文,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并禁止上传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此外,《规定》还要求,在使用AI工具时,学生必须在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中明确披露所使用的AI工具名称和版本号、使用时间、具体用途、AI工具生成的内容或提供的建议以及AI工具在论文中的具体使用部分。
高校探索AI工具使用边界
如今,AI工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智慧”,部分高校相继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在“学生使用AI工具”方面提出探索性规范。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其中明确,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对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中,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须说明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以及版本、使用时间。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则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
“AI禁令”,技术可行吗?
“AI禁令”“AI限令”的顺利实施,需要面对技术层面的基础问题:如何识别AI生成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不借助工具识别,因为有些学生作业中遣词造句“一眼假”,透着浓浓的“AI馊味”,主要表现为文章中夹杂大量重复、无意义的话语,有学生甚至直接复制粘贴ChatGPT生成的内容,连“作为AI的看法(As an AI)”等明显字眼也没有删除。
除了人工识别,老师们也在积极寻找技术工具,尝试“用魔方打败魔法”。比如在国外较受教师欢迎的GPTZero,用户可以将文本粘贴到平台上,模型会生成详细报告,标记可能是AI生成的内容。
有用户测试了GPTZero的识别能力,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在英文材料识别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中文材料识别方面却频频“翻车”,毕竟GPTZero的训练资料几乎不包含中文内容,误判概率更高。
不过,国内多个平台也在开发基于中文语料的AI内容识别工具,帮助文章评审专家判断文章中AI生成的成分,也帮助用户有针对性地修改。
国内某AI内容识别工具,可快速检测疑似AI内容占比和在文章中的位置
更便利,还是更麻烦?
当下,大学生利用AI辅助完成作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已非常普遍,比如用AI进行文献搜集工作,或者把想法告诉AI,用AI来架构语句。
但在越来越完善的AI检测手段下,过度依赖AI的风险也在增加。有学生用AI生成了结课论文,被老师通过AI查重软件发现后,平时分被扣掉20分,作业还要重写。
为了避免作业被识别为AI生成,学生以前期末忙着“查重降重”,现在还要着手“降AI率”。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各种相关攻略,内容小至AI常用词汇替换,大到篇章段落改写方法。然而,有不少学生表示,随着检测工具迭代,这些“小聪明”也在逐步失效。
更令学生担忧的是,无论人工还是机器识别,误判在所难免。为了避免麻烦,一些学生开始全程留痕:有人每写一部分作业就往邮箱里发一个备份,并标上时间;有人转用在线文档,遇到老师质疑就把历史修改记录甩过去,让老师翻看几十个版本和时间跨度;还有人笑称写作业时会录视频,顺便积攒视频素材。
AI生成内容在学生作业中泛滥,也在倒逼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有香港高校的教师已经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带学生精读拿高分的优秀文章,或是把师生一对一口试作为期末考核方式。
大学生使用AI工具,边界在哪?
AI不会因一纸禁令而在校园中销声匿迹,一旦以“猫鼠游戏”的方式管理,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黑洞,徒增师生负担。归根结底,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大学生应当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
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并不是简单禁止使用AI。“六个‘禁止’跟本科学段毕业论文考察的能力直接关联,比如学位论文里需要考察翻译能力,如果直接用AI翻译来替代,考察点就不存在了,所以禁止使用。”他建议,身处AI时代,学生必须学会使用AI工具,但一定要厘清边界,涉及原创性、创新性的,以及学科重点考察的内容,应当学会独立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桂笑冬表示,不必一刀切地杜绝大学生使用AI,要引导他们掌握并合理利用这类科技手段,时常提醒学生,AI软件在内容生成方面并未达到“点石成金”的程度,当使用者并未完全了解并掌握其底层逻辑时,单纯靠AI代写作业,非常容易被发现。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精武指出,AI在学术论文中的辅助作用主要包括学术论文润色、评审辅助、编辑反馈优化三个方面。AI合理应用的边界在于,论文的主体内容、核心观点等应当由学生自行撰写,AI仅仅是在既有论文成果基础上对细节进一步完善。
你在学习中使用过AI吗?
你觉得用AI来完成
作业或论文可取吗?
欢迎留言聊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你会用“AI”完成作业吗?
点亮
转发
来源:8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