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新闻,似乎总在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前脚刚爆出月入数万的暖床师、酒店试睡师、闻酒师,后脚又冒出个倾听师。这些新奇职业,个个都打着高薪旗号,仿佛只要踏入,就能轻松月入过万,甚至更多。
当“新兴职业”沦为“精神鸦片”,媒体是否坚持了正确导向?
如今的新闻,似乎总在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前脚刚爆出月入数万的暖床师、酒店试睡师、闻酒师,后脚又冒出个倾听师。这些新奇职业,个个都打着高薪旗号,仿佛只要踏入,就能轻松月入过万,甚至更多。
就说暖床师,俄罗斯美女维多利亚靠为单身男性暖床,每次收费约600元人民币,生意好时月入可达13万。还有国内的一些从业者,穿着香艳睡衣,专门为单身男性暖床,暖一小时500块,包月1万。这听起来既香艳又刺激,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酒店试睡师呢,工作看似惬意,每天穿梭于各大酒店,睡睡懒觉,就能月薪过万甚至更高。他们负责试住酒店,从酒店价格、环境、装修,到餐饮、服务,再到周边交通,各个细节都要考察,然后写出详细报告。可别小瞧这份工作,不仅要有敏锐观察力,能迅速发现酒店优缺点,还得有出色写作能力,将体验生动而精准地描述出来。像贵州25岁的郑佳,大专毕业尝试多份工作后,成为酒店试睡员,起初在本地酒店工作,认真检查、撰写文案、配图发布,帖子获大量浏览,几个月后月薪过万。晋升“资深试睡员”后,受邀去外地,因薪资难突破2万,偏远民宿或酒店给出高价,她心动接单,却遭遇酒店经理下药、拍裸照勒索,令人痛心。
闻酒师更是凭借敏锐嗅觉,辨别酒的年份、产地、品质,在酒行业地位颇高,收入好像不菲。这些职业频繁闯入大众视野,真的是因为就业市场百花齐放吗?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再把目光聚焦到倾听师上,他们就像“情绪垃圾桶”,专门听人倾诉烦恼与心事,为迷茫者提供心灵慰藉。一次50分钟的倾听,分为三个阶段:前20分钟只听不说,中间20分钟梳理情绪,最后10分钟引导倾诉者自我探寻内心答案,实现自我疗愈。
媒体报道,广州倾听师许云胡,原是高校老师,因自身心理困惑对心理学产生兴趣,自学取得多项认证,辞职专职做倾听师,凭借专业知识,每次收费300-500元,月入可达3万。据了解,这一行当目前多是二三线城市的宝妈从业,年龄在28-40岁,相对心理咨询师门槛较低,靠掌握倾听、共情技能,通过各类app接单,以线上聊天为主。
新闻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满眼羡慕:“陪人聊聊天就能月入数万,这也太轻松惬意了,我也想去试试!”可质疑声也不少:“这跟心理咨询师有啥区别?没专业知识,光陪聊,能真解决问题?怕不是在收‘智商税’吧!”还有人吐槽:“现在的新闻就爱搞噱头,净弄些奇葩高薪职业,真当就业市场遍地是黄金呢!”
然而,现实真如新闻渲染的这般美好吗?当下的就业形势,堪称严峻至极。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如潮水般攀升,今年更是飙升至1100多万,较去年增加80多万,过去几年累计近1000万人未能找到工作。在省会城市,一个月薪仅六千元的连锁超市管培生职位,都能吸引上千名学生争抢,其中不乏985高校的毕业生。(此处省去若干字,此前我写这类反映现实的文章,基本上被禁或被屏蔽了,人家控制了舆论,只能点到即止)
如今我国有两亿人处于灵活就业状态,每五名适龄劳动人口中就有一人在“打零工”。城市年轻人失业率更是高达20%,疫情冲击加上经济下行,企业裁员不断,外卖员岗位都趋近饱和,年轻人求职愈发艰难。
在这残酷现实面前,那些夺人眼球的高薪新兴职业新闻,就像一场不切实际的美梦。失业青年们看到这些新闻,心中难免泛起涟漪,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殊不知,这大多只是虚幻泡影。他们躲在被窝里畅想,要是能成为其中一员,就能轻松摆脱困境,月入数万,走向人生巅峰。但当他们从幻梦中醒来,面对的依旧是冰冷的现实,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心仪的岗位遥不可及。这些新闻,无疑是在给他们本就焦虑的心灵,撒上一把盐,让他们在迷茫中越陷越深,误以为就业市场遍地是黄金,却忘了脚下的路其实荆棘丛生。
这些猎奇职业新闻频繁出现,背后其实是媒体在追逐流量。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流量意味着关注度、广告收入和商业利益。媒体深谙大众心理,知道新奇、刺激、高薪的内容极易吸引眼球,引发热议。于是,热衷于挖掘这类职业,将其包装、放大,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只为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
从受众角度看,人们天生有着猎奇心理,对未知、新奇事物往往充满好奇。某些媒体正是利用这一点,投其所好,不断抛出各种奇葩职业,让受众在惊讶、羡慕、质疑中,沉浸于这些新闻,乖乖贡献流量。但这种一味迎合猎奇心理的做法,实则是放弃了媒体应有的责任。新闻本应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今却为了流量,本末倒置,让虚假繁荣掩盖了就业困境的真相,误导大众,尤其是让那些迷茫焦虑的失业青年陷入虚幻憧憬,无法正视现实,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出路。长此以往,不但损害媒体自身公信力,更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冲击,让浮躁、功利之风愈演愈烈。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薪新兴职业,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就拿酒店试睡员来说,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评测报告,前期得做大量功课,了解酒店品牌、特色,入住期间更是片刻不得闲,从清晨到深夜,全方位体验、记录,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回去还得熬夜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压力巨大。而且,为了能接到更多单子,他们往往需要频繁出差,奔波于各地,长期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岂是常人所能承受?
再看宠物殡葬师,面对的是主人失去爱宠的悲痛场景,心理压力如泰山压顶。工作时,不仅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宠物遗体,进行清洁、整容,还要精心筹备追悼会,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主人不满。此外,这个职业还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困境,常被误解、质疑,从业者内心的委屈与无奈,又有几人能懂?
还有闻酒师,要练就精准辨别酒品的绝技,需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耗费大量精力与资金。日常工作中,为保持嗅觉敏锐,他们得远离刺激性食物,生活诸多忌口,如同苦行僧一般。而且,品酒过程看似优雅,实则暗藏风险,频繁饮酒对身体的损害不容小觑,年纪轻轻就可能落下病根。我作为职业经理人,曾担任过某品牌酒店及酒水集团总裁,还有点发言权。坦白说,所谓的闻酒师,只是名字取得受人尊重而已,实际收入与社会传言有很大差距,毕竟,闻酒只是营销策略中的一个小环节,哪有那么高的薪酬福利?
至于倾听师,虽入行门槛相对低,但要真正做好,绝非易事。他们每天要接收大量负面情绪,如同置身情绪漩涡中心,若自身心理不够强大,极易被卷入其中,导致情绪崩溃。长时间高强度的倾听,精神时刻紧绷,一天工作下来,往往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青年们亟需回归务实的择业观。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要避免虚荣心和幻想的干扰,客观分析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这就意味着,青年们不能仅仅被高薪、新奇所迷惑,而应依据自身的兴趣、专长与潜力,审慎抉择职业。
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清楚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究职业内涵,包括工作内容、发展前景、所需技能等,判断其是否契合自身需求。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脚踏实地,方能在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实现自我价值。
比如,有的青年热爱教育,即便偏远地区教师岗位薪资不高、条件艰苦,仍毅然投身其中,凭借热情与专业知识,点亮学生求知灯塔,能收获满满成就感;还有的青年对科技创新满怀热忱,扎根基层研发岗位,默默钻研,为攻克技术难题奉献青春,可助力行业进步。这些青年,没有被虚幻高薪诱惑,而是坚守初心,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奋勇拼搏,成为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时间坚持长了,也就成了行业领先者、带路人,薪酬福利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肩负着重大责任。在报道就业相关内容时,应深入调研,真实呈现职业全貌,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刻意隐瞒。对于新兴职业,要剖析其发展前景、所需技能、面临挑战,让求职者心中有数。
像报道新兴职业时,不妨多讲讲从业者背后的艰辛付出,以及行业的竞争压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择业观。同时,媒体应多关注传统行业的创新变革,挖掘其中的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全面、实用信息,助力他们找准方向,在就业浪潮中稳健前行,而非用远离人间烟火的虚幻美梦来迷惑大众。
来源:非常道VI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