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每周文摘(第一五九期)2024.12.23—12.29

B站影视 2025-01-03 16:04 2

摘要:202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关键之年,也是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年,我国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教聚焦

01

024职业教育“高光时刻”

202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关键之年,也是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年,我国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扩大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这一年,我国职业教育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线,深化综合改革,为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回望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光时刻”,以期照亮未来的路。

高光时刻1: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2024年7月15日—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2024年9月9日—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动员部署。职业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评述: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愈加凸显。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高光时刻2:“一体两翼”改革走深走实

2024年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尽快取得突破。

2024年7月30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福建晋江召开。会议强调,要做实“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要压实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优化组织方式,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要建强“两翼”,在节点性城市或具有重要产业位置的县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块”上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聚焦14条国家重点产业链及重要主导产业,有序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条”上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2024年,教育部与江西等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强化部省合作。

评述:“一体两翼”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路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求“适配度”的有效途径。当前,“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正渐趋形成。

高光时刻3:打造“五金”新基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4年7月30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

2024年9月26日,吴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

2024年10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五大关键要素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评述:人才培养改到要处是专业,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改到难处是实践。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狠抓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改革等内涵建设,打造与产业高度匹配的“金专业”,打造与岗位对接的“金课程”,打造技艺精湛的“金教师”,打造新形态的“金教材”,打造开放共享的“金基地”。抓好“五金”这个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让职业教育质量有根本性、基础性、保障性的支撑和条件。

高光时刻4:“双高”验收完成,“新双高”酝酿启动

2024年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3年)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2024年7月26日—28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简称“校联会”)在山东青岛召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经验交流与深化建设研讨会,邀请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共同交流、总结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成功经验,研讨深化建设的新举措,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30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从目标定位、遴选标准、实施方式及任务变化4个方面对“新双高”提出了要求。

评述:新一轮“双高计划”即将开启。“双高计划”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可以保障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建设,数智升级实践教学条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持,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高光时刻5: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

2024年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升本”大年。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6月20日,我国已有51所职业本科院校,且正朝着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10%的目标努力。职业本科教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17日,以“提升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贵州贵阳举办,进一步强调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要重点体现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

2024年10月13日,职业本科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旨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外语教学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评述: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新时代我国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职业本科教育弥补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不足,同时满足了学技能和拿学历两方面的需求,让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以职业本科教育为牵引,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量质齐升,以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光时刻6: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0日—22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主题是“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成为面向人人(Inclusive)、面向产业(Industry oriented)、面向创新(Innovative)、面向智能(Intelligent)、面向国际(International)的“5I”教育。会议期间,举办了部长级圆桌会议,32个国家教育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讨论通过《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愿景。同期还举行了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与实践、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创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融合发展、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主题6个平行会议。大会打造了“会、盟、奖、赛、展、刊”职业教育六大国际公共产品,成立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颁发了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举办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专题展,创办了职业教育国际期刊。大会共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位外宾参会。

评述:按照大会两年举办一次的安排,今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与世界各国共商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共绘高质量发展美好宏图,为世界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一个规模大、层级高、交流充分、收获满满的全球职业教育盛会,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画出更大“同心圆”。这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感召力和动员力,体现了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当中的大国担当及组织力,增强了我国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塑造力。

高光时刻7:“职教出海”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2024年11月14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有关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在会上指出,当前,职教出海已成为教育走出去的生力军。中国200多所职业院校在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建设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了34个“鲁班工坊”、39个“丝路学院”、10个“郑和学院”、17个“现代工匠学院”、38个“班墨学院”和若干所工程技术大学,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成果,为当地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下一步,将出台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条件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进而有效推广中国教育、中国观念和中国价值。

评述: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统筹职业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凝聚全球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分享中国职教方案,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2024年“职教出海”稳步推进,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实施“多品牌、多模式”发展策略,加强对职业学校境外办学国别、区域布局的规划和指导。当前,我国逐渐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局面,积极构建开放互鉴、更具韧性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

高光时刻8: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1月30日—31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重点围绕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2024年10月22日—23日,2024全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圳)论坛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来自35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近130位代表出席论坛,聚焦“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转型”,共同探讨全球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路径。会上还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自2022年设立以来的5项重要成果,包括全球职教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8个专业教学标准、50个数字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100篇优秀案例和16门数字技术类在线课程。

评述: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其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主要抓手,是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是打造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座,从时空上双重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拓展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空间。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扩优提质,将让更多人获得职业发展能力,开辟职业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

高光时刻9:科(教)研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2024年11月14日—15日,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会上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科研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科研目前存在“散”“弱”“虚”的问题,与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职业教育研究要转变范式、转变认识、转变方式、转变习惯,努力走出舒适圈,开启职业教育科研的自我革命。同时,吴岩明确提出了当前职业教育研究要重点关注的16个领域,主要包括立德树人研究、职业教育定位研究、产教融合研究、职普融通研究、职业院校的标准、适配性、培养规格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合高中研究、“新双高”研究和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等。

评述:科(教)研工作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应进一步开展有组织的科(教)研工作,创新研究范式和方法,建立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切实发挥“存史”“预警”“导引”等作用。

高光时刻1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024年3月1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对于学会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开拓奋进、务实奉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认真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研究好、推进好、落实好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新担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展现职业教育的新作为,在数字化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希望学会面向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两大主体,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共同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评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社会组织,主要承担团结战线、咨政建言、宣传推广和完成教育部委托任务等重要职能,是持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进一步担当好职责使命,立足职业教育新型高端智库定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向上要发挥好参谋部和智囊团的作用,向下要发挥好宣传队和指导组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好联络部、助推器的作用,形成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作者:王敬杰、李雪梅。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东营职业学院)

02

产教融合要坚持“四个合作”

“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今天,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产教融合大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和发展规律,以“四个合作”为基本方式,以“一体两翼”为有效载体,校企协同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离不开的高技能人才。

“‘四个合作’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李智解释,在合作办学上,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创新多元办学模式,通过开展多主体多形式的办学,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开发和专业建设,鼓励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紧密对接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鼓励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要梳理企业核心产品清单、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使得职业院校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

李智认为,在合作育人上,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推动企业根据生产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的真实场景,真刀真枪地练就真本领,夯实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要一体化设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产教联合体和市域共同体内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李智说,在合作就业上,要紧贴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实现产业专业就业联动。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搭建人才供给需求平台,广泛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推进学生在合作企业高质量就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成为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的人才。

李智表示,在合作发展上,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瞄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依托联合体、共同体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中心,提高技术服务和项目孵化能力,支持产教联合体、市域共同体内学校积极承接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创新校企利益共享机制,探索集体会商工作项目、对接平台、市场运作等方式,既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又让企业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实现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国胜)

03

914门好课助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新一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上线

“高聚物材料作为材料世界三大支柱之一,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石……”日前,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课堂上,“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主讲教师陈艳君正在认真讲授。除了该校学生,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可以线上同步学习。

原来,这门课程是近日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914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之一,现已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开放,受到众多来自西部职业学校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此次遴选中,涌现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质课程,超过60%的入选课程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精品课程之一,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机钣金成形技术”课程以机翼带筋壁板、机身蒙皮等典型的飞机钣金零件为载体,围绕成形原理、工艺过程、质量检验等生产环节,设计8大模块32个学习任务,并将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大型蒙皮拉伸成形等8项国产大飞机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

“烘焙出好吃的面包不算难,但要生产出达标且顶级的面包就不简单,需要耐心、匠心、知识和实践。”另一门精品课程——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面包生产技术”课程简介是这样写的。该课程主持人李红涛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营养、健康、美味、多元的食物有更多期待,我们重构升级了课程内容,让学习者能够了解优质的面包原料品种和丰富多样的面包品类,掌握先进的面包制作工艺。”

“本次入选的很多课程都是由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都纳入课程,还实现了内容的动态更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姜丽萍教授说。

据了解,每个学期有近600万人选学本次入选的914门课程。课程建设如何更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兴趣、服务学生学习需求,实现精准教学,也是遴选的关注重点。

57所学校选用、活跃用户90%、配套教材印数5万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个人理财规划”课程的数据十分亮眼。优质的课程内容、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其不但吸引了多所职业学校学生选学,也吸引了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邢台医学院、衢州学院等本科高校学生选学,有效发挥了课程的辐射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惠及更多学生,教育部要求本次入选的课程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并向社会免费提供不少于5年的教学服务。“下一步,国家平台将持续在‘智’上发力,通过课程AI伴学、技能图谱、多样化AI教学工具等,使在线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运营负责人曹喆表示。

据悉,本次入选的课程还注重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做到“门门有思政”,用故事讲道理、用案例打动学生。

“这次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明显的提升。”上海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指委主任委员滕跃民表示,“广大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精心研究和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他们将爱国主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后,这些课程将发挥示范辐射效应,也将在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王轩尧)

04

职教“金课”如何助力技能人才培养

今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打造的“高聚物生产技术”课,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能在线上学习。这门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开放的精品课,受到广大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其中来自西部职业学校的选课学生数量占比超过20%。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914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这些课程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开放和共享,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914门课程有何特点?体现了哪些遴选标准?为职业教育“金课”建设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进行了采访。

课程适用性进一步提升

这次遴选的914门课程中,超过60%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课程的适用性进一步提升,以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以先进制造业为例,焊接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品类,在焊接流程高度标准化的行业,替代了大部分人工焊接。这一行业发展现状在遴选的课程中已有体现。比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焊接机器人操作基础”就是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课程围绕装备制造企业机器人焊接技能人才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轨迹示教、编程、焊接等能力。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不断加速,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新”,及时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要。

例如,围绕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机钣金成形技术”课程就将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大型蒙皮拉伸成形等8项国产大飞机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

走向世界舞台,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因此,国际化也是本次课程遴选的关键词之一。入选课程中有60余门已在国(境)外应用,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多个大中型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比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铁变电所运行与维护”课程就助力中航国际、中国中铁等企业“走出去”,在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等项目的本土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技能大师深度参与

让学生“坐得下来、学得进去”,让教师有“新的触动、新的感悟”,一直是入选课程教师沈民权的课程建设目标。本次遴选中,他主持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获得了高度认可,这门课程由20余所学校、5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将课程建设成为优质资源集合高地。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学校教师参与,更需要行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鼎力支持。

全国劳动模范、电力领域专家孙亮深度参与了淄博职业学院“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建设。他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编写教案、开发项目、制作资源,并担任多个模块的主讲。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苏扇工艺与鉴赏”课程,讲授竹折扇传统工艺的是来自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像这样有行业技能大师深度参与建设的课程,本次有近150门。

据悉,本次入选的课程教师团队扎根教学一线,潜心钻研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高超卓越的专业水平、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持续建设优质课程,让学生受教、受惠、受益。

精准服务学生需求

“我非常喜欢‘网店运营管理’这门课,通过这门课,我掌握了网店基础操作、网店装修、网店客户服务等技能,具备了独立开设和运营网店的能力。”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张蕊说。

“网店运营管理”课程是本次入选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以农产品为载体,通过真实的情景、丰富的项目和案例,使张蕊用课程所学技能成功帮助1200余名农民提升销售技能、拓宽销路、实现增收。

据悉,本次入选的914门课程,每个学期有近600万人次选课上课。课程建设如何更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兴趣、服务学生学习需求,实现精准教学,是本次遴选的关注重点。

57所学校选用、活跃用户90%、配套教材印数5万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个人理财规划”课程这一系列数据十分亮眼。这门课程不但吸引了多所职业学校选学,更吸引了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邢台医学院、衢州学院等本科高校选学,有效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这些成果显示,入选课程真正做到了“走在前,作示范”。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惠及更多学生,教育部要求本次入选的课程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并向社会免费提供不少于5年的教学服务。

“平台为基、课为楼,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与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相伴而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运营负责人曹喆表示,下一步,国家平台将持续在“智”上发力,通过课程人工智能伴学、技能图谱、多样化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等,使在线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

用故事讲道理、用案例打动学生,本次入选的课程做到了“门门有思政”,优秀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入脑入心。

破茧、崛起、赶超、领航,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文化”课程的教学思路。从设计“国车”新起点到开启“国品”新征程,从闯出“绿色”新道路到开创“智车”新纪元,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巧妙融合,让其不仅仅是专业课程,更是一堂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创新的“大思政课”。

“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水旱灾害斗争中,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水利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防洪抢险”课程主持人晏成明介绍,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从真实抢险案例中感受防洪抢险从古老技术到智慧升级,致敬水利人,传承新时代水利精神,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共融共通。

“这次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明显的提升。”上海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指委主任委员滕跃民表示,今后这些课程将在“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欧媚)

05

就读职校,不再只为谋取“饭碗”

山西多所职业高等院校通过独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职校生心中种下“职业规划+技能意识”的种子,加速未来工匠的成长。

每逢周四,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副教授刘士燕都会开设一堂“共享课”。

把螺贝精细打磨成薄片,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不同形状,一点一点地嵌入漆面之中……在刘士燕指导下,该校设备工程学院学生杨毅手工制作了一个精美的纸巾架,在探寻传统工艺之美的同时,点燃了心中的工匠情怀。

山西各类职业高等院校通过“职业教育+工匠文化”,在职校生心中种下“职业规划+技能意识”的种子,不少院校像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一样,有着独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

为曾经的自己指路

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上,23岁的苗鋆获得了焊工决赛第八名。近段时间,苗鋆参加了山西省总工会、省教育厅联合开展的“国赛”优胜选手巡回宣讲活动,走进职业院校,讲述自己从中考失利后茫然无措,到无奈就读太原市粮食技工学校,再到通过技能比赛找回自信的点点滴滴。他感慨地说:“站上职业高等院校的讲台,仿佛为曾经的自己指路。”

近年来,山西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大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推动职业高等院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切实加强职校生职业认同和技能认同教育,推动他们由被动无奈入学到主动自主选择,最终走上技能改变人生、实现梦想之路。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月都会邀请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走进学校,通过作主题报告、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讲述成长故事,分享求学成长经历。

“我们建设既有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又有高质量人文、思政教育引导的‘匠心工坊’,举办工匠文化活动月、编演工匠成长剧等系列活动,建立了工匠榜样文化园,讲述生动的工匠故事。”据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社团传、导师帮、师傅带、大赛练”四层级优秀工匠培养,学校大量优秀毕业生就职于航天航空企业及科研院所,其中有1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创新+大赛”加速未来工匠成长

走进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多维创”工作室,记者了解到,以多旋翼无人机为载体,搭配不同效果的自研模块,从而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无人机应用,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中摘得两项铜奖;实施智在“臂”得·智能机械臂赋能现代智能制造项目,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获特等奖。

据介绍,这是一支跨系部、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采用“师带生”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探索一条培养高职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

成立6年来,“多维创”工作室坚持“享受智能制造技术带来的乐趣,玩转能力、提高本领、感受智造,为大学生活增添不可磨灭的色彩”的宗旨,从“我想创新、我要学习、我能实现”的角度出发,以课题申报、创新设计、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累计带动二十余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多项创新成果已应用于企业生产一线。

这是山西职业院校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围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山西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大批“未来工匠”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拓视野、创新思维、锤炼技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据了解,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山西有88所中、高职学校933名选手参加130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奖11项、银奖33项、铜奖66项,取得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赛制以来的最好成绩。

人才培养对接市场需求

“在自家企业上大学”的山西鹏飞集团48名职工拿到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全日制专科教育毕业证书。这些学员中,有的已成为工段长、车间主任,还有人已当了厂长。

近年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采取“送教进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山西鹏飞集团、山西晋南钢铁集团、山西离柳焦煤集团等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在校企共建双主体育人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共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

为了完成从产业工人到职业院校教师的转变,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教师郭海青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所带的学生中,有1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有4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郭海青看来,职业教育办学的好与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与低对扭转偏见至关重要,而产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山西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快速响应人才需求,促进专业结构精准对接产业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目前,已成立10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冲击国家级和8个重点支持的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38个服务区域产业的省级特色产业学院。

今年,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与灵石亨泰荣和金属压铸件有限公司建立“厂中校”,开办订单班。目前,该校有30余名学生分布在各个作业工段实习,每名学生由课长、组长、老技工等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由于这些学生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很快就满足了工作岗位需求,“厂中校”也成了企业用工的“稳定器”。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是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张鹏富认为,只有大力推广“适合即最佳”的教育理念,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做出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各行各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这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吸引力以及社会认可度。

(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地方热点

01

云南:聚焦“三个定位”

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云南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坚持“建体系、调结构、提质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加强系统谋划部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部省协同。教育部将云南省纳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与云南省政府联合印发《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教育部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等9个方面给予云南省支持,云南省承担实施职业教育提质效建设工程、推进“职教高考”改革等16项重点任务。二是强化整省推进。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职业教育强省的步骤和路径。制定《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00所优质职业学校、100个优质专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低于100万人次,基本实现全省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职普技”横向融通、州市区域融合。三是开展专项行动。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建立“季调度、半年督导、年度‘回头看’”工作机制,重点抓好达标工程、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等工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现场推进会,部署推进中职学校提级管理、普职同步招生、专业设置控撤限增、教师聘用向企聘师、绩效工资比例分配、学段贯通扩大规模等方面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由试点向示范转变。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一是优化职教布局结构。对接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滇南等6个区域布局17个职教园区(中心),基本形成以州(市)职教园区(中心)为平台、高职学校为引领、中职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布局。2023-2024年,新增9所高职院校,实现高等教育16个州(市)全覆盖。二是拓宽成长成才通道。遴选部分优质中、高职学校的优质专业与本科学校开展衔接贯通培养试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现“中高本”纵向贯通。在85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探索开展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同步招生录取及联合培养,现有综合高中在读学生3.1万人。在昭通、玉溪等地探索以合并、托管、联合办学或集团化办学等方式由州(市)一级整合管理县级同类中职学校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办学。三是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实施职业教育兴边富民计划,以县级职中为基础,按照“政府+企业+高职学校+县级职中”模式,打造武定乡村振兴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等乡村振兴品牌,引导优质职教资源下沉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兜底招生政策,探索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实施乡村振兴专项招生计划、沪滇协作中职招生计划,近三年累计招收脱贫家庭学生3万余人。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动“两翼”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园区牵头、企业学校双主体”运行机制,支持昆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支持昆明、曲靖、楚雄等州(市)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打造4个具有特色优势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紧密对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在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探索实施产业工人“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办“新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深度衔接。目前已成立产业学院61个,遴选163家企业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131所学校、1500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在学学徒7万余人。三是深化“五金”建设。聚焦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实习实训建设,重点在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能源、大健康产业领域建设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遴选建设90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8个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4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建设100门省级规划教材,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质量。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一是开展涉外合作办学。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以“双高计划”建设职业院校为主阵地,在境外举办24个办学机构和项目,90%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培养各类人才5000余人,涌现出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项目。二是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积极服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职业教育品牌,全省职业院校有31个专业接收国(境)外留学生1896人,62个课程标准、19个专业教学标准和8门教材被国(境)外采用。围绕农业、机电、交通等行业开展“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连续6届举办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加强区域教育互学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云南民族大学牵头成立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在边境地区和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四国建有16个培训基地,吸纳63家政校企成员单位加入,为湄公河流域国家提供6万余人次的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推动“职教出海”。

02

浙江:杭州中职教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变革育人模式 优化团队建设

近年来,杭州中职教育一直坚持走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类型教育办学定位,创新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中职教育区域教改的杭州样本。随着杭州市第七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杭州中职教育主动变革育人模式、优化师资团队的探索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期。

创新推进产教融合

12月5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两会服务保障志愿者选拔会”来到了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酒店专业部。面对难得的实践机会,该校航空服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两个专业高三年级符合报名资格的所有学生都递交了申请。他们聚集在报告厅,穿戴整齐、面带微笑,拿出最佳状态迎接面试。省人民大会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每年两会前,他们都会来旅游职校选拔服务人员,“该校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过硬,我们用得很放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旅游职校学生的身影出现在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的大型赛事展会上,这是该校创新推进“赛会引擎”育人模式的成果。成功举办G20峰会与亚运会之后,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已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基于此,旅游职校于2019年提出“标准对接、平台衔接、机制衔接”的国际化文旅匠才培养目标,倡导“将专业办到赛会产业链”理念,统整课堂、竞赛与服务三大平台,在新增会展、康养、茶艺等6个专业(方向)以及“国博”订单班之外,联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共建国际赛会育人联盟,将G20峰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会的服务标准融入学校育人标准,配套形成课程项目体系与评价量规。

与旅游职校放眼全球、加快国际化文旅匠才培养脚步不同,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将人才培养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上。学校所处的西湖区转塘镇是龙井茶乡,茶文化产业及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早在2007年,西湖职高就以龙坞3号茶楼的扶助项目为起点,针对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开始探索育训融合的一体化乡村人才培养之路。

茶乡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产业小规模、低成本的经营模式,需要一人多岗。针对这一特点,学校整合中职生的培养内容与乡企人员的培训内容,从技能提升、产品研发创新、品牌建设运营三方面出发,定制乡村人才成长的育训菜单,在相应专业开设乡村特色菜式的改良与孵化、电商平台基本操作与运营、民宿软装设计、乡村研学方案设计与开发、乡村小微企业文化品牌提炼与运营等课程。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茶博会、开茶节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和志愿服务,在旅游旺季进入农家乐和民宿实践,通过真实场景里的沉浸式体验,将课堂所学内化为个人技能。

前不久,该校收到茶乡企业的“求助”:大型团队前来研学,急需茶艺展示及茶文化讲解专业人员若干。学校立即响应,派出茶艺与茶营销专业高三年级学生。带领研学团成员体验采茶、炒茶,讲述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展示宋韵点茶技艺……西湖职高学子专业大方的表现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赢得了游客的好评连连。

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基于千年农耕文化培养“乡村运营师”,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以“校院孪生体”培养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根植快递之乡培育“智慧大物流”人才……结合区域优势,杭州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条充满特色的阳关大道。

思政引领专业学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学校旁边的这条大运河,就是保护我们的血脉。”走进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水环境监测”课的课堂,教师正以身边的大运河为例,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引入课程主题……

作为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先行校,该校依托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将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有机融入环保专业课程,贯穿于各年段的教学中,以思政引领专业建设。学校从基础、提升、拓展3个层级,搭建起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实施框架,构建起“青·绿”三层立体思政育人矩阵,培育学生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相关负责人杨鸿飞介绍,基础层级是“学”,涵盖3个年级的思政一体化课程,“‘水环境监测’就是典型的一门课”;提升层级是“用”,指向技能、赛证、志愿服务等,“比如,学生一直积极探索绿色校园的建设,就废纸废书再利用、雨水再利用、土壤环境检测、校园景观池水质改善等方面提过不少方案,学校根据可行性逐一去落实”;拓展层级是“创”,要求学生在跨学科的生态文明相关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打造“一技能、一产品、一服务”系列作品。

学校的“绿之翼”社团闻名遐迩。自2000年起,社团每周末都会在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段开展巡河护河活动,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填写巡河日记,二十四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社团的巡河护河工作充满“黑科技”,不仅有无人机航拍巡视,在检测水质时,成员只要拿出一个小小的试剂盒,就能测出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而在过去,社团成员需要将水样带回学校实验室检测。为了使检测更便捷,该校创新研发出便携的亚硝酸盐试剂盒,这就是“一技能、一产品、一服务”的“最佳代言人”。

中策职校以思政引领育人实践是杭州中职教育人秉持“大思政”理念,全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区域创新探索的一个缩影。从“人文寻根”“实践课业”到“城乡行走”,杭州中职思政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与时俱进推行实践教学,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形成了真看、实感、深悟的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样态,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进、享得到。

可以看到,杭州中职学校的思政课已经实现“破学科壁垒”,从单科融合走向跨学科实践,构建起“思政+专业浸润”“思政+史地同构”“思政+时事涵养”等“思政+”融通类课程。杭州中职学校的思政课也实现了“破学程围墙”,统筹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等各类课堂,从“在座位学”走向“在现场学”,构造“场域+”浸润型课堂。具象化的学习内容、动态化的育人方式、能效化的评价机制,润物无声地激活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促进学生发展。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非常满意或满意,84.7%的学生认为将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与社会实践共生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体验和应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并有89.2%的学生支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思政课实效。

优化升级教师队伍

10月底,好消息从广州传来。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职组旅游赛道(酒店服务赛项)中,旅游职校和中策职校两支参赛队伍获得金奖,其中旅游职校参赛队更是夺得该赛项的金奖第一名,并成功获得参加排位赛的资格。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杭州中职旅游专业教研团队创新采用蜂巢式团队建设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的探索。“中高企一体化课改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直致力于优质师资团队培育模式的探索。”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应继慧表示,当下,旅游业态已经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向满足高层次需求转变,旅游业的岗位和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由于教师发展内驱力不足,加上培训力量较为分散、培训项目不够精准、培训机制不够灵活,使得中职旅游专业师资团队跟不上旅游业态发展,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杭州市教科院牵头组成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会,应用“蜂群效应”社会组织管理理念,通过“引蜂”行动、“育蜂”培优、“聚蜂”筑巢,探索出蜂巢式区域教师团队培育模式。

研究会引入行家名匠和高职教师,围绕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突破教师来源、年龄、专长和任务分工等界限,广泛吸纳各校有想法、有活力的骨干教师加入,形成名师培养团、科研引领团、竞赛提升团、质量评价团、国际服务团和信息化教学团等不同分工的“蜂群”,以名师培养团为切入点,带动其他“蜂群”共同实施“主持一个课题、开设一个讲座或公开课、开发一个教学资源、对接一个企业、指导一个竞赛、培育一个新秀”的“6个一”工程。“蜂群”团队为成员提供多维协助的工作空间和多层支持的资源,团队内的每只“蜜蜂”都有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项目参与,同时又能够通过团建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成长。

中策职校教师徐桐负责的是英语教研团队,“年轻,有创意”是她眼中的团队气质,“无论是课堂实践还是学生竞赛,我们都想做得不一样”。从2022年用英语讲杭州故事比赛,到2023年用英语讲茶故事比赛,再到今年的City Walk路线设计与推介赛项,以及创新推出全市专业英语合格水平测试岗位沉浸式口试,该团队接轨行业需求,精准定位杭州国际旅游名城,在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维度深耕,通过一系列既考验英语能力又充满趣味性的跨学科融通任务,全方位提升杭州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英语水平。

“我负责信息化教学团,团队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各校的市级研讨课。”旅游职校教师许静说,每次推出研讨课前,都要进行“教师备课—教研组磨课—名师团队助课”三级备课,开课后要开展主题式说课、评课,自己对此“万万不敢懈怠”,“与开课教师研讨碰撞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次同课异构,推动自我教学的反思,也会打破我的思维定式”。正是通过蜂巢式团队的培养,许静成功晋升正高级教师,这也是蜂巢式团队正高级教师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在12月公示的浙江省中职学校正高级教师名单中,又一名旅游专业教师榜上有名,使得杭州中职该专业的正高级教师人数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3年来,蜂巢式团队共举办50多场活动,形成1个市级优质教学成果、1个省规划课题立项、2个省典型案例成果,实现了从“教研单向输入、区域各自为政、服务教师个体”转向“多向流动教研、全市携手共育、服务群体成长”的师资培育新形态。现在,这个“蜂巢”还带来了更大的裂变效应。产教融合式“蜂巢”、职普融通式“蜂巢”、双金育人式“蜂巢”等各类特色蜂巢式团队在杭州中职学校涌现,各校结合校情,谋愿景、定目标、组团队、探机制,不断赋能区域中职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

03

福建:职业教育改革 福建有“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福建省教育厅2024年工作要点也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列为2024年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福建在职业教育领域动作频频,加快推进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 职普融通改革稳步推进

全省现有高职院校50所,高职专业布点总数1654个、其中理工农医相关专业布点占比57.92%;中职学校167所,中职专业布点总数2432个。高职院校在校生从2012年的29.4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53万人,增长80.2%,现有中高职在校生突破100万人。

职普融通试点,是一种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4月,入选全国职教高地试点的厦门市选定2所中职学校和3所普通高中学校,在省内率先试点职普融通。从支持厦门等地试点,到鼓励申报综合高中特色示范项目,再到全省试点开展综合高中班,我省职普融通改革稳步推进。

福建现有49所中职学校、37所普通高中独立或合作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实际招生8395人。2024年14所本科院校面向中职生招生2600人、同比增长30%,中职升学率从2019年的42.8%增长到2024年的80.3%。

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 贯通成长通道

本学期开学初福建省邮电学校24级计算机(本)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往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参加2024年中职本科“3+4”贯通培育试点项目中职新生校园交流活动。

在参加交流活动中,同学们感受了大学的学习氛围,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福建省邮电学校24级计算机(本)班学生吴雨鸿同学表示,自己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满怀无限憧憬,一定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今年福建开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试点工作,3所本科高校和10所中职学校开展试点。试点专业主要选择对应福建“四大经济”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报考“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的学生,通过中考招生进入试点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经转段考试合格,转入对口的试点本科院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试点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系统培养专业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本科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深度融合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最大特色。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了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遴选结果,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申报的案例“创产教融合新范式,育数智财经新质人才——重塑业财数创四商融合能力,构建‘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入选典型案例。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新道科技合作,共建用友新道数智财经产业学院,整合校企资源,推动供给侧改革,重塑业财数创四商融合能力。该学院通过共建特色专业、实战课程、双师团队等,建设了开放型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的财经人才。

校企共建的数智财经产业学院聚焦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两大专业,深度融入用友生态,对接区域企业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学校结合业商、财商、数商、创商的“四商”人才能力培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十条措施》,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培育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3个、产业学院试点项目129个,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

福建推进“一体两翼”,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一体”,即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两翼”建设上,福建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遴选建设12个由产业园区主导的市域产教联合体。组织职业院校成立现代港口物流、数字工业、新能源汽车等7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目前,共有24家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两翼”,校企双方通过推行“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