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发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占全国人口的21.1%,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从深度老龄化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银发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占全国人口的21.1%,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从深度老龄化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营养与健康问题于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中国老年营养不良疾病的经济负担高达841.4亿元,老年人临床治疗费用中,10%由营养不良直接消耗。在日前举办的达能营养中心第26届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近400位营养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营养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指出,虽然老年营养改善任重道远,但健康老龄化霞光已现。
“吃饭香”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一大福气,只是,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吃得香了,对很多老年人而言,有没有胃口吃、吃不吃得下都还是问题。
首先是牙齿缺失和唾液分泌减少,即口腔食物加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减弱或出现障碍,影响正常摄入各类食物。我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5—74岁老年群体缺牙率高达86%,接近9%的老年人牙齿完全缺失,其中约40%的老年人未修复脱落的牙齿。“我们在农村发现,很多老人一口牙都没了,也不去修复。”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马爱国说,膳食营养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生存的重要因素,“天天不是大米粥就是小米粥,甚至饼干泡点开水就是一餐饭,健康状况可想而知。”
其次是味觉减退——较之年轻人,老年人的咸、甜、苦、酸4种味觉分别下降了4.61倍、5.00倍、5.12倍和2.64倍,食欲很受影响。
即便吃下去了,老年人还面临膳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利用难这一大问题。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是“消化不良的高危人群”,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健凤指出,消化不良可引发如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微量元素缺乏、骨密度降低等营养不良相关事件。
而老年人营养健康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共病(同一个体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健康问题)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2016年上海地区中老年体检人群慢性病及共病流行病学分析显示,85.82%的人患有至少1种慢性病,51.62%的人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同年,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共病及老年综合征的调查分析显示,85.6%的人患有1种以上慢性病,57.0%的人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29.1%的人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共病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也是老年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齐海梅表示,“共病是健康老龄化的突出问题。”
“老年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复杂多样,形势严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营养室主任张坚说,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肥胖、肌肉衰减、老年衰弱等重大慢性疾病与综合征的危害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贫血、体重过低、蛋白质及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及失衡的营养不良问题日益严重。“营养不良不仅仅是一个现象,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他说,根据最新的文献,美国老年人营养不良病死率从2013年开始快速上升,特别是85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积极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及标准,着力推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工作;同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助于将老年人营养服务整合进入国家大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为社区老龄人口提供营养服务的效率,从而惠及更加广泛的老年群体。“营养不良的老年人,由于自身缺乏明确的感受,很少会因此而去就医。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建立老年人营养监测制度,及时发现营养不良问题和危险因素。这让我们能够深入社区,对高危人群进行跟踪,更有针对性地提供营养服务。”张坚说,在当前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更多使用智慧技术,可极大提升老年人营养管理效率,“这是我很有信心的一条路径。”
“政府已经把老龄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达能营养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指出,通过营养干预改善老年健康状况,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在国家政策号召之下,全国营养学界对老年营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老年人能量与蛋白质等关键宏量、微量营养素需要量,老年人营养不良筛查评估,营养与身心功能维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肌骨稳健,才能行动无忧。”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主任范永前教授指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老大难”,给老年人造成了很大的临床风险,“驼着背,低着头,听力、视线受损,容易被人撞,也容易摔倒;同时,驼背必然带来膝关节的屈曲,走每一步都非常耗能。”
除了骨科手术治疗外,适当的营养干预可有效减缓与年龄相关的骨骼退化、关节疾病。范永前表示:“维生素D和钙的联合摄入对骨骼矿化及骨密度至关重要;n-3脂肪酸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关节疼痛与僵硬;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多酚通过减缓氧化应激,来维护骨关节健康;微量元素如锌和硒对骨骼健康的作用也逐渐得到认可。”不仅如此,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等健康膳食模式,也被证明可改善老年人骨骼与关节健康。“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范永前说。
肌少症是影响老年人行动力的另一只“拦路虎”。这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和力量减少相关的疾病,具有隐匿性、缓慢性、发病率高且渐行加重的特点,患者往往手无缚鸡之力、行走缓慢、站起困难,对健康造成广泛严重的损害,增加医疗卫生和社会负担。以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老年社区肌少症筛查工作的上海为例,65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风险30%以上,高龄老年重度肌少症占65.8%。
肌少症目前仍然是一个持续演进的概念,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没有有效药物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因此,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肌少症可防可治可逆转,”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主任孙建琴教授强调,“而营养+运动干预是肌少症防治两大法宝。”孙建琴介绍,“通过科学配方精准补充肌肉需要的特定营养素,比如乳清蛋白、维生素D、n-3等,可以为肌肉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
孙建琴表示,团队2023年做了一个关于肌肉靶向口服营养补充(MT-ONS)+运动康复干预老年肌少症的RCT研究,每天为肌少症患者补充分离乳清蛋白20克、CaHMB1克、维生素D3400IU;每周至少2次抗阻+有氧训练,每次20分钟,由专业康复师/医师指导进行。“经过12周干预,这些老年肌少症患者的肌肉力量、质量还有身体的功能,都有显著改善,同时维生素D3水平提高,这一干预方法的安全性也很好,不损害肝肾功能,不影响血脂血糖代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人体血清中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类弱诱导细胞凋亡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可显著增加肌少症风险。在肌纤维萎缩及肌纤维数量减少的同时,常伴随脂肪组织由皮下向肌肉和内脏的转移,导致肌肉组织间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浸润,并进一步导致肌细胞的脂肪变性,造成肌肉功能的降低。脂质及其衍生物在肌肉细胞内和肌肉细胞间持续累积,会大量分泌促炎细胞因子,提升慢性炎症水平。于康介绍:“我们由此提出‘代谢老化循环’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肌少症营养诊疗路径。开展以营养和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肌少症群体的肌肉状况和临床结局,提高其生活质量。”
与肢体的衰老残障相比,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在内的老年痴呆症,疾病负担更大,因为它不仅使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可以摧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有统计表明,在负责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中,八成以上的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
AD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医师严峰说,AD是长寿的“副产品”,一般认为,每增加5岁,该疾病的患病率就会增加一倍,“它是老龄化进程中的危机事件,也是长寿带来的终极难题之一。”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蒋与刚表示,近年来,聚焦Aβ、tau蛋白和神经炎症等机制的AD药物研发屡遭失败,而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关联逐渐清晰,成为AD防治的“新靶标”。肠道菌群影响AD有3条主要途径,免疫、内分泌和代谢。蒋与刚表示:“有关AD和肠道菌群的关系有一系列的益生菌干预实验进行佐证——AD患者每天摄入含有嗜酸乳杆菌等的牛奶,在认知功能障碍测试当中的得分明显提高,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补充短双歧杆菌,可以提高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这些人群干预的结果令人鼓舞。”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分会牵头编写并于2022年发布的《维护老年认知功能营养专家共识》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其中第11条为:补充益生菌可改善MCI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营养干预能否通过与肠道菌群互作,调节肠—脑轴与炎症免疫反应,进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蒋与刚介绍说,亚麻木酚素(SDG)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我国西北农林科大刘志刚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SDG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肠二醇与肠内酯,抑制了脑Aβ沉积,改善了雌鼠A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而我们的研究显示,富含多酚的蓝莓桑葚提取物,能够改变老年小鼠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代谢物,抑制神经元丢失,减少脑和肠道中IL-6和TNF-α水平,升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水平,有助于抑制大脑和肠道的慢性炎症,减轻认知障碍。”
“虽然看到了曙光,但因果关系还远远不够,要对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功能性验证,阐明因果关系;此外,大量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动物模型阶段,由于啮齿类动物具有食粪性,将其实验结果外推到人时需谨慎。”蒋与刚强调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当着重于鉴定A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肠道菌群标志物,研发菌群—肠—脑轴的多器官芯片平台(包括肠道菌群、肠上皮、免疫系统、血脑屏障和大脑芯片),完善肠道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制定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策略,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个角度是应用AI、多组学、粪菌移植等技术,深入探究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新机制,进一步探究膳食营养干预如何通过肠—脑轴的干预来改善认知功能。
(刘艳芳)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