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5届高三12月联合检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等

B站影视 2025-01-03 06:31 3

摘要: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耶。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嗜①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火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能久乎?”允悔欲止而不及,岂遂死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材料二:

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动者困穷而止愚而欲与人家国神人之大则人怒神侗而必杀其躯。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汉之宗社岌岌矣,诸庙之血食将斩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将斩,讳先祖之恶而扬其美,以昭积功累仁之允为元后②也,犹恐虚名之无补。乃亟取和帝之凉德不足称宗者而播扬之,是使奸雄得据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天下者,而汉亡宜矣。此则人怨神恫,陷大恶而不遣③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岂但愚而已哉?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则灵帝亦可宗矣。邕盖欲修怨④于灵帝,而窒其称宗之路,邕于是而无君之心均于董卓,王允诛之,不亦宜乎。董卓曰:“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邕固曰“刘氏之祖考不足复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虽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则亦愚而已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献帝》)

材料三: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选自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①蔡邕,字伯嘴;②允为元后,确实可做天子;③這,huàn,逃,避;④修怨,报宿怨。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愚而寡A所言动者B困穷C而止D愚而欲与人E家国F神人之大G则人怒H神恫而必杀其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矜,同情,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义相同。

B.其,大概,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字意义相同。

C.君,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

D.豫,预备,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无意中表露出对董卓被杀的叹息,王允因此将他交给廷尉治罪,虽有多人伸出援手,但蔡邕最终还是死于狱中。

B.蔡邕在汉朝政权混乱之时建议剥夺几任皇帝的庙号,恢复三代时的典礼,王夫之认为这是他在炫耀自己的学术。

C.王夫之认为蔡邕是愚蠢的;李贽与当时人们的观点相左,他认为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蔡邕是君子。

D.同为史论散文,王夫之的文章逻辑严密,从多方面评议蔡邕;李贽的文章则有感而发,借评议蔡邕,讽刺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4分)

(2)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4分)

14.李贽认为“蔡邕哭董卓,事有足录”,请根据材料一、二阐释这种观点的理由。(5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BDG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原句意为“愚蠢而很少发言和付诸行动的人,最多落得困窘潦倒;愚蠢而想要参与别人国神人的大事的人,则必将导致天怒人怨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1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两者不相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豫”本指“帝王秋天出巡”,此处译为“出游,游乐”。

1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李贽与当时人们的观点相左”错,由原文“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可知,李贽并不否认时人观点。

13.[参考译文]

(1)蔡邕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逃亡,是灵帝造成的。

(2)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蔡邕以哭泣报答他,因此被残杀,是不过分的。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髡钳”活用为动词,“亡命”“然”各1分,句意1分。

(2)“诚”“报”“过”各1分,句意1分。

14.

①多次提拔重用,官职升迁快。(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②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

③蔡邕此时的无君之心与董卓是一样的

④董卓和蔡邕对刘氏的感情是一致的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任意三点给5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崩(驾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名气大),辟(征召)之。称疾不就(就职)。卓大怒,又切(急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被,受)敬重。举高第(考核官吏成绩优等),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升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遍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做客),不意(无意中)言之而叹,有动于色(神色,表情)。允勃然叱(斥责)之,即收(逮捕)付廷尉治耶。邕陈(上疏)辞谢,乞黥首刖足(刺面砍脚),继成(修成)汉史。士大夫多矜(同情)救之,不能得。太尉驰(骑马)往谓允曰:“伯嗜旷世逸才,多识(熟悉)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典籍)。且忠孝素(一向)著,所坐(犯罪)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恐怕……吧)?”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楷模)也,制作(写出的史著),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岂)能久乎?”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于是)死狱中,年六十一。

材料二:

蔡邕之愚,不亡(使……亡)身而不止(停)。愚而寡(少)所言动(说话行动)者,困穷(困窘潦倒)而止;愚而欲与人家国神人之大(大事),则人怒神恫(恐惧)而必杀其躯。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此何时也?帝后(太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诛杀),劫(劫持)帝而迁(指西迁),宗庙烧,陵寝发(被发掘),人民骈死(双双死于)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剥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兴,此处相当于恢复)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相当于不绝如缕,意指形势危急),从容而自炫(炫耀)其学术,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汉之宗社岌岌(岌岌可危)矣,诸庙之血食(指祭祀)将斩(断)矣。夫苟痛(痛心)其血食之将斩,讳(隐讳)先祖之恶而扬(宣扬)其美,以昭(昭示)积功累仁之允(确实,果真)为元后(天子)也,犹恐(还担心)虚名之无补。乃亟(赶快,迅速)取和帝之凉德不足称宗(对得起祖宗)者而播扬之,是使奸雄得据(根据)名以追咎(追究责任)曰:是皆不可以君(掌管)天下者,而汉亡宜(适宜)矣。此则人怨神恫,陷大恶而不遣(逃脱)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岂但愚而已哉?邕之髡钳(刑罚一种,剃去头发铁圈束颈)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则灵帝亦可宗(称宗)矣。邕盖(大概)欲修怨(结怨,报复)于灵帝,而豫(预备)窒(堵塞)其称宗之路,邕于是(在此时)而无君之心均(和……相同)于董卓,王允诛(杀)之,不亦宜乎。董卓曰:“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留)。”邕固(原本)曰“刘氏之祖考(先祖)不足复尊(尊崇)”。其情(情感)一(相同)也。故曰:邕非但愚也。虽然(即使如此),神其(岂)可欺、神其可恫乎?则亦愚而已矣!

材料三:

今人俱以(认为)蔡邕哭董卓为非(错误),是论固(固然)正(正确,妥当)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值得记载),何也?士各为知己者死。设(假如)有人受恩桀纣(代指暴君),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代指明君)也,何可概论(一概而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报答)之,杀而残(残害)之,不为过也。犹胜(还是超过)今之势盛(势力强大)则借其余润,势衰(势力衰弱)则掉臂(意为转身)去(离开)之,甚至为操戈(拿起武器,指攻击),为下石(指落井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就职。董卓大怒,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代理祭酒一职,很受敬重。考核官吏成绩优等。补任侍御史,又转任持书御史,升为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蔡邕升任巴郡太守,后来又留在朝廷中担任侍中。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没有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对王允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称,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

材料二:

蔡邕的愚蠢,不到他身死之时就不能停止。愚蠢而很少发言和付诸行动的人,最多落得困窘潦倒;愚蠢而想要参与别人家国神人的大事的人,则必将导致天怒人怨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蔡邕应董卓征辟而历任重要官职,这是在什么时候?太后被弑杀,皇帝被废黜,大臣被诛杀,董卓劫持献帝西迁,宗庙被烧毁,陵寝被发掘,人民都死在原野上,蔡邕却建议剥夺孝和皇帝以后四任皇帝的庙号,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命悬一线的时候恢复三代时期的典礼,从容自得地炫耀自己的学术,这是何等愚蠢啊!

而且他还不仅仅是愚蠢。这时汉朝的宗庙社稷已经岌岌可危,诸庙的祭祀即将断绝。但凡是对汉朝历代宗庙的祭祀即将断绝这件事感到痛心,就会隐讳先祖的恶行而宣扬其美德,以向人们昭示其历代所积累的功德、仁义是确实可以做天子的,这样尚且害怕这些虚名无补于事。蔡邕却在此时迅速把和帝失德,不足以称宗的事情拿出来传播宣扬,这会使得奸雄得以据此来追究历代先帝的责任,声称他们都是不配做君王的人,而汉朝的灭亡是适宜的。这就是蔡邕惹得天怒人怨,使自己深陷大罪而难以逃脱的原因。

以情理来推断,蔡邕难道仅仅是愚蠢而已吗?蔡邕被处以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的刑罚,被迫逃命,是灵帝使他这样的。如果和帝及安帝、顺帝、桓帝四位皇帝可以称宗,则灵帝也可以称宗。蔡邕大概是想要报复灵帝,而预备堵塞他称宗的道路,蔡邕此时的无君之心与董卓是一样的,王允诛杀他,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董卓说:“(如果汉献帝)做帝王将会这样,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蔡邕本来也(相当于)说“刘氏的先祖不值得再受尊崇了”。他们两个对刘氏的感情是一致的。所以说,蔡邕不仅仅是愚蠢而已。即使如此,难道神可以被欺骗,可以被恫吓吗?那么(如此看来)他也不过是愚蠢罢了!

材料三:

现在的人们都认为蔡邕哭董卓是错误的,此论固然有理,然而“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为什么呢?士为知己者死,假如有人受恩于桀纣,在他人看来桀纣固然可恨,但在受恩者眼里对方就是尧舜,怎么能一概而论呢。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蔡邕以哭泣报答他,因此被残害,是不过分的。还胜过现在有些趋炎附势,见别人有权位名利,就设法去借风使船,一旦人家势衰就转身离去,更恶劣的还要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比较起来,蔡邕毕竟还是君子,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呢。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