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水文化普遍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承载着人类对水的伟大实践,以及水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既具体表现为人类围绕水这一载体开展的护水、治水、饮水、观水、用水等实践活动,也表现为水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作出的贡献,如水对个体生命健康、经济
李 童
中华水文化普遍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承载着人类对水的伟大实践,以及水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既具体表现为人类围绕水这一载体开展的护水、治水、饮水、观水、用水等实践活动,也表现为水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作出的贡献,如水对个体生命健康、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的促进作用。将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化学生对古人治水用水的哲学思考。
加强资源挖掘
推进创新传承
中华水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元。加强对中华水文化精神内涵、文化形态、价值表现、发展历程等的系统开发和汇总整合,应建设完善的中华水文化信息库,为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完整的水文化资源体系和价值体系,推动中华水文化的创新传承。
深挖与水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文化内涵、水利精神、治水思路等素材,包含各类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和精神类水文化遗产。如南水北调工程作为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益求精精神、工匠精神和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治理格局和治水思路等,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同时,充分利用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搭建水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为资源转换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奠定基础。
加强资源耦合
完善内容体系
将现有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中,实现水文化德育元素与思政内容之间的精准适配和优化整合,真正将水文化内容转变为可用的教育素材。因此,要重视内容建设,着力完善内容体系,落实好文化育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按照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有序穿插和内容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因此,在将中华水文化融入其中时,要注重选择一些涵盖思想观念和哲学审思相关的内容。将水文化中“上善若水”“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柔弱胜刚强”“处下”“以水论德”等思想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中华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于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修养。将中华水文化中蕴含的大禹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峡精神等融入其中,带领学生感悟治水前辈身上所表现出的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将自古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等价值理念以及与水利相关的制度法规、水利执法典型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使命意识和践行自觉。
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思政教师要主动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应用体验式、案例式、小组合作式、辩论式等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融入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创新内容呈现手段,采用优质教学案例、课件、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在线教育题库等,注重以故事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叙事策略和叙事风格引入水文化相关内容,拉近学生与水文化、思政内容的心理距离。注重开展网络教学,依托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共享资源库等开展在线互动、知识传递、理论传输等活动,在思政教学中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主体需求,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依托虚拟技术打造专属的仿真教学中心,引导学生沉浸式地从治水历程中感悟先辈的治水理念和治水精神;依托人工智能技术、3D技术、全息技术等打造水文化数字展馆,展陈与水文化相关的人物事迹,着力提升水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数字育人成效。注重常态化育人,依托水文化社团、南水北调纪念园、南水北调展览馆、主题知识竞赛、专题知识讲座、主题党建活动等,不断拓宽中华水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
〔作者:李童,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日报》(2025年01月03日 第7版:理论特刊)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