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衡量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类突发事件,不少家庭的应对能力仍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安全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谐带来潜在威胁。因此,提升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衡量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类突发事件,不少家庭的应对能力仍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安全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谐带来潜在威胁。因此,提升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个人成长、家庭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提升家庭能力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
一、家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现状
(一)安全知识技能不足,致使“疏忽大意”
一是对风险认知不足。家庭成员可能对各类潜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无法正确评估自身所处家庭环境的安全状况,缺乏预防和应对的意识。二是缺乏安全知识技能。家庭成员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常见的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正确判断和采取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三是忽视预警信号和警示信息。家庭成员可能对预警信号和相关警示信息可能不敏感,忽视或误解了重要的警示信息,可能无法及时采取行动,导致错过最佳时机。四是存在不良安全行为。部分家庭存在乱停乱放电动车、室内或飞线充电等习惯性违法行为;存在乱丢烟蒂、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明火、使用大功率电器等不安全行为。
(二)应急资源储备不足,或常“一放了之”
一是生活物资储备不足。当突发事件发生,例如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导致物流中断时,家庭成员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基本生活物资,导致生活困难。二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如防护服、口罩、手套、药品等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导致灾害或危险发生时,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急物资,从而无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三是应急装备储备不足。例如手电筒、无线收音机、破拆工具、灭火器、灭火毯、缓降器、应急包等,这些装备是处置前期突发事件的基本武器。四是盲目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存在盲目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导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并存在更新不及时、“一放了之”的现象。
(三)实践训练演练不足,往往“纸上谈兵”
一是参与意识和习惯未养成。家庭对于实践训练和应急演练的参与意识和习惯还不够,缺乏主动学习和参与的习惯,使得家庭成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行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二是缺乏实践训练和演练规划。实践训练和演练需要深入现场、长期培养,但部分家庭缺乏长期计划,使得家庭成员无法不断积累经验、强化技能和提高反应能力。三是模拟训练不足。突发事件事件往往无法进行真实模拟,而模拟培训、训练是提高家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缺乏逼真、全面、复杂的模拟培训与训练,导致家庭成员在真实场景中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四是缺乏综合演练。部分家庭应急演练过程中,缺乏综合考虑多种情境的综合演练。过于单一的演练导致家庭成员无法灵活应对复杂事件,限制了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安全设施基础薄弱,如临“四面受敌”
一是易燃材料复杂多样。部分家庭采用传统的砖木或砖混结构,耐火等级低,材料易老化,且室内物品大多是易燃物质;部分家庭院内、室内阳台厨房等码放木材、纸箱等可燃材料。二是安全施设不足。部分家庭消防水源缺乏,供水管网管径、压力难以满足要求,供水可靠性差,消防设施器材配置不足;家用电器、电气线路和燃气设备等设施长时间使用,缺乏及时维护和更新。三是消防通道堵塞。部分家庭违章建设及搭建,占用房前、房后和房顶等公共区域搭建简易建筑,随意堆放杂物堵塞疏散通道和疏散楼梯,封锁窗户等,导致安全疏散条件差。四是监测预警施设缺乏。部分家庭缺乏风险感知系统,如一键报警系统、火灾监测报警装置、老年人防护设施等。
二、提升家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安全教育,筑牢“安全基石”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组织体系。设立县级安委会工作专班聚拢资源、汇聚人才、凝聚精力,切实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具备连贯性与系统性,抽调组建由红十字会、医疗机构、消防队、应急队、120、相关专家等组成不少于20人的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家庭成员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渠道,开展线上安全知识教育活动。通过海报、手册、宣传栏、知识问答、专题讲座等线下形式进行培训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融入日常常规教育体系之中,考虑在体育课程教学及军训阶段有机穿插应急急救知识讲授与实操训练环节,让青少年于体育运动、军事训练场景下,潜移默化掌握应急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由公益基金组织牵头设立安全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招募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具体执行培训任务,再由当地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广泛动员家庭成员踊跃参与培训,由此构建起三方紧密协作、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资源储备,做到“随手可用”
一是引导基本物资储备。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评估应急资源的需求量和类型,制定配置标准,通过各种渠道向家庭成员宣传应急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自觉储备。家庭应常备包括食物、水、应急灯、电池、急救包、哨子、手电筒、备用手机电池等必需品,并且保证这些资源的储存地点便于取用。二是推广共享经济。发挥共享经济平台的作用,鼓励全社会共享应急资源,鼓励商业代储、协议储备。例如,在区域中心区域设立应急资源共享库等。三是建立村(社区)储备库。组织社区(村)居民共同储备应急资源,建立村(社区)应急储备库,并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四是定期更新储备库。由于应急资源的有效期限有限,对储备物资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其时效性和可用性。
(三)加强响应能力,确保“闻令而动”
一是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家庭应急预案,包括家庭成员的疏散路线,如何使用安全设备等信息,并定期更新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二是组织定期演练。家庭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包括火灾逃生、地震、洪水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战化训练和演练。不断增加演练的实操性和实战性,长期面向家庭成员传授应急知识和技能。三是保持通讯畅通。每个家庭有一个或多个可靠的紧急联系人,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帮助,确保家庭成员都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与外界联系。四是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通过设立奖项、表彰先进等激励措施,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应急实训和演习,树立典型榜样。在每次应急实训和演习后,对参与群众进行评估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
(四)加强基础设施,夯实“工作底板”
一是加大整改力度。分类推进安全基础设施整体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打通消防通道,完善市政水源,增设安防设施,拓宽应急通道等;对安全设施做好检测和维修,整治消除电线架空裸露、消防电气线路老化、线路过载发烫现象。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加装探测报警器、水喷淋灭火装置、灭火器、应急灯、防风窗户、一氧化碳探测器、应急广播、可燃气体探测器等基本设施。不断完善消火栓、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固房屋结构。根据常见的灾害类型,对房屋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安装防风窗户或风暴百叶窗,特别是在易受飓风或台风影响的地区。定期检查房屋墙壁,确保没有漏水或损坏的迹象。四是推动安全设施超前配置。通过修订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进一步规范细化逃生设施、预警预报设施、物联网设施等,不断提升智能化和本质安全水平。
(五)加强常态管理,时时“警钟长鸣”
一是开展家庭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计划,检查家中的电线、电器、燃气设备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二是发展家庭应急产品。通过政策引导,制定家庭应急产业标准规范和应急产品名录,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生产,积极推广符合区域特点的家庭应急产品。三是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据根家庭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如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随着家庭状况的变化,定期评估保险需求,并适时调整保险额度和覆盖范围。四是了解社区(村)资源。熟悉社区(村)内的应急设施和服务,如避难所、医疗点、志愿者组织等。积极参加社区(村)组织的志愿活动,与邻居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建立邻里互助机制。
来源:泰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