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模型行业怎么走?李彦宏这封信说清楚了

B站影视 2025-01-02 20:33 2

摘要:迈入下一个十年的百度,正在向世界递出一张人工智能的新名片。在这个强敌环伺的新世界中,创新、内卷、价格战时刻都在发生着,但百度始终尊重技术创新,不看重在短时间内创造大量营收,注重实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让技术发挥真正的价值。

1月1日,是百度成立25周年的日子。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出全员信表示,“25年来,我们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始终相信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

信中表明了对AI发展的期待,“虽然超级应用尚未出现,但AI的实际渗透率已经不低,并且将在2025年继续井喷式增长。”

迈入下一个十年的百度,正在向世界递出一张人工智能的新名片。在这个强敌环伺的新世界中,创新、内卷、价格战时刻都在发生着,但百度始终尊重技术创新,不看重在短时间内创造大量营收,注重实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让技术发挥真正的价值。

正如李彦宏所言,“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也意味着我们要冒更大的风险,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败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要不断试错,要知道哪一天方向走错了需要迅速调整方向,重新出发,甚至要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醒的认知,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毕竟不是每个公司都能讲出以二十年为周期的长故事。因为长周期,意味着风险和煎熬,也意味着有涨有落,有激进也有沉静思考。如今的百度坚信:在2023、2024种下的种子能够在2025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不断获得市场的验证和认可。

AI应用会井喷式增长

翻看这封全员信,不但回顾了百度创业历程,并着重强调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彦宏表示,2025年AI应用会井喷式增长。

为何会有此判断,关键在于在AI产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彦宏,看到了C端应用正在爆发,以及B端落地更加纵深。

纵观整个AI产业,应用层百花齐放,国内AI智能生产力工具在C端用户的广泛覆盖下,逐渐起势。根据分析机构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AI应用中有高达81%选择覆盖C端用户,而B端的用户覆盖率则只有50%。但值得注意的是,93%的B端应用已经开始收费,主要通过会员制订阅、按需付费等模式。而相较而言,43%的C端应用仍是免费向用户开发。

这表明,C端虽然用户基数庞大,但在盈利模式上依然显得相对薄弱。究其原因,由于C端用户需求并不明确,往往是供给激发需求对产品本身的体验要求较高,强调“易用性”,未来商业化潜力有待进一步被开发。

但2024年c端应用有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一些做AI应用的公司,尝试以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广告投流,来增加用户量。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投放烧钱战,像极了移动互联网早期,各个应用为争夺用户而烧钱推广,甚至直接补贴的玩法。只是,动辄上亿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换来用户长久的消费意愿,留存依旧是这些AI应用的未知数。

相比之下,AI重构后的百度文库,已经表现出超级C端应用的潜力。官方透露,文库有4000万付费用户,AI MAU已经达到7000万,AI DAU年同比增长了150%,付费率提升了60%,可以说是大模型To C最先实现商业化的应用之一,实现自我造血。

从付费量级来看,copilot给微软贡献了120亿美元营收,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付费用户规模大约在5000万量级。OpenAI每月付费用户约为1100万,主要是ChatGPT付费用户。如果从AI付费产品赛道来看,百度文库已经弯道超车,吸引了大批用户为文库的AI功能买单。

百度文库在智能生产力上的探索,成为其寻找商业化路径上的利器。例如在智能PPT市场上,不仅份额已超八成,还覆盖多样化的场景。在PC端推出的PPT专业布局,不仅仅是对PPT进行简单的美化和排版,而是根据用户需求,把信息通过类似战略屋、脉络图等更加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让PPT生成不仅内容丰富可信度高,而且更加美观和专业,满足各个类型用户的多种使用场景。

相对而言,B端应用的核心则在于场景落地,虽然早期主要集中在客服营销、知识助手与办公助手等方向,但现已逐步向更多垂直行业渗透,深入企业核心场景、创造价值。这一点,与C端用户追求的流量获取、新用户抢占形成鲜明对比。

在百度世界大会2024上,百度智能云宣布,超过六成的央企和大量民营企业正在联合该平台进行AI创新,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这充分体现出B端市场对AI技术落地的渴望。

显然,云+大模型正成为B端应用落地的最佳模式,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经在能源、电力、制造、金融、交通、政务、互联网、教育、电商等数十个行业、几百个场景中落地大模型应用。

以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为例,全新升级的“文生3D数字人视频”功能,能够提升电商、教育、文旅等行业的内容创作、营销推广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支出。

在金融行业,根据2024年1-11月份金融机构发起的大模型相关采购中标项目来看,百度以14个中标数量、3734.4万元中标金额排名第一。随着B端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百度智能云有望吸引更多企业的积极投入。

百度如何抓住“机会2025”

李彦宏在全员信中特别强调了“规模化应用”。他说,“只有规模化的应用才能让技术发挥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强调“规模化”,因为规模化意味着应用的用户基数大、成本更低,应用铺开得也会更快。

以我们高铁发展为例:我国高铁运营的里程数全世界第一,也就是说应用规模全球第一,这让我国的高铁技术迭代迅猛,技术傲视全球;同样,早期的光伏技术由于成本高昂,难以推广,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显著下降,光伏发电变得可用,而应用又会倒逼技术的新一轮迭代。

人工智能技术亦如此。在应用双手入泥的过程中,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令人咂舌,API的调用成本更居高不下,这就迫使百度等大模型厂商,不断迭代技术,并降低大模型应用的成本,这也是AI井喷式增长的前提。

实际上,2024年,百度在大模型相关技术上,就有很多突破。

例如,为了解决大模型文本生成的幻觉问题,催生了检索增强的生成技术RAG,而为了解决文生图的幻觉问题,百度则研发出了颠覆性的iRAG技术。

众所周知,AI文生图产品经常会犯常识性错误。如要求大模型生成一张天坛图片,但大模型给出的结果往往是一座四层形似天坛的图片,而天坛实际上只有三层。

在iRAG技术的加持下,文生图能力不仅不再犯诸如以上的“搞笑错误”,所生成的图片真实、无模型幻觉、准确性高。

在传统的应用开发模式下,构建一款AI应用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复杂的编码和繁琐的开发流程,往往使许多创新想法受限于技术门槛。为解决这一痛点,百度推出了无代码工具“秒哒”,其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应用,具备程序员的能力。

据官方介绍,“秒哒”具备无代码编程、多智能体协作和多工具调用三大特性,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应用的创建。这极大地降低了AI应用开发的门槛,不但会进一步加速智能体的爆发,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打造出数百万“超级有用”的应用。

可以看见,百度在应用上走得最远,这不仅能让百度筑起应用生态的高墙,也会驱使百度核心的模型能力不断加强。这也是为何在2025年的大模型竞争中,百度会更容易抓住机会。

熬得过万丈孤独,藏得下星辰大海

李彦宏在信中谈到,“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也意味着我们要冒更大的风险,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败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

诚然,前沿科技企业必然面对一系列风险,正如巴菲特曾多次公开表示,在投科技企业时会格外慎重,因为创新虽好但风险极大。

在百度航行的25年间,在技术投入上也曾交了不少学费,靠技术创新来做企业失败概率也会高于同行,但百度从未放弃,一直信仰技术创新,当然这也是一家科技企业所必然面对的。所以李彦宏说要“冒更大的风险”“要不断试错”,甚至是“走错了需要迅速调整方向,重新出发”。看得出,百度的技术战略25年来是一以贯之的。

AI产业更是如此,大模型像个熔炉,投入大量的人、时间、金钱、资源,换来AI的进步。令人焦虑的是,作为人类最前沿的未来产业,最后谁能跑通全部商业模式宣布胜出,谁也不敢断言。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敢闯无人区、不惧失败、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坚持到最后。对于百度而言,则是立足当下,利用好自身的技术基因,争取打好这场AI持久战。

好消息是,2025年对于百度而言将是“大模型之年”,据此前信息透露,百度将于2025年初发布新版文心大模型,下半年发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这可能是一个对标GPT5的版本。

可以看出,应用的创新正在驱动基础模型革新。在行进的过程中,百度积攒了大量来自B端和C端的客户需求,更知道该如何打磨好每一款大模型。李彦宏在信中强调:重大的技术突破,颠覆式的创新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他拿自动驾驶举例说,“没有数以亿计的运营公里数,无人驾驶就不可能比有人驾驶安全十倍”。

而只有规模足够大、跑的里程多,才能够遇到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创新,更是领先。

正如李彦宏所言,人工智能很像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这意味着它不是三五年就结束,不是一两年就出现“超级应用”的过程,它更像是三五十年对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非常彻底的重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大的投入,同时需要不断的传播这种火种。

而现在百度正积攒势能,勇闯AI无人区。

来源:手机和讯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