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长治是明朝嘉靖年间所取的地名,寓意“长治久安”。不过长治境内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定居,殷商时期形成了早期的黎国,后纳入周朝,春秋初期被赤狄所灭,不久成为晋国的属地,三家分晋后纳入韩国,公元前348年韩国在此设立上党郡。
如果把山西的长治市区,和下辖的8个县,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响亮呢?
【长治市区】
山西长治是明朝嘉靖年间所取的地名,寓意“长治久安”。不过长治境内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定居,殷商时期形成了早期的黎国,后纳入周朝,春秋初期被赤狄所灭,不久成为晋国的属地,三家分晋后纳入韩国,公元前348年韩国在此设立上党郡。
公元262年随着韩国的野王之地被秦国所占,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被阻断,上党郡郡守冯亭于是率众投奔赵国,拉赵国入水与秦国交战,成为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长平之战后上党郡并入秦国,又被后来的两汉所沿袭,辖区几乎涵盖了长治、晋城两地,郡治设在长子县,西晋时迁往潞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上党郡纳入并州,北周时析置潞州,隋文帝时上党郡被废并入潞州,州治迁往壶关,隋炀帝时复置上党郡,郡治上党县。
唐朝中前期潞州、上党郡频繁更迭,到唐代宗时改置昭义军,不久为节度使驻地,辖5州之地,直到北宋时被废改回潞州,宋神宗时改置为隆德府,府治上党县。
金朝时复为潞州,明初上党县被废并入潞州,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升格为潞安府,府治潞安(长治城),附郭置长治县,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从长治历史上的建制来看,治所在长子、潞城、上党、潞州四地交替上演,几乎除屯留外都做过治所,这也使得长治在近代的市区演化就像“乾坤大挪移”般的发生变迁。
民国初年潞安府被裁撤保留附郭县,1946年析长治县城区组建长治市,长治开启县市分治的模式,此后长治市又细分为城区和郊区与长治县、潞城县并存。
1954年长治、潞城两县合并改置潞安县,1958年潞安县并入上党市,1961年复置潞安县改称长治县,潞城县也一同复置,1971年长治县驻地搬迁到今上党区境内,1975年长治市复为省辖市,长治市的城郊二区模式一并复置,2018年长治城郊二区合并复用潞州之名称潞州区,同年长治县撤销启用上党旧称置上党区,完成了长治市区周围建制变迁的闭环。如果改作古名,长治就叫上党。
屯留区在春秋时期称作留吁,西汉时置屯留县、余吾县,东汉时合二为一,如果改作古名,屯留就叫留吁。
潞城区的前身潞子国封地,秦朝时置潞县,北魏时改名刈陵县,隋朝时改为潞城县,如果改作古名,潞城就叫潞县。
长治城区的变迁
襄垣县位于太行山西麓,是长治市的地理中心,三家分晋后属于韩国,后纳入赵国,赵襄子为巩固这一新得到的土地,命人在此筑城。1958年襄垣县与沁县合并为襄沁县,称作沁东,1959年复置,如果改作古名,襄垣就叫古韩。
平顺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长治市的东部,县域依托太行山而建,地形崎岖复杂,历史上长期分属潞城、壶关二县,嘉靖年间(1529年)析二县地始置平顺县,清乾隆年间被裁撤县域分属黎城、潞城、壶关诸县,1912年复置,是长治境内一座相对年轻的县份。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同样依邻太行山脉,西周时为黎国封地,北魏时为刈陵县治,隋文帝时更名黎城县,唐昭宗时改为黎亭县,后唐时复名黎城,如果改作古名,黎城就叫刈陵。
壶关县位于长治市的东南端,西汉初年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而得名,但县治相较今天偏北,隋朝时并入上党县,唐初复置壶关县,是一座千年古县。如果改作古名,壶关就叫壶口关。
长子县是家中长子的意思,因上古时期尧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名,位于长治市的南部,它和长治同字不同音。
秦朝时为上党郡郡治,东汉时郡治移至壶关,曾是曹昂的封地,五胡十六国时期做过西燕九年的都城,隋朝时曾短暂更名为寄氏县,复名后划入潞州,是一座千年古县。
武乡县位于长治市的最北部,西北两侧为晋中环抱,绵亘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战国时期曾是韩国的涅城,后纳入赵国,西汉时置涅县,魏晋南北朝时涅县被不断拆分重组,后在武周时改置为武乡县。如果改作古名,武乡就叫涅县。
沁县位于长治市的西北部,春秋时期为晋国的铜鞮县,东汉时划入上党郡,唐高宗时划属沁州,北宋时改置威胜军,明初铜鞮县被裁撤并入沁州,1912年改沁州为沁县。如果改作古名,沁县就叫铜鞮。
沁源县位于长治市的最西端、太岳山的东麓,与晋中市、临汾市相邻,西汉时置谷远县,两晋时被废,北魏时(528年)始置沁源县,隋朝时为沁州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往沁县境内,金朝后期曾做过谷州州治,后废谷州存沁源县。如果改作古名,沁源就叫谷远。
来源:史话古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