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她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积极面对挑战。
如果孩子有问题,但是请你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
我们应当重整和孩子的关系,始终站在孩子一边,去共同打败问题。
教育首先是关系。
每年跨年演讲,很多人都会引用教育家李希贵老师的话。
孩子教育最贴切的就是这么一句,也是教育家对于教育底层逻辑的洞察。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她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积极面对挑战。
在这样的关系基础上,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帮助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记得最喜欢的课并不是因为那门课多么有趣,而是因为那个让人感到温暖和理解自己的老师。
正因为对老师有好感、有认同,才愿意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中去。
那份被看见和被认可的感觉,成为也是小时候学习的动力源泉。
如今自己作为父亲,更应该将这种爱与理解延续下去,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重建那份珍贵的亲子关系。
1记得2022年左右,我的女儿数学成绩突然开始下滑。
被班主任叫过去,谈女儿的学习问题。
那段时间因为孩子学习问题,家中的氛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原本温馨的家庭生活变得紧张而沉重。
用妻子话说:要生活里是不谈学习问题,该多好啊。
其实孩子和父母矛盾,实际上都来源学习本身,期望和现实差异性导致矛盾产生。
起初,我以为她是因为沉迷于平板,忽视了学习。
于是,我和她妈妈多次严厉地批评她,甚至在她交上不理想的数学卷子后,情绪失控,将卷子撕得粉碎,斥责她不争气。
我们初衷是希望她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激励她努力学习。
但事情的发展却与我预想的截然相反。
那女儿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每次我提起学习,她总是低头不说话,甚至在妈妈准备批评她时,提前把作业藏了起来,生怕我发现她的“问题”。
有时候周末看到她独自一人低头做作业的背影,我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自责:“我明明是为了她的未来着想,为什么反而让她变得如此反感?”
那些曾经欢声笑语的时光,似乎被无情的争吵和误解所取代。
我们与女儿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仿佛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在我们之间悄然形成。
2听到了教育界大家常常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这是关于亲子关系,也可以说是关于所有教育关系的本质所在。
也是过去几年中听到的最棒的一句话就是(老罗昨晚也这样说的,有共鸣):
孩子是有问题,但是请你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这句话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我自己此前迷茫的教育之路。
这也是做爸爸在读的萌芽,让好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理解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撕裂般痛苦,却又充满了希望。
痛苦是我们过去在处理女儿成绩下滑的问题时,过于关注“问题本身”,而忽视了与孩子的关系维护。
希望是我会知道要改变策略,重新审视与女儿的关系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她的眼神中会透露出的无助与迷茫。
理解到这些后,我与女儿商量一起制定“打败问题”的计划(可参考):
1、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我们一起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确保她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和复习数学知识。
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让她感受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2、周末陪伴课后辅导:我利用周末的时间,陪她一起复习当天的数学内容,帮助她理清疑难点。
即使我对某些数学概念并不熟悉,也会和她一起查找资料,寻找解决办法。
3、积极鼓励:每当在数学上有所进步,无论多么微小,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记录在我们的“成长日记”中。
这不仅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让她感受到努力的成果。
4、与老师沟通:有时候主动联系了数学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并寻求老师的帮助。
主动和老师交流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她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后来一段时间,女儿的数学成绩逐渐回升,也重新找回自己学习状态。
父女关系因那段共同面对问题的经历而变得更加紧密。
女儿不再害怕一起交流学习上事情,反而愿意分享她的困惑和想法,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写在文末对一个父亲来说重整亲子关系,不仅仅是自己教育方法的调整,更是心与心之间的重新连接。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包容,以及更多的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勇敢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当你看到孩子专注的神情,你会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激,感激今天我们说的那句深刻的话语,感激那段艰难却又充满爱的旅程。
相信在爱的引导下,那些曾经和孩子共同打败问题时光,会成为我们幸福的记忆。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