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笋,也就是是竹子的嫩芽,抛去坚硬的棕褐色的外壳不谈,竹笋里面多为嫩黄色和白色,整体呈现出了圆锥形,竹笋一般生长在潮湿的酸性土壤当中,多见于南方的地区。
世界上的竹子超过一千多种,中国地域辽阔,是种类最多的竹子原产地。
说起竹子,自然就能联想起竹笋,全世界可食用竹笋的竹林面积多达1000 到1600万公顷。
可是竹笋只在中国发挥了真正的“食用”价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外国人对竹笋弃之敝履呢?
竹笋,也就是是竹子的嫩芽,抛去坚硬的棕褐色的外壳不谈,竹笋里面多为嫩黄色和白色,整体呈现出了圆锥形,竹笋一般生长在潮湿的酸性土壤当中,多见于南方的地区。
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例如大家熟知的冬笋和春笋,冬笋,顾名思义生出现在冬天,一般都在农历十月到春节前后挖冬笋,是没有破土而出的。
而春笋恰恰相反,只在春天生长,会破土而出,笋尖还会有一些绿色,生长速度非常快,一夜之间从无到有,看到了春笋,也就知道春天到了,而“无所不成春”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竹笋,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其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根本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就出自《诗经》,意思就是竹笋可以和蒲菜媲美,是可以入口的菜肴,但是这时候,竹笋并没有被普及,直到秦汉,竹笋真正成为有名的美味。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这句出自《吕氏春秋》的话,可见当时人对竹笋的赞美。
竹笋不仅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当做药用,可以促进消化,减轻炎症,它的药用价值是在唐朝时期被发现的,“味甘,微寒,主消渴,利水道”,说的就是竹笋可以入药。
到了宋朝,竹笋的烹饪方式更加多样,单单是一本叫做《山家清供》的食谱中,就记录了竹笋几十种吃法。
很多文人墨客都对竹笋青睐有加,如苏轼有,就写下了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表现了其对竹笋的喜爱之情,竹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竹笋的身影,竹笋也被广泛地进行人工种植,甚至已经出现了规模化的人工种植,各种各样的笋类制品也出现了,例如晾晒笋干,腌制罐头等等。
竹笋的口感究竟是怎样的呢?
用几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脆嫩爽口、鲜嫩多汁、清甜回甘,还有清香浓郁,大多数竹笋吃起来都有脆爽的感觉,而且竹笋富含膳食纤维,吃起来能够明显感觉到一股韧性。
新鲜的竹笋也是可以直接生吃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吃到嘴里回味甘甜,竹笋还带着竹子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增。
相较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才是吃笋的代表。
根据统计,全国爱吃竹笋的人数排名,第一是上海,第二是杭州,苏州则是第三。
众所周知,江南地区自古就有莼鲈之思,又是许多风流名士的聚集之地,一句“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
就可以窥见诗人对竹笋的推崇和赞赏,竹笋可是高洁脱俗、谦逊内敛的代表,而且象征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份喜爱之情,再加上竹笋的美味可谓是更上一层楼。
浙江是竹笋的重要产地,而浙江人四季都吃笋,也会吃笋。
当地有很多竹笋为原料的名菜,例如油焖竹笋,被切成寸长的笋段,先焯水再用姜片煸香,之后放进焖锅里,加入冰糖、生抽等调料,最后出锅色香味俱全。
而宁波也是一个竹笋被经常端上餐桌的地方,尤其是这里的笋干腌制技术十分成熟,在嫩笋中放入合适的盐,之后再用大火烘烤,做成的笋干可以当做咸菜配着粥,也可以用来炖汤,清香爽口。
还有四川人,也喜欢吃笋,一道干烧冬笋,可是川菜中的名菜之一。
冬笋切成段状,选配以肉末、芽菜等,之后再加入辣椒、辅料,豆瓣酱、酱油等调料,烧制而成。冬笋外酥里嫩,入口鲜香,酸甜中又有一股辛辣,让人食欲大开。
还有竹笋烧鸡,鸡肉浸满了汤汁,又有竹笋增添鲜香。
中国对竹笋的烹饪琳琅满目,可是它却少有出现在外国人的餐桌上。
唯有亚太地区,例如日本、泰国、越南等,日本吃笋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在古籍《延喜式》中就有记载,竹笋被献给了皇室和贵族。
还有韩国,将竹笋放进了泡菜里腌制。
那么,为什么欧美国家不吃竹笋呢?
其实,对于欧美国家地人来说,他们并不太能够接受竹笋这种,他们比较陌生的蔬菜,毕竟他们日常吃的都是面包、牛奶和肉类,竹笋这种蔬菜,就和皮蛋一样,不好看也不好吃。
在欧美的文化传统当中,竹笋都是“东方穷人吃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大家不愿意尝试。
而且,欧美国家的烹饪方式相比中国来说太少了,大多是炸、煎、烤等,根本发挥不出竹笋的美味,毕竟竹笋的烹饪很是复杂,需要先焯水去除苦涩等,对于欧美人来说,着实复杂了。
竹子虽然生长在世界各地,但是却不是欧美国家主要的农产品,尤其是食用竹子,欧美那边几乎没有,他们只将竹子用于观赏,大多竹笋只有在竹林里能够看到。
而他们的超市中,虽然也是竹笋,但是价格昂贵,并不多见,因此食用的机会就较少了。
但是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修建扩大,很多中餐都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珍馐美味,因此一些竹笋制品也走向了世界,并且还有外国人对来自中国的菜肴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农视网 《几类人群应少吃或不吃春笋》
来源:东乐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