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四百年间,中国历史历经唐代、五代十国、北宋至南宋的更替。平安时代正是贵族政治的全盛时代,在辉煌的大唐文明的催生之下,日本的本土文化蓬勃发展,逐步由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以假名创作的物语、和歌、散文大量兴起,由于使用假名创作本土文学的人主要为女性,因此称之为
最近看了一部大河剧《致光之君》,该剧的主人公紫式部由吉高由里子饰演,讲述了紫式部的成长历程以及创作了流传千年的畅销经典著作《源氏物语》的故事。
剧中的紫式部把对藤原道长的情意,以隐秘的热情和超凡的想象力,编织出了光源氏的爱情故事。在不断变化中的世界里,她怀着不变的爱努力生活。
这部大河剧展示的是一千年前的日本平安时代,与以往大河剧以男性群像为主不同,这部剧集则是集中展示了一众贵族女性的形象,以及她们的人生际遇。
平安时代,起自桓武天皇统治时代的8世纪至12世纪源赖朝创建镰仓幕府为止,前后历经四百余年。
在这四百年间,中国历史历经唐代、五代十国、北宋至南宋的更替。平安时代正是贵族政治的全盛时代,在辉煌的大唐文明的催生之下,日本的本土文化蓬勃发展,逐步由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以假名创作的物语、和歌、散文大量兴起,由于使用假名创作本土文学的人主要为女性,因此称之为女流文学。
平安时代是女流文学的鼎盛时代,也因此营造出了典雅、瑰丽、璀璨的宫廷文化,这一时期,才华横溢的女性创作者辈出,紫式部正是其中的代表,她创作的《源氏物语》以一种贵族化的华丽、唯美的“物哀”,以及史学家般的恢弘,向我们讲述千年前的日本风情和流传千年的爱恋故事。
公元1010年,《源氏物语》成书,此后300多年《神曲》才在意大利诞生,600年后《哈姆雷特》在英国问世,700年后旷世名著《红楼梦》在中国诞生,毫无疑问,它的超前和宏大,让日本人足足骄傲了1000余年,而且在日本历史上,也没有哪一部作品像《源氏物语》这样,历经千年仍家喻户晓,甚至影响到整个日本民族的文化根源,被称之为日本文化之母,“大和民族之魂”。
美了千年的《源氏物语》,它的作者紫式部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人生际遇又如何,大河剧《致光之君》进行了具体讲述,但你如果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来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剧中故事的一条主线是藤原真寻(紫式部)与藤原道长之间隐秘的恋情,故事的开始就设定两人从小便相识,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未能终成眷属,于是真寻与道长便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对方,并将浓烈的爱恋之情深埋于心底。
然而现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可能,在等级森严的平安时代,紫式部与藤原道长是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亲密相处的机会,更何况男女有别,以紫式部古板忧郁而又谨慎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出与藤原道长私会乃至偷情的出格之事。
而且《致光之君》也免不了大河剧的一贯通病,给一生追求权势与荣华的主角藤原道长强行洗白。
故事的另一个主线就是真寻与清少纳言、和泉式部等宫廷才女的交往,并创作《源氏物语》的过程。可现实是,紫式部与清少纳言、和泉式部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交集,甚至没有任何直接的交往。
我并没有看完整部剧集,只是略微看了数集片段,总体的感觉是杜撰的成分比较多,但大的历史框架没有太大的问题,尤其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展现了平安时代的宫廷贵族之间权力斗争,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致光之君》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画卷,将紫式部的人生搬到了银幕之上,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历史上的紫式部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又是如何创作《源氏物语》这部不朽名著的呢?
紫式部,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家,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其和歌曾收录与《小仓百人一首》。
紫式部的确切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致出生于970—978年之间,大约存世至1019—1031年间,其本名亦不详,据猜测可能为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所以《致光之君》里藤原真寻这个名字显然是虚构的。
紫式部的紫字源自她创作的《源氏物语》的女主人公紫姬,式部取自于其父兄的官职。紫式部的祖上虽与藤原道长同属藤原北家一脉的贵族,但由于是旁支,自祖父开始已经沦落为地方官,父亲藤原为时也只是一个没有官职的清贫学者。不过家族内歌人辈出,藤原为时乃文章生出身,精通汉诗与和歌,其中有多首和歌入选敕撰和歌集。
紫式部的母亲是藤原为信之女,不过早在她年幼之时便已去世,不久,父亲再婚,紫式部便由祖母一手带大,据说这位祖母擅长音乐,紫式部能弹一手好古筝,以及《源氏物语》显示出音乐方面的博实,离不开祖母的精心培养。后来藤原为时谋得一地方官职,但总体来说,没有官职的时间更长。少女时期的紫式部聪慧过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之下,紫式部能熟读汉文典籍,而且通晓佛经、歌集(如《古今和歌集》)、史书(如《日本书纪》),还十分擅长和歌。《紫式部日记》记载,孩童时代,每当胞弟藤原惟规习读汉文典籍,紫式部便在侧近旁听,有时惟规不能顺利背诵,或是忘掉一些内容,一旁的紫式部都能先于惟规理解领悟并且流利的背诵出来,父亲为时时常感叹:“可惜啊!汝生为女子,乃吾之不幸!”言下之意,若是个男子那该多好啊!因此,论才学,紫式部乃巾帼不让须眉。
长德四年(公元998年),紫式部嫁给了藤原宣孝。宣孝是一名能官,当时已经46岁了,此人风流成性,在与紫式部成婚之前,已有三房妻妾,并皆育有子女。而当时26岁的紫式部也属于晚婚,平安时代通行访婚制,及男方入赘的婚姻模式,由于紫式部在适婚年龄时父亲没有一官半职,娘家经济状况堪忧才导致她夫婿难找。
然而婚后,宣孝并不与紫式部同住,而是与原来的正室一起生活。次年,紫式部就写下了关于争风吃醋的和歌,由此展现了其性格中强势的一面。
两人婚后育有一女,名为藤原贤子,但宣孝不久便病逝,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半的时间。
毫无疑问,紫式部独特的男性观和婚姻观源自她与藤原宣孝的婚姻生活,并以各种形式投射到了《源氏物语》的世界中。
宣孝去世后,紫式部开始了漫长的寡居生活,为了排解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她沉浸在物语的世界里。宽弘元年(公元1004年)秋,她开始创作《源氏物语》。
优秀的作家往往是因为热爱或是痛苦而创作,很显然,紫式部属于后者,由于青年丧夫,以及男女婚姻和地位的不平等,让紫式部倍感孤独与痛苦,这也成为她创作物语的源泉与动力。
因创作《源氏物语》,让紫式部声名鹊起,她的才华得到藤原道长等达官显贵的赏识,继而获得了出仕宫廷的机会。
宽弘二年(1005年),紫式部入宫,出仕中宫藤原彰子的女官兼家庭教师,为她讲授《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等汉文典籍。
彰子是藤原道长的长女,道长在其兄道隆去世之后把持朝政,彰子于长保元年(公元999年)入宫,但因年龄幼小,一直没有生育,而身为道隆之女的皇后藤原定子则在入宫后不久便诞下了一条天皇的第一皇子敦康亲王。
对于道长来说,彰子是否能诞下皇子,是他的后宫策略成败的关键一环。最终彰子在她入宫的第九年怀孕了。
为记录彰子生产这一盛事,紫式部创作了《紫式部日记》,要想了解紫式部的这一时期的生活轨迹,以及她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这部日记。
日记整体记录了公元1008年秋之1010年正月中宫彰子的生活,紫式部心思细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前半部分她详尽记述了各种典礼仪式、参与这些仪式的各类人物的举止,使得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日记的后半部分是对宫廷女官们包括清少纳言、和泉式部、赤染卫门等著名人物的锐平以及对自己不幸人生的感叹,使得日记具有与前半部分不同风格的私人日记的内涵。
那么紫式部一生中,与藤原道长究竟有无男女之情,她与清少纳言、和泉式部为何关系不好。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在紫式部的笔下,这位权倾朝野的政治强人,竟然成了美的化身,颇有人格魅力。
《紫式部日记》是这样描写道长的:
站在回廊入口旁的房间向庭院望去,薄雾润湿的叶梢上,还挂着朝露玉滴。道长大人在院中缓缓漫步……渡桥南面女郎花开得正盛,大人亲手折下一枝,隔着挂账从上面递了进来。那身姿之美让我自觉羞愧,又更羞于让大人看见了我早晨起来尚未梳洗的面貌。
值得玩味的是:紫式部和道长之间,为何会生出“羞愧”和“羞”的感觉呢?紫式部的文笔极为含蓄,或许是单纯的崇拜,亦或是产生了倾慕之情,如此暧昧,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再来看看这段:
第五天晚上,是道长大人主办的御产养仪式。十五的秋夜,皎月晴空。柔美的月色,池畔的树下燃起了几处篝火。篝火映照这道长大人高大的身姿。
这段的看点在于:自不幸寡居而后入宫以来,这位沉湎于愁思之中的美人,在皎洁的月色之中,看着火光映照之下道长的身影,怀着的是何种心结,又是何种难以窥探的心境,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道不明。
有趣的是在五十五段,发生在宽弘六年的夏天:
中宫御前也有一套《源氏物语》。道长大人见了,跟往常一样又是说了些玩笑话,还拿来垫在梅子下面的纸,写了这样的和歌:
“枝上青梅酸,诱人折枝繁。
才女若青梅,酸色有人攀”
我即刻回敬道:
“青梅无人折,怎知味如何。
未见来攀者,谁人誉酸色。大人之语,实在令人意外!”
日语中梅子的酸与“好色”发音相同,道长借梅子之酸来暗示创作了《源氏物语》的紫式部是个好色女,言下之意,你写恋爱小说这么成功,一定深谙恋爱之道,有很多男人追你吧。好在紫式部机智地予以回击,这才避免了尴尬。她表明心意,我除了已故丈夫之外,没有任何情人,谁敢说我轻浮呢。
细想一下,道长这种公开的挑逗,只是单纯的玩笑还是调情,令人琢磨不透。
更有意思的是在五十六段:
一天夜里,我睡在回廊的私室里,听到有人敲门,心里害怕极了,一整夜没敢出声。第二天早上,道长大人送来这样的和歌:
昨晚秧鸡通宵啼,木门不开彻夜叹。
我答歌道:
秧鸡声声非寻常,如若开门定反悔。
当道长深更半夜敲响闺房之门的时候,令还未经历过多少缠绵悱恻恋情的紫式部措手不及,第二天清晨,紫式部即刻回了一首返歌,这是明显对道长的拒绝,然而即便这一记载属实,其后是不是一直都这样拒绝呢?《紫式部日记》没有做进一步详尽的记载。
另外在日记中还有几首她与道长之间的赠答歌,这些和歌主要创作于宽弘五年九月九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之间,其中表达了道长对紫式部若隐若现的倾慕之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两人关系密切。
不过即便道长对紫式部怀有倾慕之情,紫式部也对道长也产生了某种悸动和爱恋,但终究是理智战胜了爱情,面对身份的巨大差异,这样的恋情注定无疾而终,更何况,紫式部不过是藤原道长通向权力巅峰的工具而已,在权力与爱情之间,道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紫式部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对道长的示爱予以回绝。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藤原道长成就了一代才女,当初若没有道长的赏识,紫式部就没有机会入宫侍讲,也不会有《源氏物语》这部名著的诞生。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紫式部与清少纳言、和泉式部的关系。
《致光之君》中有大量紫式部与清少纳言互动和交往的情节,但是这都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虚构的,历史上的紫式部与清少纳言并无交往,而且紫式部入宫之时,清少纳言已经离开皇宫。
两人同样出身中等贵族,同为宫中女官,同样是绝世才女,但是性格却迥然不同,后人经常将两人进行比较,成为平安文学的“双壁”,故而免不了一出女人之间的瑜亮之争。紫式部对清少纳言的评价很是尖刻,而清少纳言对紫式部也没少讥讽之言,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
在《枕草子》中,清少纳言写到在山中拜佛时偶遇紫式部的丈夫藤原宣孝和他的儿子藤原隆光,两人身着艳丽的服装,“人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清少纳言认为,拜佛这事,言行举止自当低调肃静,在这种场合引人注目是不合适的,“虽然身份高,却穿着简陋些去拜佛,我最服气。”这里借评价宣孝,连带挖苦了一下紫式部。
紫式部对清少纳言的评价很是直接,尖锐甚至不免有些刻薄。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清少纳言是个一脸自满,自命不凡的人。她竟然能那样自恃才高,毫无顾忌地随处乱写汉字!但若仔细看来,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像她这样,竭力希望与众不同的人,日后一定会被人蔑视,最终没有个好的结局。惯于故作风雅之人,即便是在寂寞萧瑟时分,也会装出情动于中的样子,所以她们是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附庸风雅的机会的。而在这过程中,自然难免会有不雅观的轻薄之举。而已经惯于有轻薄之举的人,她的结局又如何让人乐观呢?”
论才学,紫式部与清少纳言难分伯仲,可紫式部对素未谋面的清少纳言有如此尖刻的评价,或许是性格使然。由于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性格古板忧郁,成熟稳重而思虑过多,善于自省,内心孤傲而又对别人的评价极为在意。
比如宫里有个左卫门内侍的女官因嫉妒紫式部的才华,说她“自恃才高”,还给她起了个“女太史令”的绰号,这让紫式部苦闷不堪。在当时的日本,女人们写写物语倒没什么关系,习读汉文典籍那是男人的领域,若女子精通汉学,则被视为不守规矩,甚至是异类,遭人非议和嫉妒也在所难免。紫式部汉学功底深厚,被人偶尔议论几句,本无伤大雅,但生性敏感的紫式部却为此苦恼不已,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在自己家里的使女面前都要顾虑三分不敢随性阅读汉籍,又如何敢在这样的地方(宫中)卖弄自己的学识呢?”
“其后,就连‘一’字,我都不会写给人看,摆出一副不学无术呆头呆脑的样子。过去曾经阅读过的那些汉籍,现如今全然不再留意了。即便如此,还是听到这样的闲话,世人以讹传讹,其他人听到这样的谣言又该多么地嫉恨!羞愤交加,便装作屏风上写的诗句也不能阅读的样子。”当时的紫式部在给中宫藤原彰子讲解《白氏文集》的诗篇,都是选在没有其他人侍奉在彰子身边的空闲时间悄悄进行,中宫彰子也觉察到了紫式部的困境,也因此秘而不宣。
相比紫式部的低调谨慎,清少纳言个性张扬,爱出风头,凡事不落于人后,而且她活泼开朗,容貌也居于紫式部之上,比较受男性青睐,在宽松风雅的平安时代,她才华横溢,在男女欢情上也颇有些收获,绝对称得上大方大胆而又率真的女子。
清少纳言曾经两度出嫁,与第一任丈夫橘则光离异后,还以兄妹关系保持来往,而紫式部青年丧夫后便终身未嫁。
另外,日本宫廷女官通常不轻易与人见面,答话与传话,清少纳言官位虽不算高,但据《枕草子》记载,她与人作答和歌的次数很多,是不太得体。她的风趣大方,妙语连珠,令她与藤原行成、藤原齐信等知名的风雅男子建立亲密关系,因而免不了被紫式部以“轻薄”诟病。
清少纳言生性要强,万事不落于人后,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是与他人打个小赌,她也天天祷告,最后因为中宫藤原定子的作弊输了,令她懊恼不已,竟然在日记中用了长篇来记述此事。而且清少纳言在日记中对诸人诸事所作的率真直接的批评与讥讽,也被紫式部认为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表现。
紫式部对清少纳言“毫无顾忌地随处乱写汉字”的行为十分不屑,但这种情感颇为微妙,或许在嫉妒中还潜藏着几分羡慕吧。如何才能摆脱他人的评价而随心所欲地生活呢?除此之外,紫式部的嫉妒里是否隐含着个人生活的孤寂落寞这层原因,并将这种怨恨投射到了清少纳言的身上,这还是能够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去推想的。
其实在紫式部的潜意识里,已将清少纳言视为竞争对手,但是这种敌意的背后,实际上是藤原北家内部的权势的斗争。
清少纳言与紫式部分别侍奉两位中宫定子与彰子,而定子与彰子的身后则是藤原道隆与藤原道长两大政治势力的角力。
定子先于彰子入宫,而且与一条天皇感情甚笃,藤原道长为了争夺权势,将女儿彰子嫁入宫廷,道长喜欢女人政治,但实际上送女儿入宫是件极为残忍的事情。
藤原彰子入宫是在长保元年(公元999年)十一月一日亥时,大约是晚上9点至11点,这年她仅仅只有11岁。要在平常,彰子早在母亲的身边酣然深睡。但在这天晚上,彰子则住进了飞香舍,开始了陌生的宫廷生活。全然不知所措的小女孩能够安然入睡吗?答案是否定的,夜半时分,恐惧的彰子还哭闹着要母亲伦子,但母亲仅仅陪了她一晚,翌日早晨便离开了。
据《荣华物语》的描述,在彰子周边照料的女性超过50人,皆是按照左大臣道长的要求精心挑选的,每人的品貌、性情、家境都经过严格仔细的调查和筛选。但是年幼的彰子还是感到不安和孤独,因为这群美丽的女侍都无法代替她的母亲。
放在今天,一个11岁的女孩,正是需要父母的关爱的时候,可是对于道长来说,自己的权势要比女儿的幸福重要的多。一朝入宫深似海,孤独恐惧,懵懂无知的彰子,哪里知道什么男女之情,更别说赢得一条天皇的宠爱了。
此时道隆的女儿正值盛宠,道长可不想就此认输,不久在他的精心运作之下,彰子升为中宫,定子则为皇后,宫廷中竟然出现了“一帝二后”的格局。
就在彰子入宫后的几年里,道隆病逝,紧接着道长得势,而后道隆之子伊周一族获罪,含恨远放,定子虽尊为皇后,但受到娘家牵连而失势,境遇潦倒,但一条天皇仍旧倾心于定子,并且侍奉在定子身边的女官清少纳言创作的《枕草子》在宫廷和贵族间流传开来,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学作品。定子在生下镁子内亲王之后不久,便因产后并发症而撒手人寰,年仅23岁,但是定子虽死,一条天皇对定子仍旧余情未了,这对彰子来说无疑是伤害和羞辱,而对道长来说,如果彰子不能生下皇子,那么继承皇位的就是定子所生的敦康亲王。
坐以待毙可不是道长的风格,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才女紫式部才得以在此时进宫,侍奉彰子左右,以她的文学才华,让一条天皇将注意力转向彰子,果不其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迅速在宫廷与贵族间流传开来,一时间,其势头压过了《枕草子》。
于是平安文学双壁就此诞生,道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争权夺利的手段,竟然促成了平安时代宫廷文化和女流文学的繁荣。
身为各自阵营中颇受器重的女官,清少纳言与紫式部自然免不了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而紫式部作为宫廷的中层贵族,藤原北家的支脉,又是政治斗争中胜利的一方,自然少不了一些优越感,因此在观察身边其他人之时也有意无意带着俯视的角度,用戏谑的口吻评判他人,紫式部对清少纳言的尖刻评价便是出于这样的立场。
那么紫式部对于另一位才貌俱佳的女性和泉式部又是什么态度呢?紫式部虽然对和泉式部的评价没有那么尖刻,但对她的私生活颇为不齿。
宽弘六年(公元1009年),和泉式部入宫成为中宫彰子的女官,因与紫式部共同侍奉彰子,因此两人有所交往。
紫式部在日记中说:“和泉式部这个人,她写的东西着实有趣。但是,她也有令人不快的地方。她随意写些什么的时候,就能展现出她在文章方面的才华,只言片语也充满文采。她的和歌非常有情趣。但从古歌知识、和歌理论方面来看,她并不是所谓的真正的歌人,只是随口吟诵的和歌中,总会有令人关注的亮点。尽管如此,她还对别人所咏的和歌妄加评论,可见她实际上并不怎么精通和歌。她只是能够出口成章地吟咏和歌而已,并不是那种令人自愧弗如的优秀歌人。”
紫式部认为和泉式部的和歌虽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但在和歌理论和知识上颇有不足之处,但或许这就是和泉式部的特色,正是脱离了理论的条条框框,不刻意追求和歌技巧,由心而发,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读和泉式部的和歌,人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她内心丰富而热烈的情感变化,从而与她一起或悲或喜。
而紫式部所谓“令人不快的地方”,指的是和泉式部在男女关系上饱受争议。相比紫式部孤寂落寞的寡居生活,和泉式部的情史则相当丰富,她很走桃花运,而且是顶级的桃花运。
长保元年(公元999年),和泉式部与和泉国守橘道贞成婚,两人育有一女,然而婚后不久,和泉式部便与冷泉天皇的第三皇子为尊亲王传出绯闻。
橘道贞得知妻子移情别恋愤然与其离婚,她的父亲大江雅致也为此与其断绝了父女关系。为尊亲王与和泉式部的恋情维持了大约一两年,不久,为尊亲王便病逝了,年仅26岁,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戛然而止,因为这段婚外恋,和泉式部备受世人的非议。
有一种说法认为和泉式部应该为为尊亲王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据《荣华物语》记载,为尊亲王的死是由于他不顾疫病流行而于夜晚外出的缘故,而他夜晚造访的这位女子就是和泉式部。
可是为尊亲王病逝后不到一年,他的胞弟敦道亲王便对和泉式部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一段新的恋情就此开启。
宽弘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和泉式部以仕女的身份搬入亲王府,敦道亲王的正妃为此愤然离府。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育有一子,可是令人叹息的是,敦道亲王亦于宽弘四年(公元1007年)病逝,年仅27岁,和泉式部再度痛失爱人,其悲恸可想而知。
因为与二位亲王的爱情关系,和泉式部在宫中免不了被人讥讽为“荡妇”。1013年左右,35岁的式部与藤原道长的家司藤原保昌结婚,并随其前往丹后国。
言行拘谨,未经历过缠绵旖旎恋情的紫式部或许无法体会到和泉式部沉浸在爱情中的痛苦与甜蜜,但她也曾和当时的诸多身为妻子的女子一般,为丈夫夜晚不能陪伴在身边而焦灼和痛苦。但紫式部性格中冷静、沉着、善于内省的特点让她不会完全依附于男性,沉湎于与男子的交往,而是通过这种生活,重新深刻地认识到男女微妙的内心情动,并把这些作为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潜藏于其特有的内敛性格之中,她将自己对人类情欲的理解和蓄积在内心的情感全部倾注于她创造的物语的世界之中。
“外客悠然中心苦,吾似水鸟人莫知。”
这首和歌创作于宽弘五年十月的一个清晨,尽管入宫已有三年,但在紫式部的心中,依然怀揣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愁。水鸟惬意悠然地在池水中嬉戏,看到此情此景,竟然引起了她对自身命运的叹息。
紫式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晨曦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地望见这些菊花,甚至可以洗却岁月留下的鬓华。倘若自己不是忧思难解,而只是像平常人那样的身世,本也可以假装年轻地附庸风雅,以此来打发这无常人世。不知为什么,每逢喜庆之事、听闻有趣之事,想要脱离俗世的欲望越发强烈。愁绪难解,不随心愿、令人叹息的事情越来越多,甚是痛苦。可又能怎样呢?现如今,还是学会忘记吧。思虑有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对来世来说,那还是深重罪孽。”
即便在繁花似锦的宫廷中,紫式部感到的还是无尽的孤独与哀伤,这与清少纳言的明朗心境截然不同,想当初,清少纳言在宫中可谓风流潇洒,如鱼得水,而紫式部则小心翼翼,谨言慎行。
在别人看来,成为宫廷女官,侍奉中宫是何等荣耀,但是紫式部却不这么看,以她敏锐的洞察力,紫式部看出了宫廷生活华丽喧嚣的外表之下其腐朽和虚幻的本质。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即便身在辉煌的宫殿之中,与一群贵族谈笑风生,也无法驱散这位才女心中的孤寂。昨日繁花似锦,然一朝梦醒,终是曲终人散。
无尽的哀愁在她的心中潜滋暗长,“又迎岁暮到,岁岁催人老。夜阑听风声,难耐心寂寥。”岁月无痕,转眼之间,青春已不在,在夜深人静之时,紫式部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于是在宽弘五年岁暮的这个夜晚,写下了这首和歌,其忧思郁结的心绪尽显纸上。
这漫长落寞而又孤苦无依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这位才女愁容满面,她的生活十有八九是失意的,而她的痛苦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生活的孤独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来自她的身份意识以及她对作为中宫女官这一身份的清醒甚至不免残酷的自我认知,所以她才把自己比作水鸟。人生实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要面对自身的困境,紫式部也不例外。
不过,紫式部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痛苦中自怨自艾而无法自拔,相反她把这种痛苦化为了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物语的创作之中。
在《紫式部集》中有这样一组和歌,充分展现了紫式部低调谦逊的外表之下孤傲的内心。
我心卑微难托身,无奈只得心委身。
我心究竟期何身,似知而非无奈何。
身形合一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然而这两首和歌展现的竟是一种身心背离的状态。在第一首和歌中紫式部表达自己的心卑微不足以支配自己的身体,所以只得让自己的心去顺应身体,这里的身体更多的是指自己的身份地位。可是,在第二首和歌之中,她又骄傲地宣告,无论是什么身份,都无法契合自己的内心,言外之意,即使是她侍奉的中宫彰子这样高贵的身份,也不能让她实现心中的抱负。这其中隐含了紫式部成为物语作者的秘密。既然现实中有种种不如意,那就创造一个波澜壮阔的物语世界,然后变身为不同的人物,体会不同的人生,这才是紫式部孤傲内心世界的体现吧。
紫式部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不仅将自身感情生活的曲折与失意投射到创作的物语之中,面对深爱丈夫的溘然离世,她深刻体会到人生无常,并开始冷静思考当时女性的爱情、存在价值与生存困境,然后把这些想法写进了物语里。
不幸的婚姻体验,让她深刻理解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多妻制度之下女性的痛苦,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美满的婚姻与爱情犹若镜花水月,难以奢求,王朝时代贵族男女的婚姻不过是政治交易而非爱情的结果。
出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紫式部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同情与赞美与各种人物的命运糅合在一起,以同情的态度描绘贵族女性在婚姻与感情中的种种不幸遭遇。这些都使她所写的故事、人物与情节的展开极富真实感,从而深深打动读者。
《源氏物语》不光是部情爱小说,还是一部叙述光源氏从高位跌落之后为追求荣华再次卷入权力斗争的政治悬疑剧。它的内容之所以变得更加丰满、深奥与恢弘离不开紫式部宫廷生活的真实经历与体验。
进入宫廷为紫式部打开了一个绚丽恢弘的新世界,她对奢华的宫廷充满好奇,身为作家,紫式部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而又批判的目光,观察宫廷的日常生活、各种庆典以及贵族阶层之间权力的倾轧。
在文学创作上,紫式部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一个优秀的作家,只有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紫式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恋爱、结婚以及丈夫的离世等种种挫折,在尝尽了人世的生离死别与孤独悲苦,她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巧妙的将自身的人生经历投射到物语之中,使得《源氏物语》不拘泥于虚构空谈,而处处展现了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真实面貌。
在此基础上,紫式部又接触到了权臣藤原道长的世界,融入了时代要素,以独特的见解,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她的才华、人生和时代奇迹般成就了这部名著。《源氏物语》这部充满现实意义的物语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审美价值,成为日后日本作家的灵感与创作的来源,而且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来源:设计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