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唐·阿诺德认为,从理论层面而言,提取部分记忆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他同时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这无疑是一项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的艰巨挑战。
在人类对大脑奥秘永无止境的探索旅程中,一个既充满科幻色彩又极具伦理挑战的问题始终萦绕在科学界的上空:我们究竟能否从死者的大脑中提取记忆?神经科学家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日益精进的技术手段,已成功确定了记忆在大脑中的物理存储位置。然而,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能够跨越生与死的界限,像翻阅书籍一般,揭开逝者脑海中尘封的记忆画卷呢?
当亲人离世,他们留下的遗物成为了生者缅怀往昔的寄托。那些承载着情感与回忆的物件,犹如时光的碎片,唤起人们对逝者的思念。然而,亲人一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那些饱含着喜怒哀乐、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记忆,又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真的有可能从死者已然停止运转的大脑中,打捞起这些珍贵且独一无二的记忆呢?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唐·阿诺德认为,从理论层面而言,提取部分记忆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他同时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这无疑是一项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的艰巨挑战。
若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来尝试提取记忆,大致需遵循以下复杂且精细的过程。首先,要在犹如宇宙般浩瀚复杂的大脑中,精准定位编码特定记忆的一组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并深入剖析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方式。大脑宛如一座庞大而神秘的城市,神经元则如同城市中无数的节点,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一张无比复杂的网络,每一条连接都可能隐藏着记忆的密码。确定这些神经元及其连接方式后,接下来便是激活它们,进而创建一个近似的神经网络。这一神经网络并非大脑本身,而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它试图模拟大脑的工作方式,通过对神经元活动的精确模拟,来重现记忆的蛛丝马迹。
唐·阿诺德指出,记忆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由神经元群协同编码而成的复杂信息集合。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最初在海马体中孕育形成。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其他区域也各司其职,参与到记忆的存储与构建过程中,分别存储着记忆的不同方面,如情感、感官细节等。唐·阿诺德进一步解释,与单个记忆紧密相关的神经元群,会在大脑中留下一种特殊的物理痕迹,科学界将其称为“记忆痕迹”。
科学家们已经在小鼠大脑的海马体中成功识别出了记忆痕迹。2012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中发现了与引发恐惧经历记忆相关的特定脑细胞。这些如同神秘密码般的细胞,似乎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记忆世界的一扇小小窗口,让我们对记忆的存储机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唐·阿诺德认为,如果科学家拥有完整的人类大脑模型(但目前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距离现实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从理论层面讲,他们便有可能确定想要提取的记忆的具体位置。然而,现实远比理论复杂得多。人类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克利夫兰诊所指出,长期记忆往往与地点、人际关系或技能紧密相连,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记忆网络。而提取死者的记忆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记忆并非集中存储在某一个特定区域,而是如同拼图碎片般分散在整个大脑之中。例如,记忆中的感官细节,可能存储在顶叶和感觉皮层等不同部位,这使得寻找和提取记忆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研究显示,给定记忆痕迹内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突触,这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电化学信号的微小而关键的空间,在记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记忆被触发,就会引发这些分布在大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群之间一系列的突触放电。最初,在原始事件中活跃的神经元构成了记忆痕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证据表明,记忆在大脑中巩固时会转移到不同位置。唐·阿诺德形象地描述道,会看到这种编码不同事物的神经元级联,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在这个记忆痕迹中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记忆存储与调用系统。
然而,简单地切除构成记忆痕迹的细胞,并非提取记忆的有效方法。唐·阿诺德强调,记忆痕迹并非记忆本身,它仅仅是记忆存储的场所,如同一个仓库,里面存放着记忆的原材料,但并非记忆成品。所以,即便通过建模或者在某人在世时进行实验(但这种在活人身上进行此类实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面临着巨大的伦理挑战)找到了记忆痕迹,想要重现死者所经历的原始事件,依然困难重重。这就好比我们找到了宝藏的地图,却发现宝藏的各个部分被分散在不同的神秘角落,而且这些部分还需要经过复杂的组合和解读,才能还原出宝藏的全貌。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记忆与可塑性项目主任查兰·兰加纳特认为,记忆具有很强的重构性,这意味着人们通常只记得事件的零碎部分,并不能真正完整地获取整个事件。这是大脑一种经济的记忆形成方式,大脑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填补空白,而无需为经历的每个部分都创建全新的“记录”。例如,有人可能记得在五岁生日派对上吃巧克力蛋糕和玩捉迷藏的片段,但对于其他细节,如哪些朋友参加了派对,当时是否下雨,却没有印象。然而,他们依然保留了那段经历的整体记忆。这种记忆的重构性,使得记忆的提取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即使找到了记忆的存储位置,也难以还原出一个完整、准确的记忆场景。
查兰·兰加纳特进一步阐述,若要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重现记忆,理想情况下,需要对某人一生中反复回忆事件的过程进行大脑扫描。然后,或许在某人去世后,能够借助神经网络重现特定记忆。但这一设想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即记忆如同硬盘上的文件,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需播放就能重现一系列事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查兰·兰加纳特强调,记忆是动态的。人们在回忆过程中,会以一种不一定反映事件本身的方式赋予记忆各种意义和视角。人们并非简单地回放过去,而是在想象过去可能是什么样的。这种对记忆的主观构建和解读,使得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个人情感、认知和经历的综合体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探索不仅仅是对记忆提取技术的追求,更是对人类意识、生命本质以及生死界限的深度思考。如果我们能够从死者大脑中提取记忆,这将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取的记忆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如何在保护这些信息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记忆提取技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记忆的提取是否会改变我们对生死的认知,是否会引发对死者的过度干预和不尊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来源:科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