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熊猫名字的由来吗?从食铁兽到熊猫

B站影视 2024-12-31 17:18 2

摘要:宝子们,最近 “花花” 又上热搜啦,圆滚滚、憨态可掬的模样萌化了一众网友。每次刷到花花努力干饭,或者被 “二狗”“艾玖”“谭爷爷” 等 “欺负” 的视频,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不过,看熊猫这么久,大家有没有好奇过,这萌物为啥叫 “熊猫” 呢?今天咱们就来深挖一

宝子们,最近 “花花” 又上热搜啦,圆滚滚、憨态可掬的模样萌化了一众网友。每次刷到花花努力干饭,或者被 “二狗”“艾玖”“谭爷爷” 等 “欺负” 的视频,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不过,看熊猫这么久,大家有没有好奇过,这萌物为啥叫 “熊猫” 呢?今天咱们就来深挖一下。

二、大熊猫的古称:从古籍中探寻踪迹

(一)貔貅、貘等多样称谓

其实在古代,大熊猫的名字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翻开古籍,就能瞧见它诸多身影。《诗经》里提到 “献其貔皮”,《尚书》也有相关记载,这里的 “貔” 说的就是大熊猫,当时它的皮毛可是珍贵贡礼,用来献给帝王,这足以见得它在那时就备受珍视。到了汉代,大熊猫常被称为 “貘”,《尔雅》描述 “貘” 是一种白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诸多特征都与咱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吻合。而且晋代郭璞、唐代白居易等大咖也在著作中提及 “貘”,让这一称谓流传甚广。

在《山海经》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籍里,大熊猫还有 “猛豹”“食铁兽” 等称呼。像 “邛崃山出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这里的 “貊”,学界多认为就是大熊猫。想象一下,在那神秘的上古山川之间,大熊猫带着 “食铁兽” 的名号,穿梭于林间,是不是瞬间觉得它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古人们依据它的外貌、习性,给它取了这些名字,虽然多样,却也让大熊猫在历史的迷雾中有迹可循。

(二)食铁兽之名的由来

这 “食铁兽” 的名号听起来就很霸气,相传在古代,大熊猫会闯入山民家中,舔舐或啃咬铁锅等铁制器具,古人见此情景,惊叹之余,便给它冠上了 “食铁兽” 之名。从习性来看,大熊猫虽然如今主食竹子,但它的牙齿和消化系统依旧保留着一些祖先的特性。其牙齿锋利,咬合力惊人,能轻松咬断竹子。

或许在过去,食物匮乏之时,它们偶然接触到含铁器物,上面的盐分等物质吸引了它们,进而出现舔舐、啃咬行为,让古人误以为它们能吞食铁块,于是 “食铁兽” 的传说就此传开,在古籍中留下诸多记载,成为大熊猫众多名号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三、近代的发现与命名:科学认知的开端

(一)戴维神父的发现

时间来到 1869 年,这可是大熊猫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一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踏上了四川雅安宝兴县(当时叫 “穆坪”)的土地,他来这儿传教,顺便搞搞博物考察。就在这年 3 月,他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瞬间被墙上挂着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吸引住了。这皮子,黑与白交织,纹理独特,戴维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赶忙向主人打听。主人告诉他,这是 “竹熊” 的皮,这动物性情温顺,一般不伤人,还爱吃竹子。戴维那叫一个激动啊,凭借多年的博物学经验,他预感这极有可能是个全新的物种,一旦证实,必将在科学界掀起波澜。

在当地猎人的帮助下,4 月 1 日,戴维终于见到了活体 “竹熊”。当这只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出现在他眼前,戴维兴奋得直转圈。它有着毛茸茸、黑白相间的皮毛,圆滚滚的大脑袋,滑稽的动作,萌态十足。戴维给它取名 “黑白熊”,满心欢喜地想把它带回法国,让全世界开开眼。可惜,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气候多变,还没到成都,这只 “黑白熊” 就不行了。戴维心痛不已,无奈之下,只能把它制成标本,寄回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这标本一展出,瞬间吸引了众多目光,也拉开了大熊猫走向世界舞台的大幕。

(二)从 “黑白熊” 到 “猫熊”

戴维最初给它命名为 “黑白熊”,觉得这名字直白又形象,突出了小家伙黑白配色的外貌特点。标本送到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后,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他仔细对比分析骨骼结构、牙齿特征等,发现这动物虽然外貌像熊,但又有诸多独特之处,和之前发现的物种都不太一样。从骨骼来看,它的某些骨骼比例、结构与熊有差异;牙齿方面,既不同于熊类典型的牙齿形态,又与猫科动物有几分相似。经过反复斟酌,米勒・爱德华兹决定把它归入 “猫熊属”,种名 “melanoleuca” 保留,学名定为 “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就是 “黑白相间的猫熊”。

这一学名传回中国后,起初人们按照学名的字面意思,称呼它为 “猫熊”。当时中文书写还是从右往左,读起来就是 “猫熊”。可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末 40 年代,在重庆的一次动物标本展览上,标牌按国际习惯从左往右写着 “猫熊”,参观者习惯性从右往左读,就读成了 “熊猫”。这一读错,像一阵风一样传开,报刊媒体也跟着用,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顺口了,“熊猫” 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39 年,在重庆北碚公园(当时叫北碚平民公园),发生了一件对大熊猫命名影响深远的事儿。那时候,为了让民众增长见识、亲近动物,园方搞了个大熊猫展出,把一只圆滚滚的大熊猫请进园子,引得众人纷纷前来围观。当时国际上动物学名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这只大熊猫的标牌,英文写着 “Panda”,中文跟着国际习惯,也从左往右写着 “猫熊”。

可大多数老百姓哪管这些啊,一直以来中文读写都是从右往左,大家瞅见 “猫熊” 俩字,顺嘴一读,就成了 “熊猫”。这一读错,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人群里传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喊着 “熊猫”。报刊记者来报道这事儿的时候,也跟着参观者叫 “熊猫”,白纸黑字印出来,“熊猫” 之名就此在大众认知里扎了根,后来不管是科普书籍、动物园介绍,还是日常交流,都统一叫 “熊猫” 了,这一叫就叫到了现在,成为这萌物家喻户晓的大名。

五、走向世界:“Panda” 的风靡

咱再把目光投向国际,大熊猫的英文名叫 “Panda”,这名字也有一番来历。19 世纪早期,西方人在尼泊尔、印度等地发现了小熊猫,因其外貌可爱,当地人用尼泊尔语称呼它为 “Panda”,意思是 “红色的猫、狗”,这名字透着股俏皮劲儿。

后来,大熊猫走进西方视野,人们瞧着它和小熊猫模样有几分相似,黑白配色的大熊猫体型更大,就给它取名 “Giant Panda”,也就是 “巨大的熊猫”,以便区分,而小熊猫就成了 “Red Panda” 或 “Lesser Panda”。这简单易懂又形象的称呼,很快在西方流传开来,“Panda” 也几乎成了大熊猫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报道、研究资料里,让全世界都知晓了这来自中国的神奇萌物。

六、熊猫名字的意义:文化与保护的象征

如今,“熊猫” 这名字可不单单是个称呼,它承载着厚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熊猫是吉祥、和平的象征,多次作为 “外交使者” 出国,拉近各国关系,像中美关系破冰,大熊猫 “玲玲” 和 “兴兴” 功不可没。从保护角度看,名字让大众熟知熊猫,关注其生存困境。

随着栖息地缩小、繁殖难题等问题出现,这萌物需要大家守护。我们记住 “熊猫” 之名时,更要为保护出份力,让子孙后代也能瞧见表姐这 “圆滚滚” 的可爱模样,守护好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

好啦,今天关于熊猫名字的由来就扒到这儿啦。从古代的貔貅、貘、食铁兽,到近代的黑白熊、猫熊,再到如今家喻户晓的熊猫,这一路的变迁,满满都是故事。名字不仅承载着它的演化历程,更凝聚着文化与情感。

咱记住这萌物名字的同时,更要守护它们的未来。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趣,别忘了点赞、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宝名字背后的趣事,一起为熊猫保护助力!

来源:小项科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