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整理老照片的时候,一张泛黄的老相片从相册里掉了出来。那是我和巧英年轻时候的合影,背景是厂门口的大喇叭,看得我一阵恍惚。
那天,我浑身湿透地跑到女友杜巧英家里躲雨,谁知道这一躲,却让我看清了一些事情,也差点错过了一段真挚的感情。
昨天整理老照片的时候,一张泛黄的老相片从相册里掉了出来。那是我和巧英年轻时候的合影,背景是厂门口的大喇叭,看得我一阵恍惚。
都说88年是个好年景,改革开放十周年,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新气象。那时候,大家虽然都不富裕,但满怀希望,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在街道办下属企业当会计,一个月工资60块钱。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一路上都是响亮的广播声和自行车的铃声。
说起我的宿舍,那可真是简陋。刚分到那间十来平米的小屋时,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就搭了几块砖,上面铺张破旧的竹席。好在厂里的老师傅们帮我打了张木板床,还给我弄来几个木箱子当柜子用。
记得有一回半夜下大雨,屋顶漏水,我只好搬着暖瓶和脸盆到处接水。第二天去上班,整个人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困得直打哈欠。
巧英在纺织厂上班,是个女工。我第一次见她就在厂门口的广播站,她戴着白手套擦广播喇叭,黑色的辫子在脑后一晃一晃的。那天我骑车经过,看得出了神,差点撞到电线杆上。
纺织厂的活计可不轻松,每天要站着织布12个小时。车间里闷热得很,地上全是棉絮,人在里头待久了,嗓子眼儿都是干的。巧英每天要顶着两个大班,手都磨出了茧子。
托人打听到她家的情况后,我才开始主动接近她。每天下班都假装"偶遇",问她:"去护城河边散散步?"她总是低着头,轻声细语地说:"那就去吧。"
巧英家住在东大街的胡同里,一个小院子,院里有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树叶哗啦啦地响,比电扇还凉快。她爸是退伍军人,以前在乡村教过书,人很正直。学校撤并后,他就待业在家,有时候到处打打零工。
她妈是个勤快人,整天给人缝缝补补,补贴家用。家里最小的是弟弟杜小明,上初中,成绩特别好,是全家的希望。每次我去,都看见他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
那会儿我俩处对象快两年了。街坊邻居都知道这事,王大妈逢人就夸:"你瞧这俩娃多般配,跟那成双成对的喜鹊似的。"
为了给巧英买条金项链,我可没少省钱。中午就啃馒头咸菜,实在馋了才去食堂打半份炒菜。发工资那天,我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的金银首饰柜台,数着票子买下那条金项链。
每到周末,我都陪她看露天电影。有时候下着毛毛雨,她就靠在我肩上,撑着把破雨伞。电影散场后,我骑车带她回家,她紧紧抓着我的衣服,我能感觉到她微微发抖的手。
记得有一次,她发烧到39度,我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隔壁街道的药店买退烧药。回来的路上,天都黑了,只有路灯昏暗的光亮。她妈感动得直抹眼泪,非要给我煮碗鸡蛋面。那时候觉得,这辈子就这么定了。
日子就这么过着,直到那个闷热的傍晚。天上黑压压的堆着乌云,我刚发了工资,想着去给巧英买点水果。谁知道半路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雨点子打在身上生疼。
进门时,我浑身都湿透了,头发上还在滴水。裤腿上的泥点子蹭得地上到处都是,巧英妈刚拖的地板又脏了。
"哎呀,你怎么淋成这样?"巧英赶紧拿毛巾给我擦头发,"等会儿我给你煮碗姜汤。"
就在这时,杜小明背着书包回来了,也是被雨淋得够呛。巧英马上放下手里的毛巾,跑去厨房烧热水。我看着她忙前忙后,给弟弟倒洗脸水,又是端茶又是找干衣服,对我反倒是撂在一边了。
当时我心里就憋着一股气:在你心里弟弟就比对象重要是吧?这么多年的感情,就这么对我?想着想着,心里那个疙瘩越来越大。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厂门口堵住了巧英:"咱俩的事儿,到此为止吧。"
"为啥啊?"巧英一脸茫然,手里还拿着给我带的热水瓶。那是我们俩的老习惯了,她总记得给我带温水。
我没说话,扭头就走。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望着发黄的天花板,满脑子都是她忙着照顾弟弟的样子。
那段日子,我整宿整宿睡不着。一躺下就想起她织给我的那件毛衣,想起她每天给我带的水饺。记得有一次她说:"等结婚后,咱们也给你妈织件毛衣,她冬天总是咳嗽。"
单位里的老张看我魂不守舗的样子,就说:"年轻人别钻牛角尖,感情这事得多担待。你看我当年,要不是我媳妇大度,我们俩早散了。"
厂里的钟师傅也来劝我:"你这孩子,就是太年轻。人家姑娘照顾弟弟,那不是应该的吗?要是她连亲弟弟都不管,以后还能是个好媳妇?你想想,要是哪天你妈病了,她要是不管,你心里能痛快?"
一个月后的周末,我妈气喘吁吁地跑来找我。她爬楼梯的时候脸都白了,我赶紧扶她坐下,给她倒水。
"你这孩子,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要分手?人家巧英多好的姑娘啊!"
原来是巧英找到我妈说明了情况。她那天哭着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想问问我妈。
我妈叹了口气:"你想想,要是哪天我生病了,你也这么照顾我,难道巧英就该跟你分手吗?那丫头,不就是心疼弟弟被雨淋着了吗?"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她要是连自家亲弟弟都不管,以后还能是个好媳妇吗?你爸走得早,这些年要不是你姐照顾咱们,我们娘俩怎么过来的?那会儿你姐刚结婚,为了照顾我,连婆家都不去住,你姐夫也没说啥。"
听着妈妈的话,我心里忽然特别难受。是啊,巧英对弟弟的那份关心,不正说明她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姑娘吗?
想通这一节,我立马骑车去找巧英。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中,她站在纺织机前,消瘦了好多,脸色发黄。听说这一个月,她天天加班到晚上十点,就为了多挣点加班费。
"对不起,我太自私了......"
"别说了,"巧英打断我的话,眼睛红红的,"我明白你是在乎我,可亲情也很重要啊。要是你妈生病了,我肯定也会这样照顾她的。"
听到这话,我眼眶一热。这丫头,心里装的都是别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我们重归于好,年底就领了证。结婚那天,杜小明特意从学校请假回来,帮我们贴喜字,还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我们买了个搪瓷茶缸。他说:"姐,姐夫,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转眼三十多年。现在我和巧英相濡以沫,她把我妈照顾得妥妥帖帖的。记得去年我妈住院,她天天熬汤送饭,把自己弄得累瘦了一大圈。
杜小明考上大学后,成了中学教师,每逢过节都带着孩子来看我们。他常说:"要不是姐姐供我上学,我哪有今天。"
前些日子,我在收拾老物件时翻出了那条已经发黄的金项链,巧英笑着说:"还记得那年下雨那天不?要不是那场雨,咱俩可就错过了。"
我握着她的手,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口。人这一辈子啊,图的不就是个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吗?
那年我差点看走了眼,幸好老天给了我改正错误的机会。有时候想想,一个人的品性,往往在细微处最能体现。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