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歌谣,传唱着中华大地雨热同期的韵律。雨热同期,这一典型的气候特征,宛如一条隐秘而坚韧的丝线,贯穿华夏历史,编织着王朝兴衰的锦缎,更在当代映照中国蓬勃发展之路,托举着国运昌盛的新局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歌谣,传唱着中华大地雨热同期的韵律。雨热同期,这一典型的气候特征,宛如一条隐秘而坚韧的丝线,贯穿华夏历史,编织着王朝兴衰的锦缎,更在当代映照中国蓬勃发展之路,托举着国运昌盛的新局面。
回溯农耕文明之初,华夏祖先逐水而居,依时令耕耘。雨热同期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当夏日骄阳似火,气温攀升,恰是作物拔节孕穗、疯长成熟之时,充沛雨水同步润泽大地,为粟、稻等粮食作物提供优渥生长条件。《诗经》有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寥寥数语勾勒出雨水滋养下庄稼的繁茂生机,这是风调雨顺带来的民生安乐,仓廪充实奠定部落兴盛根基,为华夏文明萌芽注入最初活力,诸多远古聚落于黄河、长江流域星罗棋布,繁衍壮大。
王朝演进至秦汉,大一统格局下,雨热同期优势尽显。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暖湿气候加持,使得秦汉以农桑为本,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人口繁衍。晁错《论贵粟疏》提到“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富足保障军需民用,为秦皇汉武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筑牢物质根基。灵渠修通,水利灌溉拓展至岭南,雨热同期助力新拓之地融入华夏,农耕疆域扩大,帝国声威远扬,“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底气正源于雄厚国力,气候红利撑起盛世脊梁。
唐宋盛世,雨热同期与先进农耕技艺深度融合。江南地区借温暖湿润气候大兴水利,圩田纵横,梯田层叠,水稻产量激增,“苏湖熟,天下足”成为时代强音。杨万里笔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是田园丰饶景致,背后是雨热同期催生精耕细作繁荣,农桑兴旺带动手工业、商业蓬勃,瓷器、丝绸、茶叶沿丝路、航道远销海外,长安、汴京、临安成为世界都会,华夏文化远播四方,八方来朝彰显大国气象,国运于繁华烟火中攀升巅峰。
然历史并非总是晴空万里,明清以降,气候剧变,雨热同期规律紊乱。小冰河期肆虐,低温干旱或暴雨洪涝交替,北方农牧交界线南移,草原沙化,农耕区粮食减产,饿殍遍野,民变频发。明廷财政困窘应对乏力,清军入关后虽有短暂复苏,却难挽颓势,传统农业根基动摇,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列强叩关,古老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存,国运坠入黑暗深渊,风雨不再是生机恩泽,而成苍生苦难、王朝挽歌前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迈入近现代,历经磨难的中国奋起自救,科技成为解锁雨热同期新篇的钥匙。建国伊始,大兴水利,从治理淮河到红旗渠蜿蜒山间,驯服江河,蓄洪灌溉,抗衡水旱灾害,夺回粮食丰收主动权;杂交水稻横空出世,袁隆平院士心怀“禾下乘凉梦”,良种适配雨热,单产飞跃,超级稻屡屡创世界纪录,以科技伟力续写农业传奇,十四亿人口饭碗牢牢端稳。
工业浪潮中,雨热同期赋能多元发展。夏日丰沛水电点亮城乡,清洁能源蓬勃;暖湿气候滋养山林竹海,林产化工、竹纤维产业绿色崛起;沿海地区雨热助力港口高效运转,外向型经济乘风破浪,“中国制造”借海运通达全球。疫情阴霾下全球供应链震荡,中国凭借完备产业体系,国内市场雨热孕育消费活力,内需强劲托举经济稳健复苏,外贸韧性破局,于危机中开新局,彰显大国担当与蓬勃国运。
从历史烽烟走来,雨热同期见证华夏沉浮;向未来征途奋进,这一气候特质已融入民族奋进血脉。航天探索“天问”逐梦,监测气候风云变幻,精准预报趋利避害;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植被恢复,让雨热滋养大地生态永续;“一带一路”倡议延伸,中国以自身发展智慧,携手沿线共鉴雨热同期开发利用,共享发展红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站在时代潮头,雨热同期依旧是不可多得自然禀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夏儿女砥砺奋进,于传统与现代交织、天时与人力相融中,续写国泰民安、山河锦绣华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勇毅前行,国运昌盛,势不可挡。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