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粱一梦,讲述了一个奇幻瑰丽的故事;目成心许,描述了幽微暧昧的爱情心事;幕天席地,形容人潇洒不羁的态度......
黄粱一梦,讲述了一个奇幻瑰丽的故事;目成心许,描述了幽微暧昧的爱情心事;幕天席地,形容人潇洒不羁的态度......
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积累。作为一种“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成语短小精悍,意蕴无穷。
那么,成语来源于哪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形式简单而内容深刻的成语呢?
▼
来自历史的成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成语中有很多来自历史典故, 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概括,有的是历史事件的一个片段。来自历史的成语需要了解历史事件才能明白成语的意义。
卧薪尝胆
释义:卧柴草,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lì)、发奋图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堂堂一国之君被迫给曾经的对手做了马夫。后来,勾践侥(jiǎo)幸回到越国,立志报仇雪耻。他用柴草当作褥(rù)子,又挂起了一个苦胆,坐下和躺着的时候都看一看,吃饭之前先尝一尝,问自己说:“你忘了曾经的耻辱吗?”就这样,二十年后,越国重新强大起来,灭了宿敌吴国。
乐不思蜀
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 用来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
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蜀国旧臣看了心中悲伤,而刘禅却看得很高兴。
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蜀地吗?”
刘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地。”
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竟麻木不仁到了这样的地步, 即使诸葛亮也不能辅佐,何况姜维呢!”
闻鸡起舞
释义: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比喻立志报国的奋发精神。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祖逖和刘琨(kūn)是晋朝人,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一天夜里,传来鸡叫的声音,当时的人们认为,半夜鸡叫是不吉利的,祖逖却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声音,而是催我们奋起,我们一起来舞剑吧。”刘琨欣然同意。后来, 祖逖组织了军队渡江北伐,收复了很多土地。
黄袍加身
释义:穿上了黄色的龙袍。比喻被拥立为领导者。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kuāng yìn)原本是周世宗手下的大将。周世宗死后,七岁的柴宗训继位。
一天,战报说北汉和辽国打过了,赵匡胤带兵迎击。大军来到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yì)时停了下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大将高怀德等人说皇帝年幼,不堪治理国家,几个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天子。赵匡胤带兵回去,坐了皇位,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宋。
▼
来自寓言的成语
很多古人,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这些寓言短小精悍(hàn),所蕴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后来,这些寓言就精练成了成语。
狐假虎威
释义: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吓唬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老虎出来捕猎,捉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你要是不信,就跟着我来,让你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的样子。”老虎听了,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百兽是被自己吓跑的,还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呢。
拔苗助长
释义:把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反而会坏事。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宋国一个种田人盼望田里的禾苗能够快点长大,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他忙了一天, 回到家里时得意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不过我让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却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滥竽充数
释义: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三百的乐队一起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也去申请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他和大家一样的待遇。南郭先生虽然根本就不会竽,但他混在乐队里也能装装样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这下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
来自诗文的成语
中国历朝历代有无数优秀的文人,很多成语来自他们的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作品。
颠倒黑白
释义:黑说成白,白说成黑。比喻歪曲事实, 混淆(hùn xiáo)是非。
出处:【战国】屈原《怀沙》
伟大的诗人屈原所做的最后一首诗叫作《怀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成语“颠倒黑白”
春风得意
释义:在春风里扬扬得意。原指科举考中后的得意心情,后来泛指得意的心情。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
唐朝孟郊科举考中后,非常高兴,作了一首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世外桃源
释义:指与现实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东晋的时候,有一个渔人迷了路。他沿着溪水前行,在一片桃花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村子, 村里人的生活非常安乐富足。
▼
来自名言的成语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合称为“三立”,也称“三不朽”。立德指树立道德,立功指建立功绩,立言指提出有真知灼(zhuó)见的言论。很多成语便来自名言。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捐躯的决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yè)《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曾立下很多战功。马援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wū huán)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当个先锋。男儿应该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后来,马援南征平叛,不幸在军中病逝,实现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乘风破浪
释义:坐着船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
南北朝时,有个叫宗悫(què)的人,从小就很勇敢。他的父亲问他:“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他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长大后做了将军,他有勇有谋,打了很多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táo)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开卷有益
释义: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
出处:【北宋】王辟之《渑(shéng)水燕谈录·文儒》
宋太宗曾专门组织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取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共有一千卷,宋太宗决定每天读三卷,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有人觉得,读这么一部大书,实在太辛苦了。宋太宗却说:“开卷有益,我并不觉得辛苦啊。”
来源:闪现哭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