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幕降临,光影流转间,在距离泉州市区150多公里外的偏远山区永春县蓬壶镇高峰村,一台投映仪、一束灯光,点亮了村民的夜生活,也让乡村的夜晚也开始有滋有味了。
通讯员潘耿元 融媒体记者许奕梅 文/图
夜幕降临,光影流转间,在距离泉州市区150多公里外的偏远山区永春县蓬壶镇高峰村,一台投映仪、一束灯光,点亮了村民的夜生活,也让乡村的夜晚也开始有滋有味了。
26日晚7时许,在高峰村文化广场的戏台,市派高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丰晓飞化身“放映员”。当第一束光影穿透夜色投射在戏台的白墙上时,现已80岁高龄的留守老人潘奶奶开心地说:“这感觉真亲切,我已经好多年没看过电影了!”
“听村里的广播通知,晚上7点放电影,晚饭后泡了一泡茶,我就带小凳子过来了。”退伍老兵, 78岁的孤寡老人林圳程激动地说,“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但现在的电视都太智能啦,村里的老人们基本上都不会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去邻居家串门也就成了晚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一点也不热闹也太单调。”
放电影的想法,是丰晓飞任职高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之初,入户时了解到村里留守老人和留守学前儿童多的现状时萌发的。一部部光影交错的电影,让村民以往单调乏味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考虑到村里老人深居简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渠道相对狭窄,在每次播放电影的间隙,丰晓飞还精心选取播放防诈骗宣传短片及乡村振兴、暑期安全、环境保护、医保政策解读等内容,这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短片,不仅能切实让反诈知识深入人心,推动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还能让村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健康、法治等意识。
“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要形胜,更要铸魂。”在丰晓飞看来,放映的影片除了近期影院热播的大片,大多都是弘扬中华文化、怀念革命先烈、激发爱国热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不仅可以回味过去,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峰村系革命老区村、原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泉州晚报社对口帮扶村,也是泉州辖区内典型的偏远山区山顶村,全村户籍683人,目前生活在村里的不到100人,而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学前儿童。
来源:东南早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