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床工作中,血液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候患者和家属会有类似的疑问或误解,认为输血越“全”越好,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在临床工作中,血液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候患者和家属会有类似的疑问或误解,认为输血越“全”越好,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全血,医学术语。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而输注全血,就是传统的输血方法里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输以全血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血容量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病人可以考虑输注部分全血。全血能同时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但临床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
(1) 新鲜全血:新鲜全血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血液采集后24h以内的全血称为新鲜全血,其各种有效成分存活率在70%以上。
(2)保存全血:将血液采入含有保存液容器后尽快放入4℃±2℃冰箱或冷室(库)内,即为保存全血。保存期根据保存液的种类而定。
03全血并不全:由于保存液主要针对红细胞的特点而设计,因此全血保存一般指红细胞保存。在(4±2)℃下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所谓的“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因此“全血不全”。
常见禁忌症:
1.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者。
2.需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3.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4.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5.可能进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主要适应症:
1.急性大量失血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只有在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30%时,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输注红细胞或全血。
2.体外循环。
3.换血治疗,用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换血治疗,以去除胆红素抗体及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因此,临床上应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患者输注相应的成分血制品而非全血,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科学合理用血,提高输血安全性。(武文斌)
来源:泰安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