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不大旱,就看五月初一”,明日五月初一,今年夏天会大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6 18:00 5

摘要:种地的人都知道,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有多大,风调雨顺,庄稼才能茁壮成长,迎来丰收;要是遇上极端天气,辛苦劳作一年,可能都要打了水漂。老话说“大旱不大旱,就看五月初一”,明天就是五月初一了,今年夏天到底会不会大旱呢?这可太让人好奇了,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事儿。

导读:大旱不大旱,就看五月初一,明日五月初一,今年夏天会大旱?

种地的人都知道,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有多大,风调雨顺,庄稼才能茁壮成长,迎来丰收;要是遇上极端天气,辛苦劳作一年,可能都要打了水漂。老话说“大旱不大旱,就看五月初一”,明天就是五月初一了,今年夏天到底会不会大旱呢?这可太让人好奇了,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事儿。

​​​

农谚里藏着的天气秘密

在过去,没有高科技的气象预测设备,农民们就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农谚,来判断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关于五月初一和旱涝的关系,就有不少农谚。比如“五月初一晴,主旱;雨,主涝”,意思很简单,如果五月初一这天是大晴天,那接下来的夏天大概率雨水少,容易干旱;要是下雨,后面可能雨水偏多,得小心洪涝灾害。还有“五月朔日,东南风,主水;西北风,主旱”,说的是五月初一刮东南风,夏季降雨可能多;刮西北风,就可能干旱少雨。这可不是乱说的,农历五月一般进入梅雨季,东南风跟梅雨锋面活动有关,容易带来持续阴雨;西北风呢,往往对应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伏旱天气。另外,像“初一雷,田鼓槌”“初一雷,旱三伏”,都是说五月初一要是打雷,夏季就可能旱情严重。

这些农谚都是老祖宗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过无数次观察总结出来的,虽然不能说百分百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代气象学眼中的五月初一

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农历五月初一这个时间点还真挺关键。这时候,大气环流正处于调整的重要时期,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强度、东亚季风的水汽输送情况,都会对后续的降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气象局近3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五月初一前后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时,约有65%的概率预示副热带高压偏强,可能导致夏季出现“空梅”现象,也就是本该来的梅雨季节雨水很少甚至没有;反过来,要是这时候出现连阴雨,梅雨带建立的几率就会提升40% 。

再看看今年的实际情况,五月下旬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3 - 5天的持续性降雨,这和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的“今年梅雨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 - 20%”的结论相吻合。结合国内外多家机构的最新预测,今年夏季(6 - 8月)我国降水将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衰减期影响,南海季风偏强,华南前汛期(5 - 6月)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季(6 - 7月)降水较常年偏多,得防范城市内涝及中小河流洪水;北方流域东北南部、华北东部等地受冷涡活跃影响,7 - 8月可能出现阶段性暴雨,海河、辽河流域要警惕局地洪涝;中部过渡带黄淮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降水偏少,得防范夏伏旱对秋粮播种的影响 。

农谚与现代气象,谁更胜一筹?

一边是流传千百年的农谚,一边是依靠科学技术的现代气象学,到底谁更能准确预测今年夏天是否大旱呢?其实,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农谚是老祖宗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在一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毕竟是基于经验,缺乏精准的科学数据支撑,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模式发生改变,一些传统农谚所依赖的气象规律可能也会被打破 。

现代气象学依靠先进的卫星、雷达等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等气象要素,通过复杂的气象模型进行精准预测。但气象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一些突发的小概率事件也可能导致预测出现偏差。所以说,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农谚和现代气象学谁更靠谱,最好的办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对于咱老百姓来说,不管今年夏天是否大旱,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总是没错的。农民朋友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该灌溉的时候及时灌溉,该排水的时候及时排水;城市居民也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暑降温或者防雨防洪的准备。希望今年大家都能顺顺利利,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日子也越过越好!

来源:顽固的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