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一位六旬的陈阿婆最近因为被自家小猫抓伤而患上了一种名为“猫抓病”的疾病。这种疾病虽然名字听起来不甚严重,但给陈阿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痛苦。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宠物虽然可爱,但在与它们亲密接触时也应注意防范可能的健康风险。
XXXX网XXXX年XX月XX日
在广州,一位六旬的陈阿婆最近因为被自家小猫抓伤而患上了一种名为“猫抓病”的疾病。这种疾病虽然名字听起来不甚严重,但给陈阿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痛苦。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宠物虽然可爱,但在与它们亲密接触时也应注意防范可能的健康风险。
陈阿婆的故事始于一个月前,她发现自己不定期发热,体温最高能达到39℃,并在右腋窝下发现多个肿块,大小约有鹌鹑蛋般。最初,她以为这只是普通的炎症,便去了附近的医院接受消炎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随着症状的持续和加重,陈阿婆感到非常恐慌,最终求助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在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万云乐教授对陈阿婆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包括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显示,这些症状并非由肿瘤或结核引起,而是“猫抓病”所致。经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伤口护理,陈阿婆在术后三天便出院了。
“猫抓病”是一种由巴通体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通过猫的抓伤传播给人类。这种细菌常常寄宿在猫身上的跳蚤和扁虱中,当这些寄生虫叮咬猫只后,猫只就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一旦人们被这样的猫抓伤或者舔舐,就有可能感染上这种细菌。
万云乐教授指出,尽管被称为“猫抓病”,但并不是所有猫都会传播这种疾病。关键在于猫是否携带有感染了巴通体的跳蚤和扁虱。因此,定期为宠物清理跳蚤和扁虱,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猫抓病”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在2到6周内发病,少数情况下潜伏期可长达数月甚至超过一年。感染后,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周围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还可能出现肝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等症状。
医生提醒,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有幼儿的家庭,应避免养宠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公众在与宠物互动时,应避免过度亲密接触,尤其是在动物发情期和炎热的夏季,宠物更容易出现抓狂行为。
对于家中饲养宠物的人来说,除了做好宠物的清洁和防疫工作外,还应定期检查宠物的健康状态,防止它们携带病原体。此外,如果被猫抓伤或舔舐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观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陈阿婆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宠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应增强防护意识,确保与宠物的和谐共处不成为健康的隐患。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