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人工智能(AI)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孩子们正站在这股浪潮的前沿,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造篇章。12月27日,力学小学举行了“AI赋能 创造成长”小米粒创造节AI创新应用成果分享会。这场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人工智能(AI)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孩子们正站在这股浪潮的前沿,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造篇章。12月27日,力学小学举行了“AI赋能 创造成长”小米粒创造节AI创新应用成果分享会。这场科技狂欢,展现了孩子们在AI领域的无限可能。
AI创意成果大赏
课本“活”了,文物参加“乐队争霸赛”
当AI与孩子们的创意相遇,便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在 “AI绘画诗集秀” 中,一(6)班的陶奕潼同学兴奋地分享道:“我用AI工具‘豆包’创作了《红色超人大战大眼怪兽》。” 屏幕上播放着他精心绘制的故事草图和通过不断调整文字生成的AI图片。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故事,台下的同学们听得目不转睛,仿佛置身于充满奇幻色彩的战斗场景之中。
四(8)班的蒋一凡展示了作品《建造心中的未来城市》。她讲述了自己利用AI渲染画面的过程,从最初的尝试到不断调整,让台下的小观众们也不禁对未来的城市满怀憧憬。六(8)班的张梓沐则用“文心一言”AI平台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藏头诗,为未来城市增添了诗意的韵味。
在“AI 音乐新乐章”展示中,四(8)班的陈至简用Chatgpt软件编歌词,再用“Sono”编曲,创作出了《小米粒之歌》,他表示:“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们的校园生活,我想用它表达我们每天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积极状态。” 而三(7)班的吕婧怡同学借助 AI工具创造了《长征之歌:诗与乐的融合之旅》,她坚定地说:“长征精神永传承。我也要学习他们那样勇往直前!”
用AI视频还原《精卫填海》的故事,让精卫鸟不屈的精神更加立体生动;利用 AI 大模型为南京制作宣传片,展现南京的古典与现代气息……“AI视频创意展”同样精彩绝伦。力人校区三(3)班的徐厚朴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许多惟妙惟肖的古代歌舞俑,便产生灵感,用AI技术让文物形象穿越古今,为她们举办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乐队争霸赛”。“我希望通过文物比美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激发大家保护文物的热情,传递文化自信!”徐厚朴制作的创意视频令同学们看得入迷,掌声不断。
智能手杖、爬楼机器人……
智慧结晶闪耀生活之光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力学小学有一支重点打造的创客团队,多年来获奖不断。前段时间,学校开展想象力作文写作,当想象力丰富的小笔者与动手能力一流的小创客们汇聚在一起,创造出了更多惊喜。在成果分享会上,马驰老师和范奕廷同学主持的儿童圆桌分享会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分享着自己在生活中与 AI 的奇妙邂逅。
有的同学提到在写作文时,利用AI生成图片,为作文增添生动的细节;学校操场上的大屏通过AI技术精准测量跳绳个数和跳远长度,大大提高了体育测试的效率;还有同学在国庆假期的旅行中,借助AI轻松获取天气信息,让旅行更加顺利愉快。
在分享发明创造成果时,同学们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有同学为盲人设计了一款智能手杖,通过不断向AI下达指令,使其能够准确地为盲人指明方向;还有同学创建了一款可以识别日常生活垃圾的小程序,用数字代表不同垃圾类型,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有同学发明了帮助老年人上下楼搬东西的自动爬楼梯机器人,并计划为其增加更多智能功能,如与老年人健康检测装置互联,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长辈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精彩观点交锋
AI 技术要用之有道
“AI 是否可以代替老师批改作文呢?”当圆桌分享会的话题转向 AI 在校园中的应用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观点交锋。
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因为“AI帮助老师批改作文,会给老师留出休息的时间。”“AI通过大数据算法修改的作文会更优化,我们可以多多学习”。也有同学持反对意见,如“AI是拿同一个标准来判定不同的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不同的,这样不合理。” 还有同学补充道:“AI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它不能富有人的情感。就算这位同学相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AI仍然不会给他高分,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不太好的同学的写作热情,也会慢慢被消磨。”
“同学们要记住,未来代替你的不是AI,而是比你更会使用AI工具的人。”随着马驰老师的总结,这场精彩的辩论让同学们认识到,AI虽然是强大的工具,但在应用方面需要谨慎权衡,充分考虑其利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小学生做出大学问
积极拥抱,和人工智能一起成长
为鼓励同学继续发挥创新精神,探索更多AI技术的应用,学校特别设立了小米粒创造节“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分享会上,南京市力学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力学小学党总支书记李琳等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奖。
南京师范大学赵丽教授和沈书生教授对孩子们在AI创新应用方面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他们很爱生活。很多作品都是基于生活中的观察,用爱心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用会发现问题的眼睛,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问题。”赵丽教授欣慰地说,“今天同学们用AI赋能,相信以后会用更多的爱来赋能我们的创造,帮助我们实现更多梦想。”
沈书生教授充满期待地说:“同学们虽然是小学生,但却做出了大学问,一个个小小的脑袋充满了大大的智慧。在人工智能赋能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沈教授还为同学们的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把自己的科目学得通,二是要进一步让自己的想象想得妙,三是要让我们的东西做得好。用学科知识赋能人工智能,再让人工智能赋能我们自身,让我们和人工智能一起成长。”
通讯员 伍昕 见习记者 周欣
摄影 朱思琪
校对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