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女士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她从教育的本质,软阶层的时代和个人的应对方式三个方面来谈论《软阶层时代的教育经济学》。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精彩分享。
徐瑾说
教育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但是变革时代,如何看教育?
我在《消费降级,京沪软阶层也扛不住了》中提出一个观点,
教育是消费,不是投资。
很多人不理解。
这其实源自时代变化,你可以把教育看做投资,只要你不计较回报率很低。
这其实徐瑾经济人过去的一个看法,分享一个演讲,
是我在“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 谈教育经济学,也许对你有启发。
更多在社群聊,我的微信xujin2023
教育,大家自古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家长总认为学校才是教育的主体,喜欢把孩子送进名校。但是却忽略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女士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她从教育的本质,软阶层的时代和个人的应对方式三个方面来谈论《软阶层时代的教育经济学》。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精彩分享。
非常感谢大家,很高兴肖知兴老师邀请,来做这个分享。今天我的题目是《软阶层时代的教育经济学》。
这次演讲有三个关键词,软阶层、教育与经济学——这三个关键词是我对当下的一个探索和思考。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家心里其实都有不少思考和不安。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谈教育或者谈孩子,其实是希望去找到一个能给我们安身立命的理由或者心安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认清楚我们的时代。
简单一下介绍我自己,我是徐瑾,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也是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所以我的背景更多是经济方面的,谈教育更多从数据、趋势去考虑,不会像有的家长一样温情脉脉,也不会像刚才发言者一样语重心长。今天分享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谈谈教育的本质,其实谈谈何为软阶层时代来临,最后是个人应对策略。
徐瑾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教育夜话分会场演讲
01.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我今天的发言分成三个部分,首先谈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觉得教育这个事,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去谈论。不过,我觉得在中国当家长太难了,经常能看到的一些文章题目都是“这五种做法会毁掉孩子”、“千万不要给孩子讲这句话”这些危言耸听的类型。中产难,当企业家或者富二代的家长,其实也比很多人预期的难。表面上,你有一些选择,比如要让孩子听话,让他接班,或者佛系一点,让他做个快乐的人,比如一些企业家就私下就常说,我家赚的钱几辈子都用不完。
事实上无论你的初心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谈教育的本质,其实离不开阶层。我们谈起东西方教育,好像截然不同,也会评判应试教育的利弊等,本质上也许差不多——不少情况下,教育关乎阶层提升或者至少阶层的保持。
这是教育的本质之一,它的结果和方式当然可以讨论的,但是我认为这个本质不能忽视。
下面,我会讲一下什么是软阶层,软阶层时代来临对当下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02.增长动力的消失:
“软阶层时代”到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平等的社会,表面上大家都在回避阶层。但其实不平等一直存在,这是从原始社会开始的。有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就指出,不要把古代社会想得太平等,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类社会都有贫富不均的现象。
从全球经济看来,未来的情况可以说高度不确性,也可以说严峻的。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我们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其实重新认识阶层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那么,阶层是什么?本质上,就是谈人就是被划分成不同群体。现在年轻人很多也在读毛选,毛选里有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首要问题。
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有价值的,揭示其实社会生活一个核心逻辑,就是要辨清敌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谈教育或者企业发展,要放在这种大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去考虑。
教育的本质之一,也就是这样在大背景的情况下认清敌我,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阶层,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取决于同一个阶层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接纳。说起来很功利,但却很难抹杀:在过去,阶层由血统决定,后来慢慢不由出身决定,直到今天,也还是各种方式隐性地存在。
不仅人有阶层,动物也有。在高级的哺乳动物,往往都有阶层,内部有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序列。比如黑猩猩,生物学家就发现,它的阶层划分非常清楚,为首的占有更多的食物和选择更多配偶的权利,但是如果它被族群中别的猩猩打败了,它的地位就会被取代。
你可能觉得,黑猩猩是动物,我们是人,其实黑猩猩与人之间存在着很近的亲属关系,基因差别是很小的,不少研究就指出,人与黑猩猩基因居然只有1.5%的差异。
我们再来看人类社会,可能会更加清晰。在最近40年,为什么大家对阶层不那么在意了,其实是因为多数人都在阶层跃迁的道路上。如果你透过阶层视角看这40年的发展,其实不止企业家,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阶层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过去4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一下身边,就会发现,所谓中产、富人或者企业家,基本都是在40年发家的,中国的富一代也大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在这个经济腾飞过程中,什么因素在起推动作用?有人会觉得自己个人能力特别突出,或者运气特别好,也有人感谢祖上或者国运,对有不同的解释,但本质上是由教育、房地产、创业引发的城市化作主导。
先说教育,我们今天为什么重视教育?因为多数人讲到教育第一反应就是改变命运。在过去几十年,地方青年进城,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是通过教育跃升阶层的第一个途径。
除了这种大家习惯的高等教育路径,但这其实影响只是一部分人,更多人是走了不同的道路。比如农民工进城,他们可以选择送外卖或者去工厂打工,可能你觉得这不是教育,其实恰恰也是最有用的教育,恰恰是这些人他们完成了从农村到工业化的转变。这些工业化过程中的教育,对于社会分层改变是很大的。因为有了工业化,我们有了城乡差距,有了经济发展,阶层分化才重新出现。
其次就是房地产,这对大家应该不新鲜。中国的中产阶级,据说入门标准之一就是城里两套房。房地产已经是中国居民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只要你在一二线城市有房,你不需要做什么可能就是千万资产。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工作,这可能就是他一生都很难赚到的钱。
最后就是创业,对于企业家来说,这不陌生,通过创业改变自己和家人员工的生活,这活生生的案例。
总结一下,教育、房地产、创业是我们过去阶层跃升的三大道路。我们谈教育的时候,其实往往忽略了后两点因素。过去40年,每个人的阶层的改善,或多或少都来自这三大因素。未来,如果这三大因素都走向枯竭,那么个人发展会很难。就比如现在年轻人经常讲的“内卷”,就是因为竞争压力大,尤其对比过去。
但是要注意,这三点其实都是现象,它本质上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率有不同指标,按照人口算,其实超过70%,可以说,城市化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那么会有什么影响?年轻人出头更难,企业赚钱更难,普通人的生活更难,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对这个要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我在2019在经济看起来还是烈火烹油的时候,我就提出的一个概念:软阶层——不少城市中等收入属于这个群体,他们不仅不会继续实现阶层跃迁,反而面临阶层下滑。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社会阶层变迁就会由高度流动到趋于停滞。在过去,大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每个人都很开心,用经济学话说就是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大家每个人都能拿到好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你通过进城、祖产增值,也可以分享经济的成果。更不用说各位企业家以及二代,是绝对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了。
但是未来会如何?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停滞,自然就会出现社会分层的停滞:所谓软阶层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说阶层固化,而是现在向上的通道其实是被压抑了,但是向下的通道是打开的,我们觉得很稳固的资源财富甚至地位,其实是容易像泡沫一样散去的。
我提出这个软阶层的概念,核心在于阶层根基不稳,很可能向下滑动。这意味着,并不是你在某个阶层,就能继续往上甚至固定不变——当然,这甚至包含你的孩子。很多家长焦虑说,我在这个糟糕的环境下已经实现了这个成就,那我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我的孩子为什么他不能实现比我更好的成就,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
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伟人讲的,我们个人的成功要考虑时代因素,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在软阶层时代,不仅向上攀爬的动力消失了,可能还会陷入一个阶层下滑的情况。我前面说了,软阶层主体属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不少企业家也许不属于软阶层。但请注意,如果软阶层面临阶层下滑,那么企业家这个群体也可能相应下滑,因为社会网络中的每一层其实都彼此关联。
软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根基不稳,而且向上的动力在消失,有三个标志:财富的锐减,机会的弱化(工作的消失),最后是可能性的收缩和权利的萎靡。
软阶层的核心起源于不平等。软阶层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全球现象。国外大概从1970、8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包括现在我们看西方的民粹主义或者中产塌陷、各种撕裂事件背后,都是经济的问题存在。
03.经济资本,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都很重要
中国有中国梦。软阶层意味着提升动力消失,欧美比中国先走一步,但是回到中国的社会,向上攀爬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可能你的野心配不上你的际遇,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样看阶层。
过去几十年,大家是把经济因素看得很重要,但是阶层不仅仅是经济,法国哲学家曾经说过资本有三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这三种资本,经济资本最直接,社会资本最重要,文化资本最隐蔽,这三种资本都可以遗传,一般人往往只重视第一种,但是对下一代应该是三种都重视。对于经济资本,我相信企业家深有体会,大家也很擅长,我不多说。
值得注意是社会资本,这不是简单拉关系。这取决于你在社会中链接的人的数量和质量,人的社会链接也就是150人,核心的可能就是5-10人,社会资本不等于你认识重要的人就行了,而是你在社会连接中是绕不开的点。通俗点说,一件事情必须需要你。
举个例子,像当年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可以说是基辛格的老板,但是在美国政局中,基辛格比尼克松的影响力要大很多。后面就有人把他们和大家的关系做成一个图,在很多的关系网络中他们的作用是重叠的,但是不少网络中基辛格是绕不开的节点,他的作用比尼克松还要重要。简单说,一件事情可能绕不到尼克松那边,但会到基辛格那边。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所以,社会资本不一定说你要成为地位最高的人,而是成为最有价值的人,而你要在你的网络中无可替代,这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的一个点。
其次,社会资本也体现为差异性。和你一样的人,与你接收的信息,你的想法都差不多,但是如果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新的帮助的时候,你需要认识陌生的人。比如企业家喜欢扎堆,因为大家都是类似的人,也谈得来,我自己的很多朋友也都是这样的,但是从社会资本角度,你要认识足够多数量和质量的人,某种程度,你要更多认识和你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要走出自己的圈层,比如说商业界的人和学术界的人打打交道就很好,和一些年轻人打打交道也很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再比如,大家往往喜欢认识比自己强的人,但是这未必是最能体现社会资本的方式。比如如今在座的各位,不少都已经功成名就了,除了你向上认识比你强的人,向下你也可以认识一些人。简单说,向上学习,向下帮助,这样你身边会形成一个新的团体,你才会获得一个更紧密更复杂的社交网络。这背后是有一些研究数据做支撑的,详细的论文资料不加赘述,只是说给大家分享这个结论。
最后是文化资本,很多人觉得文化资本是教育,其实不一定,它可能是你的价值观、你的状态。
04.走出舒适圈,拓展二手人生
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视角出发,我们在软阶层时代,如何应对?
首先,应该拓展二手人生。二手人生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生下半场,或者说第二曲线。
很多企业家可能做了一辈子企业,现在企业发展到这一步,好像觉得企业是自己的孩子,离不开自己一样,我们要承认一个事情,就是企业它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时候就算你再努力,这个企业它可能也就是这样了。你不如空出手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别的事情也许不能为企业、家庭、孩子带来直接的效益,但是有可能对于你个人来说带来很大的好处,毕竟两点之间并不是直线最短。
比如说我觉得如果你经营企业那么多年肯定有许多心得,你可以去做教练或者写书,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想一下你另外的爱好,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我最近和吴士宏聊天,她新出了一本书《越过山丘》。她当年很红,在外企如日中天的时候在IBM、微软这些企业如鱼得水,甚至被称为“打工皇后“。她起点不高,当时又升到一个跨国公司总经理之类的位置,出了书,成为很多人励志的偶像。后来这些年,她有点销声匿迹了。这中间,她也创业,不那么成功,一度房子都抵押了。后来,她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去做了高管教练。她发现,做企业已经是她上一段人生了,她在做高管教练的这个过程中,不仅也偿还了债务,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还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她这样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二手人生的案例。
吴士宏著《越过山丘》
在当下情况下,企业家真的应该开始考虑开拓自己第二人生了。像新东方俞敏洪那样,面临风暴的时候,勇于把一切砸掉再重新做直播,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我尊敬他,不是说他做成功了,而是说他在擅长的领域不能做了,他在不擅长的领域选择重新再来。企业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人生也是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二手人生,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参考。
第二点,增加文化资本。前面说了,有文凭不等于不等于有文化。
有个学者讲过一句话,文化是什么?就是妈妈教给你的事。我觉得这个概念就很好,为什么基督教能在欧洲流传开来,因为是妈妈先信了教。比如,你的为人处事的方法,你的潜移默化等更微妙的事,应该成为你们家庭的传承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资本,不是说让孩子去海外读一个硕士,然后有名校文凭就可以取代的。
所以,文化资本是很微妙的东西,就像前面有朋友说的那样,不是跟风学了下《资治通鉴》就懂中国文化了。文化资本中,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洞察,对中国的理解,是真正应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你去看那些魏晋时期的名人或者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写给孩子最后的话,并不是那么文艺,甚至类似踏实做人做事 这样很世俗的话。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往往普通的东西就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文化资本其实大有空间,大家也可以去思考怎么加强。
总结一下就是,从三种资本的角度如何理解并应对软阶层社会?首先是经济资本,这个大家都明白,不少人已经够了,第二种是社会资本,认识更多与自己不同的人,让自己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变得无可取代,第三种是文化资本,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这些隐形的东西。
作为结语,重要的是什么呢?领教工坊很推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思想,他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改变。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趋势嘛,你早晚都会认识到,而在趋势改变的时候,你要尽早习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什么做?首先要降低预期,保持乐观,然后就开始行动吧。我刚刚讲的这些点,我不希望大家说你讲得很好,然后就完了,而是有所改变:哪怕也许你一年认识一个和你不一样的人,听到一个不一样的想法,这或许就对你就有一个启发。
至于乐观,我现在认为不是一个预测,而是更多是一种选择,这意味着什么?不是说你对未来乐观才是乐观,而是虽然情况可能预判悲观,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乐观,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徐瑾
青年经济学者,出版过十多本书,
FT中文网财经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私塾第五年,内测满意度100%;
来源:徐瑾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