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NSS已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和各类智能化、无人化作战平台。同时,GNSS信号存在相当的脆弱性,干扰者可对地面和航空GNSS用户执行难以预料的信号干扰乃至欺骗。因此,GNSS欺骗比其他干扰形式更具有危害性和隐蔽性,逐渐成为干扰者青睐的导航干扰技术。开展卫星导
本文内容来源于《测绘学报》2024年第11期(审图号GS京(2024)2421号)
卫星导航欺骗式干扰关键技术研究
高扬骏,1,2
1.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94
2.
高扬骏(1995—),男,2023年6月毕业于信息工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李广云教授),研究方向为卫星导航。
本文引用格式
高扬骏.
GAO Yangjun.
阅读全文
GNSS已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和各类智能化、无人化作战平台。同时,GNSS信号存在相当的脆弱性,干扰者可对地面和航空GNSS用户执行难以预料的信号干扰乃至欺骗。因此,GNSS欺骗比其他干扰形式更具有危害性和隐蔽性,逐渐成为干扰者青睐的导航干扰技术。开展卫星导航欺骗式干扰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影响及降级GNSS作战平台的PNT能力、降低及挫败对方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评估PNT用户终端抗干扰性能,并促进反欺骗技术的水平等,都有着显著的意义和价值。论文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
(1)针对现有牵引式欺骗方法难以隐蔽欺骗配置PLL辅助DLL环路接收机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组合环路对GNSS欺骗的响应;其次,提出了针对PLL辅助DLL接收机的异步牵引式信号欺骗方案,在欺骗信号的码率和载波频率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路的动态性能,同时保持码率和载波频率的良好一致性,欺骗信号功率设计中,在避免绝对功率监测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欺骗成功率,并给出欺骗信号参数计算方法;最后,经试验分析,论文方案可成功实现欺骗,欺骗用时107.80 s,使得本地码率增加0.03 Hz,载波频率增加50 Hz,一致性欺骗检测值的均值为9.40×10-3,最终稳定于收敛值-2.95×10-8。即欺骗信号保持了如真实信号的一致性,能良好规避接收机的一致性欺骗检测,全面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针对现有时间欺骗方法单一且欺骗性能评估不够全面的问题,首先,提出基于修改伪距的时间欺骗算法和基于修改卫星位置的时间欺骗算法,以及同时修改伪距和卫星位置的时间欺骗算法,试验评估了3种算法的性能。其中,修改伪距的时间欺骗算法效果最优,接收机钟差偏差达到10μs,同时接收机空间直角坐标距离改变平均值为4.88×10-4 m,认为完全达到欺骗目的,但可能被检测到伪距异常时延;修改卫星位置的时间欺骗算法效果稍差,接收机钟差偏差达到9.61μs,同时接收机空间直角坐标距离改变平均值为109.08 m,认为基本达到时间欺骗目的,且不需加入伪距时延,可通过修改导航电文参数的方式实现,因此不容易被检测到伪距异常时延;修改伪距和卫星位置的时间欺骗算法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接收机钟差偏差达到9.80μs,接收机空间直角坐标距离改变平均值为54.55 m,认为较好达成欺骗目的。
其次,提出了两种修改导航电文卫星钟校正参数的时间欺骗算法:阶跃式时间欺骗算法和缓变式时间欺骗算法,试验验证了两种算法性能。对于阶跃式时间欺骗,接收机钟差偏差达到2.398μs,时间欺骗的平均误差为-0.53 m,接收机空间直角坐标距离偏差为1.24×10-3 m,具有欺骗用时极短的优势,但阶跃式钟差突变更易被检测;对于缓变式时间欺骗,接收机钟差偏差达到2.392μs,时间欺骗的平均误差为-2.49 m,接收机空间直角坐标距离偏差为1.52 m,时间欺骗平均误差稍大,但缓慢增大接收机钟差的方式,将大大提高欺骗隐蔽性,欺骗检测难度将增加,但欺骗用时也更长。所提算法可操作性强,可根据不同需求实现时间欺骗。
(3)针对现有欺骗方法难以隐蔽欺骗GNSS/IMU紧组合系统,且难以有效对配置GNSS/IMU紧组合UAV开展定向欺骗的问题,在分析欺骗对GNSS/IMU紧组合定位影响机理基础上,提出一种规避多个反欺骗技术GNSS/IMU紧组合的缓变欺骗算法,算法给出规避多种反欺骗技术的量测偏差确定法,可逐渐拉偏组合系统定位结果,并成功规避最小二乘残差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least squares residual 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 LSR-RAIM)、参数合理性检查的反欺骗技术检测。试验表明,算法可在30 s内逐渐改变紧组合定位,北向、东向、地向位移分别最终偏移29.5、31.9、42.7 m,基本达到欺骗效果,同时规避了上述反欺骗技术检测,紧组合检验统计量均值减小75.4%,未超告警阈值,相应武器摧毁力在北向位移下降至原先0.16%,东向位移下降至原先0.03%,地向位移下降至原先1.10%,欺骗对影响武器作战效能效果显著。
其次,为实现对配置GNSS/IMU紧组合UAV的隐蔽定向欺骗,建立GNSS欺骗环境下UAV动力学模型,分析UAV状态对欺骗响应规律,提出一种GNSS隐蔽定向欺骗方法,包括定向4步欺骗策略,同时保持规避UAV的LSR-RAIM。试验表明,经定向欺骗,UAV最终偏移原先飞行航向-1.13°,偏移原先目的地为1 005.48 m,最终避开UAV携带炸弹有效杀伤距离1 km以上,达到欺骗目的。定向欺骗方法的欺骗航向角误差为-0.03°,且欺骗者全程有效规避UAV导航系统的LSR-RAIM。
(4)针对缺少有效的欺骗器区域部署策略以实现对多个目标同时欺骗的问题,对生成式欺骗作用范围做详尽分析,包括初级欺骗和中级欺骗、欺骗失败范围;提出针对多欺骗器多目标(multi-spoofer multi-target, MSMT)的生成式欺骗器区域部署策略,同点群组欺骗算法(same point group spoofing algorithm, SPGSA)适用于对多目标同点欺骗,异点群组欺骗算法(different point group spoofing algorithm, DPGSA)适用于对多目标异点欺骗,基于所提4个指标,两种算法按分类讨论结合最优规划法给出所有可能部署方案,并给出最优部署方案。试验结果表明,SPGSA和DPGSA可根据欺骗者不同需求给出最优欺骗器部署方案,如分别满足欺骗器数量为1,各欺骗器与各接收机距离总和为33 412.2 m,中级欺骗率(intermediate spoofing rate, ISR)和欺骗成功率(spoofing success rate, SSR)均达到100%等,欺骗器部署方案性能均满足欺骗者需求。
多语义特征协同的多源POI匹配融合方法
李朋朋,1,2,3
1.
2.
3.
作者简介
李朋朋(1994—),男,2023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刘纪平研究员,朱军教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地理大数据分析挖掘。
本文引用格式
李朋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及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人们对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需求在急剧增加,特别是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为代表的地理空间数据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同时,基于POI数据开展的地理空间研究已成为GIS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几乎依赖于几何精准和语义详细的POI数据,但这些高质量的数据描述通常分散在不同POI平台上。因此,匹配融合不同来源的POI数据,已经成为丰富数据完整性、增强数据质量、提高数据鲜活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不同POI数据源之间属性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导致POI数据在名称、地址、类别和位置等属性上的语义异构问题,这就使得POI数据的匹配融合变得更加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多语义特征协同的多源POI匹配融合方法,重点研究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地址要素解析、关联多属性语义特征的多源POI匹配、基于增强语义表达模型的多源POI文本属性对齐、顾及地址语义特征的多源POI位置属性融合等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提出了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地址要素解析方法。首先,使用结巴中文分词工具对地址属性进行预切分,并基于BERT模型生成切分词的词嵌入向量表示;然后,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生成切分词的标签特征;最后,利用维特比算法进行标签序列推理来实现中文地址要素解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地址要素解析性能和效率方面优于现有神经网络模型,在迁移试验中地址要素解析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均超过了95%。
(2)提出了关联多属性语义特征的多源POI匹配方法。首先,针对不同的POI文本属性采用不同的中文分词方法进行切分,并利用分词结果训练Word2Vec模型生成其对应的词嵌入向量表示;然后,通过文本卷积神经网络和多层感知器提取POI属性的复杂语义特征;最后,基于增强序列推理模型构建多属性语义特征的局部推理和推理组合关联关系,从而将多源POI匹配问题转换为二分类问题,实现POI对的分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优于现有的基于单一属性匹配方法和多属性匹配方法,匹配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均超过了98%。
(3)构建了基于增强语义表达模型的多源POI文本属性对齐方法。首先,基于POI非标签语料库中的文本属性构建属性表达序列;然后,使用属性关系一致性预测任务和替换语言模型任务对增强语义表达模型进行无监督预训练;最后,基于预训练模型和下游属性对齐任务通过监督学习的方式来微调模型,从而实现多源POI文本属性对齐任务。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优于现有的文本属性对齐方法,类别属性一致化的评价指标Macro-F1值超过了90%,地址属性标准化的评价指标BLEU-4值超过了95%。
(4)建立了顾及地址语义特征的多源POI位置属性融合模型,首先,通过文本卷积循环神经网络和图注意力网络分别提取地址属性的文本语义特征和层级语义特征;然后,使用多层感知器实现位置属性的空间语义特征增强;最后,基于地址语义特征和空间语义特征利用自注意力机制进行语义特征聚合来实现多源POI位置属性融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显著优于现有的位置属性融合方法,最大、平均和最小位置融合精度分别优于20、12和1 m。
论文研究在科学层面可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匹配融合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在应用上服务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更新、分析等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如何实现跨平台、多要素的地理空间数据匹配融合,以及引入外部知识库的多源POI属性对齐与融合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多频多模GNSS精密单点定位理论研究及软件开发
臧楠,
臧楠(1989—),女,2020年6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沈云中教授,李博峰教授),研究方向为GNSS高精度导航定位。
本文引用格式
臧楠.
ZANG Nan.
阅读全文
随着多频多模GNSS高速发展,不仅兼容正在现代化的GPS、已完成全星座建设的BDS和星座加密中的Galileo,同时还支持混合FDM A和CDM A两种设计的GLONASS。高精度位置服务、精密授时服务和低成本导航服务已成为GNSS应用领域的3大研究热点。GNSS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特别是面向不同用户需求的高精度位置和导航服务,对多频多模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理论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研究多频多模GNSS精密定位理论对加强新时代多系统兼容互操作性及推动我国BDS在多元化GNSS应用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以GNS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技术为研究核心,以电离层误差对GNSS原始观测值的影响为突破点,以统一不同电离层延迟处理模式的PPP模型为目的,围绕多频多模PPP的函数模型和最优融合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分析了系统间/频间码硬件延迟偏差的稳定性以实现对多频多模PPP函数模型的精化;拓展了特殊场景数据中断情况下PPP快速收敛算法。论文致力于多频多模PPP统一数学模型的研究、定位性能的评估及特殊应用场景PPP的快速收敛技术的验证。论文的研究工作及相应成果如下。
(1)基于GNSS原始观测方程,以处理电离层延迟方式作为统一函数模型的考量点,提出并基于PPP的电离层加权模型,详细地推导并分析了对于CDM A和FDM A两类系统的不同PPP模型关系。理论研究表明:①单频电离层改正和电离层估计模型是电离层加权模型的两种特殊情况;②不引进电离层约束时,电离层估计和半和模型等价;③电离层加权模型适当地考虑了电离层约束,有效地抵抗了电离层约束引入偏差影响,且具备优于电离层估计的模型强度和最优定位性能。试验表明:①低成本UBLOX试验表明,电离层改正模型点位RMS约米级;相较而言,电离层加权和电离层估计模型点位RMS为0.4~0.5 m;②三频PPP有效地改善不同收敛条件下的初始化收敛时间,如BDS静态定位结果,双无电离层组合和非差非组合模型平均初始化收敛时间比双频提升约为13.1%和10.8%;③三频非差非组合模型E/N/U方向平均定位误差分别提高约22.1%、22.1%和31.4%,双无电离层组合模型提高约19.5%、18.5%和18.9%。
(2)分析了不同系统、不同频率、不同类型卫星的信号质量,推断出经验的随机模型不是多模PPP最优融合的首选方案。提出了基于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理论,实时地修正系统间、观测类型间及卫星类型间随机模型的多模(GPS/GLONASS/BDS/Galileo)自适应融合算法。试验表明:BDS双频信号推荐选择B1/B3;定位收敛至5 cm,静态定位等权融合和自适应融合的平均收敛时间分别需要59和42.5 min,缩短约28%,点位RMS分别为2.4和1.9 cm,提升约20%;动态定位64.5和47 min;缩短了约27%,点位RMS分别为9.3和6.5 cm,提升约30%。试验结果均验证了多模GNSS自适应融合PPP算法的合理性。
(3)多模多频GNSS精密单点定位的函数模型精化。重点是对联合4大五星系统融合的单频PPP模型中的系统间码硬件延迟偏差(inter-system code hardware bias, ISCB)和GLONASS频间码硬件延迟偏差(inter-frequency code hardware bias, IFCB及三频PPP模型中的残余码硬件延迟偏差(residual inter-frequency code hardware bias, RIFCB)的短期稳定性分析,并分别评估顾及ISCB/IFCB/ISCB+IFCB的单频PPP定位性能的改善。试验表明:①BDS的ISCB稳定性最差,部分标准差大于4 ns, Galileo系统最优,约1 ns,GLONASS次之,约2 ns;②BDS的MEO卫星的ISCB的稳定性受估计质量影响表现最差;③ISCB、IFCB和RIFCB与接收机类型和信号频率高度相关;④相比于未校准方案,仅顾及IFCB的提升性能最弱,顾及ISCB次之,顾及ISCB/IFCB最优;其收敛时间提升约24.7%,E、N和U方向平均改进分别23.4、25.9和29.1%;⑤两种三频PPP模型中的RIFCB的稳定性Galileo最优,BDS次之,GPS最差,主要原因是GPS的RIFCB同样受估值质量影响。
(4)基于历元间电离层变化加权的几何域历元差分模型和LAMBDA算法,提出了特殊场景下数据中断PPP快速收敛算法。算法关键技术之一是基于滑动窗口的多项式拟合对历元间电离层变化进行毫米级预报并约束估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应用中尽量采用采样间隔不超过5 s的数据;高度角越高,相位跳变固定的成功概率越高;GLONASS的正确固定概率最低,Galileo固定概率最低,BDS和GPS固定成功概率相当,但失败概率BDS低于GPS;组合系统优于单系统。算法的关键技术之二是multi-GNSS PPP相位跳变的固定策略。设计3种试验场景,验证算法相位跳变固定性能及完全修复3 min及以内数据中断能力。
城市立体空间导航卫星时空可见性分析
作者简介
寇瑞雄(1995—),男,讲师,2022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杨必胜教授,杨树文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环境GNSS数据处理与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
寇瑞雄.
KOU Ruixiong.
阅读全文
GNSS作为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众所周知,GNSS定位结果与测量环境开阔度密不可分,在开阔场景下,GNSS能提供连续可靠的高精度导航定位信息;然而,在城市立体空间中,GNSS信号极易受到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树木的吸收和散射等影响,产生多路径、非视距和低信噪比信号等,严重影响GNSS卫星可见性和定位精度。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环境中GNSS定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城市立体空间导航卫星可见性仿真方面仍存在考虑遮挡物类型单一、算法效率低和仿真结果精度低等问题。因此,论文聚焦使用GNSS精密星历统一计算卫星位置、GLONASS广播星历快速计算卫星位置、城市道路区域卫星可见性快速仿真、城市林下区域卫星信号传播功率全路径衰减建模、城市立体空间导航卫星可见性计算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目前基于精密星历使用不同方法计算GNSS 4大系统卫星位置时,存在结果精度不确定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提出统一使用滑动式广义延拓插值法计算GNSS各系统的卫星位置。利用GNSS不同系统不同轨道类型的精密星历数据,通过分析该方法不同参数组合对GNSS精密星历插值精度的影响,确定出不同系统不同轨道类型的最优参数组合,实现了所有GNSS系统在精密星历计算卫星位置时共用一种方法。
(2)针对GLONASS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时,需通过不断迭代的方法获得高精度结果,但当大量计算时存在运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滑动式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GLONASS广播星历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该方法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轨道拟合误差,选择适合每颗GLONASS卫星的最优拟合时间间隔和拟合阶数。试验结果证明,最优拟合参数组合的滑动式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GLONASS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并提高了运算效率。
(3)已有研究提出的导航卫星可见性计算方法大多依赖高精度城市三维模型,导致上述方法在导航使用频率最高的城市道路区域并不适用,如存在计算效率低、建模成本高和难以广泛应用等问题。因此,为了减少对高精度城市三维模型的依赖、提高实时计算效率和实现低成本计算城市全路段的可见卫星数,提出了基于全景影像的城市道路区域GNSS卫星时空可见性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道路全景影像和不同时效性的GNSS星历,计算城市道路区域GNSS时空可见卫星数。使用武汉市和上海市部分路段的全景影像,计算了两个试验路段的GNSS卫星时空可见数,并绘制了城市道路区域导航卫星时空可见图,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城市立体空间中,除了建筑物遮挡GNSS信号之外,树木也严重阻碍GNSS信号的正常传播,但现有研究极少考虑树木对GNSS信号的影响,导致城市林下区域GNSS卫星可见性计算结果严重失真。通过分析GNSS信号从卫星传播到城市林下接收机过程中功率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顾及树木散射的GNSS信号全路径传播功率评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城市林下区域卫星可见性时,同时考虑建筑物遮挡和树木散射的准确率比仅考虑建筑物遮挡的准确率提升了16%,召回率基本不变,F1值(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提高了8.8%。该模型显著提升了城市林下区域GNSS卫星可见性仿真精度,也为剔除低功率信号提供了理论支撑。
(5)为了大范围、快速、准确计算城市立体空间GNSS卫星时空可见性,提出了基于机载点云的城市立体空间GNSS卫星时空可见性仿真方法。首先,顾及GNSS信号在城市不同遮挡物中的穿透性不同,将机载点云分类为建筑物和树木;然后,提出了多次平行投影法和多次旋转投影法,分别计算GNSS信号经建筑物和树木遮挡后的可见性;最后,综合建筑物和树木对导航信号的遮挡结果,计算城市立体空间GNSS卫星时空可见性。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机载点云的城市立体空间GNSS卫星时空可见性仿真方法能大范围、快速、高精度计算城市立体空间导航卫星时空可见数,并绘制了城市立体空间导航卫星时空可见图。
基于GNSS的高分辨率水汽重建与增强PPP应用研究
马雄伟,
作者简介
马雄伟(1993—),男,2023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姚宜斌教授,张豹副教授),研究方向为GNSS对流层建模与PPP应用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马雄伟.
MA Xiongwei.
阅读全文
大气水汽在空气中占比很小,但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监测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准确分析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意义。水汽会导致对地观测信号发生弯曲与改变并产生延迟现象,对卫星远程通信、导航定位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准确的大气水汽测量有益于各类对地观测误差的大气改正。为提升GNSS大气水汽监测的空间分辨率,论文联合多技术水汽观测手段,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水汽数据重建方法,以辅助提升大气水汽空间分辨率。此外,论文在不依赖额外气象廓线参数情况下,将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水汽产品转换为对流层湿延迟,并将其应用于GNSS PPP以提升定位效率。论文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了GNSS水汽标定的MODIS近红外水汽反演算法。首先,通过二、三通道比值法计算了MODIS近红外波段的大气透过率;然后,引入研究区高精度GNSS水汽观测值,基于遥感卫星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将GNSS天顶水汽投影到“太阳-地面-传感器”光学斜路径上,并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上分析了GNSS光学斜路径水汽和MODIS大气透过率的非线性关系;最后,利用BPN N模型建立了新的基于二、三通道比值法的MODIS近红外水汽反演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两个反演模型的精度分别为1.29和1.20 mm。较MOD05近红外水汽产品,RMSE分别改进了66.3%和68.7%,STD改善率分别为38%和42.3%。
(2)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和神经网络的高分辨率水汽重建算法。首先,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确定了GNSS水汽分布的影响因素;然后,联合GNSS水汽观测和多个相关变量提出了高分辨率水汽两步重建法。在第一阶段以1 km分辨率的气象变量、植被覆盖指数、地形、地表覆盖类型为辅助数据,以GNSS水汽为输出,基于机器学习重建1 km分辨率水汽数据;在第二阶段,舍弃低分辨率变量,并将第一阶段获取的1 km分辨率水汽采样为300 m,连同300 m分辨率的植被覆盖指数、地形、地表覆盖类型,再次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重建300 m分辨率水汽数据。该算法充分发挥了气象变量、植被覆盖指数、地形、地表覆盖类型等地表观测变量在高分辨率水汽重建中的作用,且两个重建阶段模型RMSE均小于3 mm。
(3)提出了基于BPNN模型的ERA5水汽数据优化算法。针对ERA5水汽产品在青藏高原精度不够、分辨率不足的缺点,首先,基于BPN N模型和CMONOC的GNSS水汽观测值构建了ERA5水汽优化模型,ERA5水汽在中国区域RMSE由2.83 mm下降至2.24 mm,改进20.8%,在青藏高原复杂地区RMSE由2.92 mm下降至1.96 mm,改进32.9%;然后,利用优化后的ERA5水汽、GNSS水汽、气象变量,提出了降尺度水汽重建模型,并重建了青藏高原地区0.1°、3 h分辨率的水汽产品。与GNSS和ERA5水汽相比,重建模型RMSE分别为2.13和1.44 mm。
(4)提出了基于大气水汽产品增强的GNSS PPP定位算法。构建了只依赖于水汽数据的ZWD无偏计算模型。构建的ZWD模型RMSE、STD、Bias分别为1.74、1.74、0 cm,模型精度指标空间分布在整个中国区域均处于较低水平。将基于ERA5水汽产品的ZWD应用于GNSS PPP增强,收敛时间改善显著,U方向最明显。IGS/IGMAS的8个观测站点在4个季节4 d的测试结果表明,PPP收敛时间最大改善率可达43%,平均改善率为24.4%。在PPP-AR测试中发现,有ZWD增强的PPP-AR首次固定时间T TFF均有明显改善,平均改善率为19.7%。
来源:测绘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