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茶空间的营造中,日本茶室别具一格,自成体系。日本草庵茶之茶空间由茶庭“露地 ” 与茶室“草庵 ”组成,草庵茶空间的设计营造中讲求的便是如何让茶客在饮茶的过程中脱去尘俗 、回归自然,看到“ 自 ”脱离“然 ”,也即是禅宗中的証得本心 。正如东坡词句“此心安处是
在茶空间的营造中,日本茶室别具一格,自成体系。日本草庵茶之茶空间由茶庭“露地 ” 与茶室“草庵 ”组成,草庵茶空间的设计营造中讲求的便是如何让茶客在饮茶的过程中脱去尘俗 、回归自然,看到“ 自 ”脱离“然 ”,也即是禅宗中的証得本心 。正如东坡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人心中有个故乡,故乡便是那个本我。而茶空间便是借助茶与空间营造这一手段,让人回归本我的一种方式。
In the creation of tea spaces, Japanese tea rooms are unique and form their own distinct system. The Japanese tea space,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ōan" (grass hut) tea ceremony, consists of the tea garden known as "roji" and the tea room "Sōan." The essence of Sōan tea spaces lies in providing tea guests with an experience that helps them shed worldly distractions and return to nature, allowing them to perceive "self", separate from worldly phenotype — a concept rooted in Zen Buddhism, where one attains their true nature. This resonates with Su Shi's famous line, "Where the heart finds peace, there is my home." Everyone holds a homeland in their heart, and that homeland represents the true self. The tea space, through the art of tea and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becomes a means of helping people reconnect with their true selves.
(金地院茶室·小堀远州作 图 1)
日本茶室主要有书院茶与草庵茶两种。虽说饮茶之风早在平安时代(唐、宋)就已传入日本,在镰仓(宋、元)时代饮茶之风即已寺院为中心普及开来,但茶空间的形成一直到室町(元、明)时代随着书院造建筑的不断发展才独立出来,形成了书院茶室文化。现在东山慈照寺东求堂的同仁斋可以看到书院茶室的一些原型。书院茶因为是从中国寺院的茶礼文化慢慢演变发展而来,故受到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从茶碗、挂轴还是摆件以及茶棚的使用,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 。
(东山慈照寺东求堂 图 2)
日本孤悬海外,传入的哲学、审美意识等有其自身的滞后性。当两宋时的禅宗文化、隐逸思想、山水田园诗歌、山水画兴起后,这种风潮传入日本发酵沉淀, 在15世纪至16世纪左右日本茶室完成了从书院茶室到草庵茶室的蜕变。自此茶室便成为一独立建筑体系在日本的建筑史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并且影响了后世建筑、插花、绘画、等各个领域艺术样式的发展,甚至一定程度塑造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
“城市山林 ”论与《白氏长庆集》、陶诗等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影响不断积聚、加之禅宗在日本的普遍下沉、参禅之风的生活常态化。茶空间的营造不断的内求与回归自然。中国的 “城市山林”演变成了日本茶室建造的“市中の山居”论。虽身在城市之中而具备山林意趣,成了茶室营造的一大诉求。在茶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选材用料几乎都可以看到“市中山居”论对其的深刻影响。而其空间节奏的设计又建立在禅宗思维的深度内化下产生。 在一次茶会中,不但是人与茶的相会,亦是人与山水的兴会,更是“我”与“本我”的一次相识。
(松花堂露地 图 3)
到达茶室前会穿过一个庭院,这个庭院叫茶庭又叫做露地。“茶庭”这个词在日语中最初写成“路地”,即“小巷”的意思,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将“路地”改为“露地”,将茶庭升华。露地一词语出《法华经·譬喻品》“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无复障碍,其心泰然 。”,利休在设计茶室时试图通过到达茶室前的这一条“小巷”让客人跳出“三界火宅”回归本心,从而到达清凉彼岸之意不言而喻。
(笔者设计的现代茶庭 ·室内庭院 图 4)
(笔者设计的庭院 ·小有天侧院 图 5)
从露地的布局我们便能清晰的感受到为何日本草庵茶室追求的是“市中山居”,露地庭院一般由露地门、腰掛“等候区”、中潜、蹲踞、尘穴、灯笼等组成。客人进入露地门在腰掛待合处等候与主人相会,听着风吹树叶的细碎响声,时而伴随着蝉鸣鸟叫,看着斑驳的阳光穿过松枫的空隙洒在青苔上,满眼是绿。通过这一分等待,心境不知不觉安静下来,慢慢忘记了尘劳。这段时间不仅是亭主用来准备茶室生炭煮水的时间,亦是来客感知自然在常态中感受无常的时间。客人稍待后,主人站在中潜门后召唤迎接客人,穿过中潜便是内露地,相比外露地而言内露地树木更多,更显幽玄寂静,踏过一步步飞石,感受着林木的葱茏与山林的意趣。在道路的尽头一般会设置一个蹲踞,来客在蹲踞前净手洁身后进入茶室。蹲踞虽然名义上是起到净手的作用实则更是起到洗心的内在含义。
茶庭的一道道门起到“结界 ”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将我们的烦恼隔离在外。庭门的用材一般都偏向纤细 、自然,他寻求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回归自然。有些的木材只稍加修饰,有些则有意保留一些原本的树皮或将木材本身的弯曲加以利用,屋顶则用木片或杉皮,总之排斥一切的不自然与粗俗的人工装饰 。庭门、腰掛、中潜门、茶室一步步的由人工转向自然。连接这些建筑小品的道路则一般用汀步石或者残缺的老石板、古老的柱础石铺设,模拟出山中的小径。道路不求平直易行反而要求曲折有致,每块汀步可能都有些许高差,仿佛在山中小径上行走。在茶庭中我们会格外留心脚下,每一次汀步的转折都有新的风景迎接我们,脚步的缓慢无意中扩大了庭院空间的尺度。石灯笼、水钵、石雕艺术品、蹲踞的设置不但增加了庭院的丰富性更加将庭院的节奏与视听感受变得真实而具体起来。
(表千家露地与中潜 图 7)
(里千家今日庵露地蹲踞与灯笼 图 8)
说到露地中的植物,则更是将山居的体验推向极致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掩映将空间不规则划分出来,藏露之间小中见大,搭配之下言外有意,品种则多用松、 枫 、茶、杜鹃等,高低错落又备四时变化。春天杜鹃在高木下零星开放。夏天树荫与泉声消 除酷暑。秋天枫与吊钟的片片红叶如霞似锦。冬天雪压青松,夜晚来临寒意袭人,拐角处灯笼中的烛光又施予人以温暖,鼓励人继续向茶室行去。每当我走过茶室庭院时便会想起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小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山月庵中门的植物模拟入山小径的感受 图 9)
冈仓天心说“每一位伟大的茶人,都是禅的弟子 。”作为茶室前奏的露地庭院在造园手法上追求的是“市中之山居 ”。露地将草庵与外界隔开,作为通向真正的“空”即“茶室 ”的前奏。他是开启自我觉知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亦是抛弃贪嗔痴通过感受自然的五感入茶室“三摩地 ”的人生旅程之微缩。
第一间独立的茶室由茶人千利休设计,而四叠半的茶室面积则由利休之师武野绍鸥真正确立,利休将其沿用发展,使草庵茶(侘寂茶)趋于完善 。因利休是书院茶过度到草庵茶的标志性人物,而被奉为日本茶圣广为人知。由此四叠半变成草庵茶的标准式样。(一叠的大小约等于182cm*91cm,约合1.65平米。)如果说茶庭是“有 ”的空间,那么进入茶室后便是“无 ”的国度。
(待庵内部 图 10)
禅宗与隐逸思想深深的影响了茶空间的营造,甚至草庵茶的“草庵 ”二字也源于此。一个标准茶室由茶间、床间、水屋间组成。利休将茶室的入口设计成二尺二寸见方,客人必须通过膝行进入茶室。狭窄低矮的入口反而将原本逼仄的茶室衬托的广大起来。无论多么高傲尊贵之人,进入前都需低头膝行,要知道在美与本我面前我们是没有高低 、尊卑 、贵贱的。
(东京濑川邸苔庵躙口 图 11)
四叠半榻榻米(约7.5平方米)大小的茶室的原型来源于方丈一词。在《维摩诘所说经》这部有趣的经文中说,文殊菩萨带领数千大众往维摩诘处问疾,维摩诘的卧室才一丈见方,但设座无限,能广容大众。四叠半的方形茶室便是维摩诘禅室再度演绎出来的“空 ”间 。 日本中世的著名隐逸文学《方丈记》中鸭长明就曾讨论安放自身到底需要多大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一丈见方足矣。在今天我们都在追求居室宽阔豪华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元代大画家倪瓒却画了“容膝斋图 ”表达了他清逸超尘的心境,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亦写出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的句子。我们在追求外部浮华的时候,内心的宇宙却在不知不觉崩塌, 居室大了但却难容此身。
(笔者设计的茶室“断斋”入口 ·宁波 图 13)
我们看到茶室时,除了它的狭窄更会感叹它的弱不经风。单薄的纸糊门窗、泥墙,纤细的用材,感觉一场风雨便能将其摧折。他与我们平常赞美的那些坛庙、宫殿建筑完全不同,与西方的教堂、金字塔、神庙更是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说这些建筑代表着人类追求永恒的伟大尝试与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无力挑战,那么茶室便是我们对“无常”、“暂时”、“瞬间”的细腻表达。空间的弱不禁风会让我们的动作缓和下来,慢慢的感受到时间的流淌与消逝。鸭长明在方丈记中开篇便说到:“浩浩河水,奔流不绝,但所流已非原先之水。河面淤塞处泛浮泡沫,此消彼起 、骤现骤灭,从未久滞长存。世上之人与居所,皆如是。”茶空间是暂时的场所,瞬间的场域。利休的弟子宗二以“一期一会 ”来表达他对茶道的心得体会。正如王羲之所说凡事“暂得于己”而已。
(笔者设计的湖南“契庐”茶室效果图·在建 图16)
茶室内部的床间、茶间、水屋间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功用。前文说到茶道是由唐宋时寺庙在禅堂中给初祖达摩大师奉茶的茶礼发展而来。在后期的草庵茶中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禅堂对茶室设计的影响。茶室中的床间是一段抬高的壁龛,用于挂画与插花。床间的设计正是来源于禅堂。(禅堂又名“选佛场”,僧众在禅堂参禅修行,以証得本我,明心见性,故有选佛场一说。)禅堂中除了供佛的佛龛之外别无他物。而茶室也一样。除了床间的挂画 插花之外空无一物。客人受邀参与茶会进入茶室后,先要对床间的挂画与插画行合掌礼,这不单是对亭主与艺术的尊重,也是古来禅堂茶礼的延续。茶会前首先要对床间进行装饰,挑选这次茶会的挂轴,之后应对这次茶会的挂轴、来人,进行花艺的创作,故床间的插花有其独特性。插花脱离了这个空间便不复存在,这也暗合茶室的原本命名“数寄”(日语的数寄与喜好是同一个发音,日语中茶室又叫数寄),即喜好之屋的意思。一场茶会是一位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的一件空间艺术作品。
茶间是茶室的主体,亦是点茶与饮茶之所。标准的茶间由四叠半榻榻米组成 。比四叠半大的叫广间茶室,小于四叠半的叫小间茶室。广间茶室与小间茶室的客座(客人跪坐的榻榻米)与点前座(亭主点茶的榻榻米)一般有所设定,四叠半茶室则相对自由。一般中间除一 炉外别无他物 。茶室中的炉分两种,“炉 ”置于榻榻米上,“风炉 ”则是将榻榻米裁掉一角内壁涂上泥土用以隔热。一般茶室1月-4月用炉烹水煮茶,炉中炭火温暖来客,5月-10 月则用风炉,让炭火远离来客。茶间的窗户一般采用下地窗(将土壁的竹木或苇杆保留露出的窗户)或连子窗(竹子或细木条排列组合的窗),将光线打散柔和进入茶室。当我们坐在茶室中饮茶之时,柔和的光线会将空间色彩的明度降低,将我们的心神收摄,窗外的枫松之影投在窗上,微风拂过,随着光影的跳动,整个空间也跟着活起来。
(拥翠亭 ·十三窗茶室闭窗状态 图 19)
(拥翠亭 ·十三窗茶室开窗状态 图 20)
水屋则是用以清洁茶器,储藏茶具的空间。一位茶道大师同时一定也是一位清洁艺术家。他深谙打扫的真谛,即便是最阴暗的角落也一尘不染。就连摆放茶具,擦拭茶碗时的动作都带有美感与韵律。扫除在日本古来便带有独特含义。将过往的行为痕迹打扫干净,时刻保持一尘不染,亦是代表不留恋以前,时刻立足当下的禅宗精神。在禅寺修行中有“一扫除、二坐禅、三看经”的俗语,禅宗的修行也把扫除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这便是水屋对于茶室的重要性,除了实际功用亦具备精神意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如是。但是对于茶庭的打扫,却另有一则逸事可以从侧面感受到庭院打扫的真谛。利休十七岁那年的秋天,向以茶道闻名的堺地富商武野绍鸥提出拜入门下学习茶道的愿望。武野绍鸥命令利休打扫茶庭。不过,此时的庭院却是干净得一尘不染,没有一丝灰尘。然后利休突然开始摇晃庭中的枫树,树叶飘落。随之说到“没有一粒尘埃的庭院太寂寥,缺乏宁静,如果散落几片落叶就更好了。”此时庭院立即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这便是利休对庭院扫除创造的新价值观。正如南北朝的王籍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是也。
一碗茶汤,包含了一个宇宙。十五至十六世纪,西方从哥白尼开始有了现代宇宙观的雏形,此同时日本草庵茶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也将小小茶碗中的宇宙放大到了极致。我们可以从一碗茶汤中照见自身万物、时间空间。对于外部宇宙来说其宏大没有穷尽,但是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的宇宙而言,其细微深入不一样是没有穷尽么?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矣。
(曜变天目茶碗 ·藤田美术馆藏 图 22)
图片来源:
图1:来源网络
图2:来源网络
图3:来源网络
图4:丈山拍摄
图5:丈山拍摄
图6:出自《日本庭園集成 蹲踞と鉢前》,中村昌生 / 西澤文隆
图7:出自《茶室大観I》,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8:出自《日本庭園集成 蹲踞と鉢前》,中村昌生 / 西澤文隆
图9:出自《日本の庭園4 茶の庭》,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10:出自《茶室大観I》,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11:出自《日本庭園集成 蹲踞と鉢前》,中村昌生 / 西澤文隆
图12: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图13:丈山拍摄
图14:丈山拍摄
图15:丈山拍摄
图16:丈山绘制
图17:出自《茶室大観III》,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18:出自《茶室大観II》,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19:来源网络
图20:来源网络
图21:出自《日本の庭園4 茶の庭》,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图22:藤田美术馆馆藏
参考书:
《庄子》庄周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张秉戍
《日本庭园史大系》重森三铃 / 重森完途
《茶室大观》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茶之书》冈仓天心
《日本の庭園4 茶の庭》,中村昌生 / 恒成一訓
《日本庭園集成 蹲踞と鉢前》,中村昌生 / 西澤文隆
《茶の汤の铭大百科》,有马赖底 / 稻畑汀子 / 筒井纮一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方丈记》鸭长明
《禅与日本文化》铃木大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