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作文以《论语》中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与孔子 “再,斯可矣” 的观点碰撞为素材,引导考生深入探讨思与行的关系,审题立意时需精准剖析材料内涵,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思考,以下是详细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①,斯可矣。”
【注】①再:两次。
如何把握思与行的关系?请你品读《论语》这则内容,结合阅读经历,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本次作文以《论语》中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与孔子 “再,斯可矣” 的观点碰撞为素材,引导考生深入探讨思与行的关系,审题立意时需精准剖析材料内涵,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思考,以下是详细分析:
季文子观点:“三思而后行” 体现出一种谨慎态度,即在行事之前反复思考、权衡利弊,以求做出最恰当决策。这种做法源于对事情复杂性、多变性的充分认知,担心贸然行动引发不良后果,力求通过深度思索规避风险,反映出审慎、周全的处事风格。孔子观点:孔子提出 “再,斯可矣”,并非否定思考的重要性,而是认为过度思虑可能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两次思考既能涵盖关键要素,又能避免陷入无尽纠结,在周全与果断之间找到平衡,强调适时而动,不让思考沦为行动的羁绊。思:指思考、思索,是行动前对事物发展走向、可能结果、所需条件等的分析研判,其深度、广度、角度影响着行动的质量与成败。思考有助于明确目标、规划路径、预见问题,但过度沉迷其中,易陷入空想、拖延泥沼。行:即行动,是将思考成果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目标、创造价值的直接手段。果敢行动能抓住机遇、积累经验、推动事情进展,但若缺乏前期思考铺垫,盲目冲动行事,大概率会碰壁受挫。写作要求:需结合阅读经历,这要求考生调动平素积累的书籍知识、名人典故、文学篇章等,从中挖掘有关思与行的素材,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对照现实社会和人生,意味着要着眼当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场景,剖析人们在思与行上的表现、问题及启示,让文章接地气、有现实针对性;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给予考生构思自主性,鼓励从多元视角破题,清晰阐述见解。受众分析:未明确限定受众,但从普适性写作情境看,文章潜在读者是同龄人、师长及对人生哲理探讨感兴趣的群体,行文语言既要有一定思想深度,展现逻辑思辨,又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共鸣。深思熟虑,果敢行动:主张在重大决策前,充分调研、全面分析,如制定职业规划,考量兴趣、能力、行业前景、社会需求等多因素,进行深度思考;一旦时机成熟、方向明确,便果断迈出步伐,不被犹豫拖后腿,像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筹备阶段洞察互联网商机、研究商业模式,深思熟虑后迅速行动,开启电商传奇,用实例阐明二者结合促人成功。适度思考,把握当下:强调日常小事、机遇稍纵即逝时,避免过度瞻前顾后。以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为例,学生有创意想法后,简单构思可行性、组队分工,无需反复纠结细节,即刻着手准备,在行动中完善方案,因时制宜调整,说明适度思考后及时行动,能让人抓住当下机会成长、成事。思行相济,动态平衡:突出思与行并非静态先后关系,而是动态交互。科研探索中,科学家依据既有知识思考研究方向,启动实验,过程中根据新现象、数据反思调整思路,再次行动验证,循环往复,直至突破;借此展现人生各领域,面对复杂多变现实,灵活调配思与行比例,相互促进,达成目标,揭示二者有机统一的深层智慧。写作时,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穿插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时事热点,如袁隆平科研历程、华为企业决策等,结合自身学习考试、社团活动等经历,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生活气息,深刻阐释思与行关系。
【参考范文】:
第一篇:《思行合一,张弛有度》
《论语》有云:“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寥寥数语,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探索思与行关系的道路。季文子的谨慎,孔子的适度,启示我们:把握思与行,需做到思行合一,张弛有度。
思,是行的前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指南针。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经历诠释着思考的力量。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他日夜苦思,分析各路诸侯的优劣、天下大势的走向,为刘备定下兴复汉室的战略蓝图。倘若没有这深思熟虑,刘备又怎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同样,在科学的领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平常现象,而是陷入深深思考,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思考,让人类不断突破认知局限,迈向未知的真理。
然而,仅有思还不够,行才是抵达目标的关键一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作战的行动,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与之相反,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亲身走遍大江南北,尝遍百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用行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典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像季文子般过度思虑,面对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良机。比如有些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过多因素,既想选热门专业,又怕竞争太激烈;既想离家近,又想见识外面的世界,结果在纠结中,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只能草草了事。另一种则是盲目行动,不经过大脑思考,仅凭一时冲动行事。一些年轻人看到创业热潮,未对市场需求、自身能力等进行充分评估,就仓促下海,最终血本无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行合一,张弛有度呢?首先,面对重大决策时,我们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进行适度思考。分析事情的利弊、可行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权衡两次,基本心中有数后,便果敢行动。其次,在行动过程中,要保持思考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就像驾驶船只航行在大海上,既要依据既定航线前行,又要随时关注风浪变化,灵活转向。
思行合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奏响思与行的和谐乐章,向着梦想的彼岸稳步迈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驾驭人生之舟,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第二篇:《于思与行之间,寻智慧之光》
孔子与季文子关于 “思” 与 “行” 的对话,穿越千年历史尘埃,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当下如何抉择、如何处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于思与行之间,精准探寻智慧之光。
季文子主张 “三思而后行”,这是一种极致的审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深入思考的确能帮助我们避开诸多陷阱。例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没有立刻选择轻生或盲目复仇,而是闭门深思,考量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使命以及撰写《史记》的意义。他思索着如何在困境中延续文化的火种,让后人能知晓历史的真相。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沉思,他终于拿起笔,开启了伟大的创作之旅,为后世留下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种深度思考,让他在绝境中找到重生之路,也为华夏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孔子提出 “再,斯可矣”,提醒我们思考需有个度。过度的思考往往会导致行动力的缺失,让机会悄然溜走。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想要学习新技能,提升自我,可总是在计划阶段反复权衡:学习时间怎么安排、学不好怎么办、投入成本会不会太高…… 就在这无休止的思索中,热情逐渐消退,计划不了了之。反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懂得在思考后迅速抓住时机付诸实践。马云看到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后,经过一番思索,便果断行动,召集伙伴,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阿里巴巴。他没有等到一切都完美规划才起步,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完善,最终缔造了电商帝国。
从阅读中,我们也能汲取关于思与行的智慧。读《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海捕鱼前,必定对天气、海域、鱼群习性等有所思考,而在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更是凭借顽强的行动力,三天三夜不放弃,展现了思与行完美结合的力量。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既要具备前瞻性的思考,又要有勇往直前的行动。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机遇转瞬即逝。我们一方面要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面对学业、职业、人生方向等重大问题,全面分析利弊得失、自身优势与劣势,为行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克服拖延与犹豫,在思考成熟之际,及时迈出步伐,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因为只有在思与行的交互磨砺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让智慧之光穿透迷雾,照亮前行之路。
第三篇:《思行并重,成就人生》
《论语》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却认为 “再,斯可矣”,这简短的对话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思与行关系探究的大门。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唯有思行并重,才能踏上成功之路,成就精彩人生。
思考,宛如一座灯塔,在茫茫人生大海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当我们面临抉择时,深入思考能让我们看清局势,做出明智选择。战国时期的苏秦,在游说各国前,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思索着纵横捭阖之术如何运用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反复权衡利弊,分析各国君主的心思与需求,最终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佩六国相印,名震一时。倘若没有前期这般缜密的思考,他又怎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大业呢?同样,在学术领域,科学家们为攻克难题,常常在实验室里苦思冥想,查阅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试图找到突破点。正是这种深度思考,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然而,仅有灯塔照亮前路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艘坚实的船 —— 行动,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好的思考成果,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中楼阁。爱迪生发明电灯,他固然对灯丝材料、电路设计等进行了无数次思考,但更关键的是他通过一次次实验,将想法变为现实。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后,他依然没有放弃行动,最终成功发明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如果爱迪生只是停留在思考阶段,畏惧失败,不敢尝试,那么我们或许至今仍生活在黑暗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有些人重思轻行,或者重行轻思。前者如一些学生,考试前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可一到执行时,就因为各种借口拖延,结果计划泡汤,成绩不理想;后者如一些创业者,看到某个项目热门,未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分析自身竞争力,就盲目跟风投资,最终血本无归。
要做到思行并重,首先要学会在思考时抓住重点,避免无意义的过度思虑。如同孔子所说,两次思考基本能涵盖关键要素,便果断行动。其次,在行动过程中,要保持思考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比如在登山过程中,出发前要思考路线、装备等问题,登山时若遇到突发天气变化,就要迅速思考应对方案,调整行动方向。
思行并重,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跨越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第四篇:《在思与行的天平上找平衡》
《论语》里季文子与孔子关于 “思” 与 “行” 的讨论,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为我们现代人如何平衡思与行带来了无尽的思索。在这快节奏、充满变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在思与行的天平上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方能稳步前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体现出一种对未知的敬畏与谨慎。这种谨慎在很多时候是必要的。比如企业在推出新产品前,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产品定位等进行全方位调研分析,很可能一上市就遭遇滑铁卢。曾经有一家手机厂商,看到折叠屏手机概念火热,未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消费者接受程度以及成本控制等问题,仓促推出产品,结果出现诸多质量问题,销量惨淡。这警示我们,重大决策面前,充分思考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然而,孔子提出 “再,斯可矣”,意在提醒我们,过度的思考可能会使天平向思的一端过度倾斜,导致行动力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怀揣着梦想,却迟迟不见行动。他们计划着学习一门外语,可每天都在纠结选择哪个教材、跟哪位老师、什么时间开始学,结果一年过去了,连二十六个字母都没背熟。相反,那些勇于行动的人,往往能抢占先机。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为例,他看到电动汽车的广阔前景后,并没有等到所有技术难题都攻克、所有商业模式都清晰才动手,而是在思考大致方向后,迅速组建团队,投入研发与生产。在行动中,他不断解决问题,逐步完善技术与商业模式,如今特斯拉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从阅读经典作品中,我们也能洞察思与行的平衡之道。《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后,首先冷静思考自己的处境,盘点所拥有的物资,规划生存策略。但他没有一味沉浸在思考中,而是迅速行动起来,搭建住所、寻找食物、制作工具。在后续的荒岛生活中,他又根据不同的情况,如季节变化、野兽侵袭等,不断调整思考与行动方式,最终在荒岛上生存多年,成功获救。
在当下,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要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对面临的问题进行适度思考,分析利弊、规划路径;另一方面,要克服拖延心理,在思考达到一定火候时,果断迈出脚步,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因为只有在思与行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让天平不偏不倚,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驾驭自如,驶向成功的港湾,拥抱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思以致远,行以促思》
《论语》中季文子与孔子关于 “思” 与 “行” 的一番对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过历史的长河,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如何处理思与行的关系注入了智慧之源。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当思以致远,行以促思,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思考,是开启远方之门的钥匙。它能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洞察本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离不开他深刻的思考。他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日夜思索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选拔贤能、如何稳固边疆。他与大臣们反复探讨治国方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得唐朝国力昌盛,四海升平。这种高瞻远瞩的思考,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绝非一时灵感突发,而是基于对经典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对宇宙现象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他在脑海中构建各种理论模型,反复推敲,突破传统思维局限,才为人类打开了认识宇宙的新窗口。
然而,思考若不与行动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行,是思的落脚点,也是推动思考深入的动力。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最初源于他对粮食问题的深刻思考,看到百姓饱受饥饿之苦,他决心寻找提高水稻产量的方法。但仅有想法远远不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间,亲自播种、施肥、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育种方法。每一次行动中的发现,又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方案,攻克技术难题。正是这种思行互动,让他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为全球数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思与行的困境。有些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应用场景,考试时遇到灵活题目就不知所措;而有些同学则空有想法,想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升自己,却从不付诸行动,最终一事无成。
要做到思以致远,行以促思,首先要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面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角度分析利弊;其次,要将思考成果及时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反思,调整思路,再次行动。如此循环往复,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六篇:《酌思慎行,开启精彩人生》
《论语》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却云 “再,斯可矣”,这简短而深刻的对话,犹如人生路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思与行之间抉择,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开启精彩人生。
季文子的 “三思而后行”,尽显谨慎之态。在人生诸多重要节点,审慎思考的确能规避诸多风险。就拿择业来说,如今的职场环境日益复杂,行业更迭迅速。一位毕业生若想找到理想工作,必须对自身兴趣、专业技能、行业前景、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深入思考。他要考虑自己是否真心热爱某个行业,能否在该领域发挥专长,未来几年行业发展趋势如何,竞争压力大小怎样。经过这般细致思索,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避免入职后才发现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频繁跳槽,影响职业发展。同样,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政府部门需广泛调研,权衡利弊,思考政策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影响,力求政策落地后能切实推动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
然而,孔子所言 “再,斯可矣”,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谨防过度思考带来的弊端。过度思虑往往会让人陷入犹豫不决的泥沼,错失良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年轻人看到创业热潮,心中萌生创业想法,可接下来却陷入无穷无尽的思考:资金从哪来、团队怎么组建、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就在这反复权衡中,热情被消磨殆尽,创业时机悄然溜走。反观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如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他看到移动互联网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潜力后,经过适当思考,迅速行动,带领团队打造出今日头条、抖音等爆款产品。他没有被前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绊住脚步,而是在行动中不断优化产品,适应市场变化。
从阅读经历来看,许多经典作品也蕴含着思与行的智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在革命道路上,既有对理想信念的深刻思考,又有在战场上、建设工地中奋勇拼搏的实际行动。面对伤病折磨,他思考人生意义,坚定革命意志,继续投身实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这启示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要将思考与行动有机结合。
在当下社会,我们既要酌思,对事情进行必要的、全面的分析,又要慎行,在思考成熟之际果断付诸实践。同时,在行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思考,调整策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长袖善舞,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向着梦想的彼岸大步迈进。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