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中国人勤劳但迟钝,没有科学逻辑和数学天赋?真相如何

B站影视 2024-12-28 17:08 1

摘要: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勤劳但愚钝,没有科学逻辑思维,也没有数学天赋。”更有甚者,他描述中国人“生活肮脏,像是没有灵魂的机器”。

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勤劳但愚钝,没有科学逻辑思维,也没有数学天赋。”更有甚者,他描述中国人“生活肮脏,像是没有灵魂的机器”。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这篇旅行日记在2018年被公开,其中关于中国人的描述震撼了无数读者,尤其是中国人。

如此尖锐的评价,仿佛用刀直指中国人的自尊心,究竟是什么让这位一贯提倡人类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科学巨匠,写下了这样刺耳的言辞?

01

满怀好奇,却埋下偏见的种子

1922年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新近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内心充满了对遥远东方的向往展开了一段注定改写他个人历史的航行。

原本这场行程被寄予科学交流的厚望,然而数十年之后,一纸私人日记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1922年11月13日,载着爱因斯坦的邮轮慢慢滑入上海的黄浦江心,他首次踏足中国大地,尽管只计划逗留一日,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众多的中国学术人士聚集在港口,期待着这位物理界泰斗的到来。

当日出的光辉洒向码头,学生们高举着欢迎横幅,上面以初生的芽德语写着“爱因斯坦,欢迎您”。

但在爱因斯坦眼中,这些学子却显得过于刻板,拘谨得像是他日记里曾描述的“机械化生活齿轮”。

那天,他漫步在熙攘的南京路,目光掠过路边摊和拥挤的人潮,随后在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观察: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逼仄之中,用餐时蹲坐一隅,仿佛生活是一项必须完成的职责,而非品尝乐趣。

也许他并未明了,那种蹲坐用餐的习性,不仅折射出文化的特色,更是中国人日常的一种随性之选。对爱因斯坦来说,这一切与他所熟识的欧洲文化截然不同,不经意间偏见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紧接着的一天,爱因斯坦继续他的行程,航向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日本。此时的他大概没有料到,短暂的中国停留,会在他的日记里留下如此深刻而又单一的印象。

02

三天短暂停留,误会与遗憾的交织

经过一个多月的旅程,爱因斯坦告别了日本的土地,再度驻足于上海,这回他在这座城市的停留从短暂的一天延长到了三天。

原本他计划在北大进行演讲,却因为一些意料之外的“变故”而未能成行。

这起事件的缘由得从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讲起,为了吸引爱因斯坦北上,蔡元培提出了1000块大洋的讲课酬劳。

爱因斯坦则在回信中表示,这个数目不足,他期望至少得到1000美元的报酬,尽管这笔数目在当时相当于蔡元培四个月的薪资,但蔡元培仍决定满足他的要求。

爱因斯坦抵达上海之际,一名自称为蔡元培特使的“斐司德博士”未经授权地私下与爱因斯坦进行沟通,提议重新协商报酬事宜,并含蓄地指出北京方面可能无法兑现承诺的费用。

爱因斯坦对此颇感不满,他认为蔡元培背信弃义,于是决定立刻离开中国,取消了前往北京的计划。

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一场误解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和这位科学伟人直接交流的难得机会。

蔡元培得知这一情况后,虽多次设法弥补,但爱因斯坦已更改了旅行计划,终究未能实现访问北京的行程。

03

尖锐言辞背后的真实情感

在2018年曝光的旅行日记片段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中国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及其它亚洲国家的描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爱因斯坦在提到斯里兰卡时,不留情面地写道:“气味难闻,居民生活环境肮脏。”

而在论及日本时,尽管态度稍显缓和,他仍旧认为日本人智力不足,缺乏创造性。

这些充满文化优越性的言论,在当时的欧洲环境中并非异类,然而来自爱因斯坦的这类观点尤其令人侧目,这与他在公众场合中一贯主张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记录中国时,他写下了几句最具争议性的话语:中国人肮脏、勤劳、愚钝,他们像是没有灵魂的机器,只知道不停地劳作。

这样的评价与他看到的贫穷和落后不无关系,在1922年的中国,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城市中的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确实可能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撼。

他似乎未曾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中国文化的韧性与顽强,他所见到的中国,只是表面,而非全貌。

04

爱因斯坦如何真正帮助中国?

尽管爱因斯坦的日记里充满了对中国的批评,但在他的后半生,他确实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援。

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时,爱因斯坦迅速站出来,成为首批公然谴责日本侵行的国际知名学者。

他呼吁全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抵制日货,以这种方式为中国争取到国际舞台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还通过教育和人道主义的途径援助中国,他增加了对中国学生的招收名额,为包括周培源在内的一批中国科学家提供了深造的机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甚至与美国其他著名学者共同发起了援助中国组织,致力于为中国筹措急需的物资,以示对战争努力的支持。

看似这样的行动与他日记中的描述背道而驰,也许爱因斯坦的偏见并非根植于恶意,而是对当时中国落后状况的深切同情所致,他所指出的是贫困和无知所造成的困境,并非针对中国人民的本质。

05

偏见中的真相

那么,如何看待爱因斯坦的这些争议言论?

首先1922年的中国确实贫穷落后,与爱因斯坦来自的德国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社会现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或民族问题。爱因斯坦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而非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他曾在日记中提到:这样的国家,没有时间钻研科学,未来的发展也很有限。历史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仅仅50年后中国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崛起便令世界瞩目,而今天中国更是成为全球科学创新的重要力量。

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过去,尽管这些言论带有偏见甚至歧视,但它也提醒我们,落后就会被误解,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尊重。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922年的模样。

面对那些曾经的偏见,我们不需要愤怒,而应以不断的努力和进步,向世界证明我们的价值。

环球网 2018-06-14 鲜为人知另一面?外媒曝光爱因斯坦歧视中国人言论:他们勤劳、肮脏、迟钝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1-14 整整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来中国,本该到北大讲学,遗憾只是路过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