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50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
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4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50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名,他们的研究和职业生涯推动了创新、跨界、激励着未来的领导者。Cell Press 希望通过这些采访,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和实验室,以及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希望。
这50位科学家中,有14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清华大学免疫学家胡小玉、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武汉大学材料科学家闵杰、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朱听、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学家王佳伟、浙江大学神经科学家胡海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家朱书、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储能科学家孟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家徐瑞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家吴晨、清华大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家程功、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家李飞飞、昆明理工大学发育生物学家季维智、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潇。(排名不分先后)
《生物世界》将陆续更新Cell对这14为华人科学家的采访。
本期带来的是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的采访——科研是一段学习和自我提升之旅(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journey of learning and self-improvement)。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因在开发免疫疗法和理解胃肠道癌症方面的工作,入选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
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他在南昌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在职业生涯中,徐瑞华一直致力于开发胃肠道癌症的新型抗癌药物和个性化疗法。他进行了几十个全球和区域临床试验,显著延长了胃肠道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期。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系列转化研究和试验,旨在改善个性化治疗方法。作为肿瘤学领域的医师科学家,他的研究享誉世界,连续2年被科睿唯安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6年入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在此次访谈中,徐瑞华表达了好奇和无畏在创新性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个性化癌症治疗的未来。
Cell Press:在你看来,科学领域的创新是什么样子的?
徐瑞华:科技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它不仅涉及新知识的发现或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力量。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还应拥有创新思维,这对于国家级医院的医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满足临床需求、推进科学前沿以及促进跨学科合作是科学创新的三个关键维度。
科学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能够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此外,科学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还应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切实的益处。
此外,科学创新需要具备前瞻性思维以及对当前临床实践中关键挑战和需求的清晰认识。癌症治疗的未来方向正朝着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发展。
跨学科融合和国际合作对科学创新也至关重要。作为内科肿瘤医生,我们致力于与外科医生和放射肿瘤科医生的多学科合作。我们强调基础临床研究合作,努力推动科研成果从临床到实验室并回到临床。
Cell Press:是什么激励你成为科学家的?
徐瑞华:40年前,当我刚进入大学学医时,我的愿望很简单,很纯粹——拯救生命。毕业后,我有幸得到了管忠震教授的指导,通过这次经历,我对癌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临床实践强化了我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丰富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在科学领域里没有绝对的界限,不断挑战知识极限,探索未知领域,确实是一段奇妙的人生之旅。肿瘤学包括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样的治疗模式和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了无数的未知需要探索、发现和克服的挑战。我一直被这个领域的挑战和深刻的本质所吸引。
中国的胃肠道癌症(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每年有200万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0%。在临床实践中,我目睹了许多患者及其家属承受巨大的身体、经济、心理和情感压力。因此,我选择专攻胃肠道癌症,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Cell Press:在你的科研生涯中,最精彩的发现时刻是什么?
徐瑞华:我们之前发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然而,大多数(95%)的结直肠癌患者属于微卫星稳定或错配修复正常型(MSS/pMMR),其特征是对单药免疫治疗无反应的免疫抑制性肿瘤。既往研究探索了免疫治疗策略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使用,但结果并不理想。
为了解决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挑战,在初步的基础研究之后,我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免疫疗法(抗PD-1单抗,信迪利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抗VEGF单抗,贝伐珠单抗),在这项为名ability-01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双臂2期临床试验中,这一三联疗法成功地将免疫抑制微环境转化为免疫炎症环境,显著提高了晚期MSS/pMMR型结直肠癌患者的缓解率。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晚期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方向。这项临床试验的成功结果标志着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我们团队多年的敬业精神。它有可能重新定义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代表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MSS/pMMR型结直肠癌的临床里程碑。(注:这项临床研究于2024年3月在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
Cell Press:在你的领域里,现在最让你感到兴奋的是什么?
徐瑞华:最让我兴奋的是能够见证癌症治疗领域不断出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胃肠道肿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正朝着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每例患者设计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我对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的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和新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些创新将为胃肠道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并提高生存率。
Cell Press:你对想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徐瑞华: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目标是向学生传达我的行动、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展示辩证施治的艺术和临床观察驱动的探索过程。
对于我的年轻团队成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第一,在医术和学术上力求卓越。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患者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当面对失败时,不要灰心。相反,要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追求卓越,我们可以创造奇迹,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生命的价值。
其次,基础知识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在科学探索中,我们必须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永远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要害怕问问题。深入你感兴趣的领域,大胆思考,无畏地创新以实现突破。
最后,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年轻人必须采取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拥抱和学习新事物,从而与时俱进。
Cell Press:你所在领域的未来50年将会是什么样子?你希望看到什么变化?
徐瑞华:我预计,在未来的50年里,肿瘤学领域将会有重大突破。
首先,精准医疗将成为主导的癌症治疗理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癌症科研和临床实践。通过详细的多组学分析,医生将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希望所有的患者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这需要全球的资源共享和政策支持。
其次,免疫疗法将应用于更多类型的癌症,尤其是那些传统上被认为无反应的癌症。通过深入分析肿瘤微环境,采用创新的联合治疗方法,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效的免疫治疗将成为可能。
第三,液体活检技术将更加成熟。通过血液样本检测癌症的存在、亚型和治疗反应将成为可能,这将使癌症的早期检测和监测更加方便和准确。
此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标准。我希望通过国际和区域合作,推进全球癌症治疗,促进全球健康。
展望未来,我希望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在未来50年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我希望全世界的肿瘤学家继续合作和创新,努力将治愈癌症的观念从“不可能”转变为“可能”。
来源:不懂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