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古诗文活动化教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6 07:10 3

摘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研究团队从“活动激趣,诗文育魂”思想出发,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展开研究,遵循“找乐子”“壮胆子”“搭架子”的原则,创新古诗文活动化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让学生喜欢古诗文、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研究团队从“活动激趣,诗文育魂”思想出发,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展开研究,遵循“找乐子”“壮胆子”“搭架子”的原则,创新古诗文活动化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让学生喜欢古诗文、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进而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构建有效激趣的古诗文活动化教学体系

学校立足古诗文特点和课标要求,聚焦学习动机激发,构建起完整的古诗文活动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引进“电子书包”,赋能情境化教学。学校依托电子书包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功能,构建沉浸式古诗文场景,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体验中接受文化熏陶。研究团队借助电子书包,丰富学习内容,改变评价方式,如通过智能互动与即时反馈,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推进个性化辅导与针对性集中讲授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突破难点“搭架子”;构建分层资源库,按照难度分级推送学习包,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的“任务大厅”功能,自主领取任务,选用数字资源完成并提交跨学科实践任务,系统自动追踪进度,形成学习档案;电子书包自动记录学生参与活动频次、互动讨论贡献度、创作成果等,生成可视化素养雷达图,替代单一分数评价。同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点评互动,可让学生在作品传播与点评中加深认识,收获成功感,提升自信心,“壮胆子”成效明显。

学校基于电子书包推出创新课型,如朗读课、精读课、品读课、比读课、拓展课等。这些课型通过相应系列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规律性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写促读,让深度学习发生。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阅读走向深度的重要方法。教师找准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切入点,以各种形式的“写”与“展示”,加大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的内涵品鉴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融入自己的体验。

基于“以写促读”策略,学校研究团队提炼出七种课型、七种写作活动。教师在课前设置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阅读、学习古诗文,并在课堂上以表演、演讲等活动形式展示自己的写作内容,深入学习文本,课后通过检测等环节评估和巩固学习效果。

整合资源,开展活动化教学。教师对古诗进行整合,按照鉴赏方法、诗人与时代、题材进行分类,探索出三种群诗阅读方式:对写景抒情诗,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鉴赏思路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进行整合鉴赏;对同种题材的诗歌(如咏史怀古诗、酬赠诗等)用一种鉴赏方法系统鉴赏。通过整合,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古诗词的系统认识,深入鉴赏诗词艺术美,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实现文化传承。

基于内容整合策略,学校研究团队探索出三种较为有效的整合活动课型及模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开展相应活动,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形成与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相应的方法策略

为支持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理念落地并取得实效,研究团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开发系列微课,发布在学生班群中,便于学生学习。这些微课往往聚焦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在“1对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以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清除相关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反思能力。

二是在理论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写配套的教学设计和学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三是根据具体内容设计研讨课,在实践、研讨、反思中不断完善,形成典型案例,向校、区、市不同层面推广。

四是提炼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借助电子书包组织诵读、互评、批注等活动,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并由单一的线下扩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平台,扩大课堂容量。在以写促读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写作任务+展示活动”的形式,通过设计写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写的形式包括撰写提要、补白、扩写、仿写、改写、续写、评论等,活动展示形式包括辩论、表演、演讲、课堂讨论等。

从课堂合作活动的开展到电子书包的引进,再到融合以写促读策略、整合策略的研究,学校推进活动化教学改革十余年,逐步突破古诗文教学原有模式,以清晰任务为指引,设计有思维张力的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力量,优化教学内容及流程,提升古诗文教学活力与效度,为学生搭建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提升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探索为古诗文教学的数字化、活动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验证的实践样本。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诗文育魂:古诗文活动化教学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5版

作者:吴继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