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孙光荣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孙笃周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尤擅温病与妇科杂症。幼年时期,孙光荣常跟随父亲出诊。有一次,他亲眼见到父亲用一味“鲜竹沥”治好了一个高热惊厥的小儿,发出由衷感叹:“几片竹沥,竟能退烧止惊?”父亲微笑着对他说:“医
1941年,孙光荣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孙笃周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尤擅温病与妇科杂症。幼年时期,孙光荣常跟随父亲出诊。有一次,他亲眼见到父亲用一味“鲜竹沥”治好了一个高热惊厥的小儿,发出由衷感叹:“几片竹沥,竟能退烧止惊?”父亲微笑着对他说:“医道如天道,药性即人性。”这句话深深植入他心中,也悄然种下了他毕生探究中医的种子。
14岁那年,孙光荣拜入新安名医张根桂门下,正式踏入系统学医之路。他潜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战乱年代里,他随师上山采药、抄方制剂,夜里提着油灯出诊,亲历过“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的医者岁月。一次,他亲眼目睹师父用一剂“白虎汤”救回高热惊厥的孩子,而师父却郑重告诫:“急症用猛药,如履薄冰,差之毫厘,性命攸关。”这句话让孙光荣第一次深刻理解“辨证施治”的真正内涵。
1960年代,他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李聪甫、刘炳凡等中医大家。白天,他伏案研读经典;夜晚,他整理临床医案,把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翻得卷边起毛。一次村中小孩溺水昏厥,他临危不乱,仅凭推拿与单方将孩子救醒,邻里无不惊叹:“中医还能起死回生!”这一刻,他更加坚信:中医的生命力,藏在临床中,根在实践里。
1970年代,孙光荣调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专攻疑难杂症。他首创“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临床思维模式,并提出“三联药组”配伍法,将传统的君臣佐使理论发展为动态平衡的组方体系。例如,他曾接诊一位乳腺癌术后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在“益气活血安神汤”基础上,加用疏肝化瘀之药,患者病情稳定,存活超过30年,成为医学奇迹。
进入1980年代,抑郁症患者显著增多,西医多用镇静剂对症处理。孙光荣却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心主神明”的理论出发,提出抑郁症的本质是“心神失养、气血失和”,需从心、肝、脾三脏同调。他常宽慰焦虑的患者:“郁结如藤蔓,你越是纠缠,它越是疯长。”曾有一位因仕途受挫而陷入抑郁的干部,多方用药无效。孙光荣送他一幅手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此言一出,患者顿悟,重返岗位,此案被誉为“形神共治”的典范。
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孙光荣发现,现代人的抑郁症常因“虚、瘀、郁”交织。他博采《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与甘麦大枣汤之长,融合自家经验,创制“孙氏舒心汤”:以太子参、黄芪、丹参益气养血为君,辅以茯神、酸枣仁安神为臣,佐以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再以灯心草引火下行。对于不同症型,他灵活加减:若失眠严重,则加珍珠母;眩晕者加天麻;痰热内扰则加瓜蒌清热化痰。
孙光荣留下了多个经典医案。其一,有一位56岁女性,焦虑失眠、胃胀口干,舌质淡裂,孙光荣辨为“气血两虚,痰浊阻窍”,处方中用西洋参、法半夏、合欢皮等药,仅七剂后症状大减。他解释道:“此方如一场交响乐,益气养血是旋律,化痰开郁为和声,气血调和,则郁结自散。”
又一案,15岁少女幻听自语,伴有月经紊乱。孙光荣以“解郁开窍汤”清热化痰,再辅以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48剂药后,幻听停止,生活能力恢复。他总结道:“郁者,瘀也。气滞血瘀则神蒙,需化瘀与开窍并重。”
2024年一项临床研究证实,孙光荣所制“益气活血安神方”对肺癌术后伴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汉密尔顿焦虑评分下降达39%,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彰显了中医整体调治的独特优势。
从医65载,孙光荣恪守“医不收礼、药不谋利、术不自矜”的铁律。一次,一位香港富商为感谢他治好妻子的老疾,携重礼登门,他婉拒道:“我9岁焚香立誓:若收礼,方不灵。”坐诊时,他常自掏腰包为贫困病人垫药费,处方坚持“简、验、便、廉”,他常说:“医者若逐利,与商人何异?”
而在几十年的临床与研究中,孙光荣始终强调:抑郁症不是“心里烦”、更不是“想不开”,它不只是情绪问题,而是全身气血、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疾病。他说:“中医讲‘心主神明’,如果一个人每天醒来,觉得胸口发闷、眼前发灰、脑中如裹,那不是懒,更不是娇气,而是心神失养、气血失和的表现——这,已经是一种病了。”
有一次,在一次社区义诊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拉着孙光荣的手,满眼红肿地说:“孙教授,我女儿生孩子后就变了个人,整天垂头丧气,半夜发呆、早上发愣,说自己活着没意思。我们带她看了医生,也吃了药,可她还是不说话,一点声音都能吓她一跳……她才三十出头啊,该怎么办?”
孙光荣望着这位母亲泛红的眼眶,语气沉稳地说道:“抑郁症,古人早有记载,不叫‘情绪病’,叫‘郁证’。它不是光靠劝一劝、想一想就能好的。这个病就像藤蔓,越纠缠,越紧勒。很多人误以为抑郁症只要按时吃药、做做心理疏导就够了,其实远远不止。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持之以恒,大脑就会慢慢找回它的节奏,情绪也会像窗外的天,慢慢从阴转晴!”
第一,规律作息,不熬夜,扶助阳气。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主推动、温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长期熬夜、作息颠倒,会损伤阳气,导致精神疲乏、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尤其是抑郁患者,若晚睡、晚起,昼夜节律失调,大脑内控制情绪的生物钟将进一步紊乱,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规律作息,是调养阳气、稳固精神的第一步。建议抑郁患者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即便睡眠不佳,也要坚持早起,逐步恢复生物节律。晚间应在22点前入睡,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以利于肝血养神、阴阳归根。
第二,每日静坐片刻,闭眼调息,安神宁心。在中医理论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为神明之府,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脾统思虑而益气养神。当情志失调、气机不畅、痰瘀内扰时,神明便容易受到干扰,表现为焦虑、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此时,静坐调息是一种极佳的调养方法。每天抽出10至15分钟,选择安静处闭目端坐,缓缓呼吸,不强迫自己“放空”,而是自然观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状态。随着心跳放缓、呼吸平稳,神气内敛,烦思渐散,既可安神,又能调肝理气,久之有助于恢复心神的稳定。这种方式虽简单,却常常被患者忽视,其实它是中医“神养”中的关键。
第三,适当活动,动中有养,气行血畅。抑郁症患者常有体力不济、四肢沉重、思维迟缓等表现,很多人因此整日卧床不愿动弹。然而,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神清”。久卧不动,气滞血瘀,加重抑郁。反之,适量活动可以激活气机、调畅经络、改善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低落情绪。抑郁患者不必强求剧烈运动,哪怕每天绕屋子慢走十圈、晒晒太阳、伸展四肢,都能有效促进气血运行,使身心渐渐活跃。尤其在早晨,阳气初生之时,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能扶助阳气生发,有助于情绪的自然回升。
总而言之,抑郁症的调养不仅仅是药物治疗的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节律和身心状态的全面重塑。规律作息是扶阳固本的根基,静坐调息是安神定志的桥梁,适量活动是通气行血的关键。三者看似寻常,却如同三根灯芯,点燃的正是患者通往复苏的微光。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生活的“重启键”或许并不宏大,而是藏在这些点滴之间——只要日积月累,身心自然会从沉郁中走出,重新找回光亮与温度。
资料来源:
[1]张馨儿,陈思琪,黄美霞,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陆林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张进军,谢君君,等.陆林运用膏方防治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
[3]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陆林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
(《抗抑郁不止靠药!孙光荣60年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