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9月,此时的莫斯科秋意渐浓,但在克里姆林宫会议室里却传出了阵阵争吵声。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正用指节叩击着桌面,向苏联中央委员会宣读着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这位出身工人家庭的红色改革家,此时已经在苏联经济领域深耕近四十年了,期间他更是经历了苏联
1965年9月,此时的莫斯科秋意渐浓,但在克里姆林宫会议室里却传出了阵阵争吵声。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正用指节叩击着桌面,向苏联中央委员会宣读着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这位出身工人家庭的红色改革家,此时已经在苏联经济领域深耕近四十年了,期间他更是经历了苏联时代的多次政治动荡。
1904年2月21日,柯西金出生在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普通装订工人家庭。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年仅15岁的柯西金投身苏联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履立功勋。革命年代的特殊经历,也塑造了柯西金本人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战争结束后,柯西金先是前往列宁格勒接受培训,后又在西伯利亚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作经历很是丰富。1927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后,柯西金没有选择仕途捷径,而是选择进入列宁格勒纺织学校系统学习工业管理。这实际上为他后面推行经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校毕业后,柯西金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当地纺织行业的领军人物。在担任“红维堡”纺织厂厂长期间,柯西金首次创立了“生产经济核算制”,将车间的绩效与工人的奖金进行挂钩,这使得该厂的棉布产量三年内提升了47%之多。这一突出经验被苏联《经济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成为了苏联轻工业改革的生动范例。
1938年,时年34岁的柯西金被委以重任,正式出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的职务。在列宁格勒这个苏联第二大城市工作期间,柯西金亲自主持扩建了基洛夫工厂住宅区,引入流水线作业改造了当地面包厂,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执政经验。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39年,柯西金被调到莫斯科担任苏联纺织工业人民委员的要职。针对当时苏联纺织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在苏联十八大上,柯西金大胆发言,尖锐指出了联盟纺织工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说:“当我们还在争论纱锭转速时,美国纺织厂已用自动换梭装置提升效率30%,发展不是故步自封的借口。”这番直指时弊的讲话,让柯西金赢得了苏联高层的青睐,随后他当选为了苏联中央委员,开启了青云直上的政治生涯。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期间,柯西金临危受命,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疏散委员会副主席。在1941年的寒冬里,柯西金亲自坐镇莫斯科中枢,以超高效率完成了1360家企业、200万吨设备的东迁壮举。
据时任苏联交通人民委员的诺维科夫回忆称:“柯西金每天只睡4小时,用红铅笔在地图上标注的运输路线,精准到每列火车的发车时间。”在被围困列宁格勒期间,柯西金创造性地将整个城市划分为了12个物资供应区,通过冰上运输线每周往城市运入4500吨粮食,大大缓解了战争期间列宁格勒粮食紧张的局面。
战争结束后,柯西金当选为了苏联政治局委员,主要分管苏联轻工业,期间他目睹了国内消费品匮乏的窘境。1957年,他在写给布尔加宁的备忘录中尖锐指出:“莫斯科市民每月仅能凭票购买0.8米布料,而纺织厂库存积压的标准灰棉布达1200万米,这种产需脱节比战争破坏更危险。”这种对苏联经济体制弊端的清醒认知,为他后来在苏联国内推行改革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他在在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导致了严重的国内经济混乱。这一期间,苏联存在着严重的国民经济失调的困境。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的情况,柯西金觉察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于是在1964年10月参与了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筹划的撤换赫鲁晓夫的行动。
赫鲁晓夫下台后,素有“经济专家”之称的柯西金被正式推举为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上任后,立即将扭转国内经济局面作为首要任务,积极着手进行一系列新经济体制改革。1965年,苏联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也就是“柯西金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赋予企业部分定价权,建立利润基金制度。
不过,柯西金的改革之路困难重重,新经济体制很快就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阻碍,后面的改革措施更是触碰到了苏联官僚体系的奶酪。1966年,当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谢列斯特公开抵制利润基金制度时,柯西金在苏联中央全会上罕见发火了:“如果我们继续用1930年代的方法管理1960年代的经济,迟早会被西方抛在身后!”
但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柯西金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因勃列日涅夫集团的保守倾向而戛然而止。
在由柯西金、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组成的三头政治联盟时期,也就是“三驾马车”执政时期,柯西金与勃列日涅夫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1973年能源危机爆发后,柯西金主张利用石油美元进口西方技术从而来改造苏联轻工业,但却遭到了“要大炮不要黄油”派(勃列日涅夫集团)的反对。
根据葛罗米柯日记的记载,在1975年召开的经互会会议上,柯西金当着东欧领导人的面批评:“我们的皮鞋产量是美国2倍,但耐穿度只有一半,这样的竞争力何在?”
尽管柯西金和勃列日涅夫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但他依然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殚精竭虑。1973年和1978年,柯西金的主要副手波利扬斯基和马祖罗夫先后被撤掉了职务,起因是柯西金在出兵阿富汗的决议上没有同意签字。
1979年以后,勃列日涅夫多次在苏联中央全会上批评政府经济部门,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将苏联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柯西金,这使得柯西金的处境越发艰难。1980年10月,在连续三次因心肌梗塞住院后,柯西金以“健康欠佳”为理由,辞去了苏联党政要职。他本人提交的辞职信中这样写道:“我已无法像过去那样,用12小时工作节奏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难题。”
1980年12月18日,柯西金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6岁,后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的墙角下。这位曾一生与苏联体制弊病搏斗的改革者,留下的最后遗产竟然只是未完成的改革蓝图而已。
来源:历史小博主